在探寻宇宙的无尽奥秘时,人类自古以来便被一个深奥的问题所吸引:生命是如何在这广袤的宇宙中诞生的?这个问题,作为人类智慧的终极挑战之一,已经横亘在我们面前数千年,至今仍迷雾重重,有无限的可能和假设。 现代科学认为,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也就是太阳系诞生初期。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是唯一一个诞生了生命的星球,生命的出现给地球增添了很多色彩。在众多生命起源的猜想中,“原始汤”理论备受瞩目。科学
通过同轴嵌套,实现一步合成铁(II)模板的逆螺旋三叶结,可通过分子内应变调节调控其自旋交叉性能。 刘志常 西湖大学理学院超分子有机功能组装体实验室
太平洋西南部水下火山热液喷口中流出富含矿物质的水,一些微生物在热液喷口附近繁衍生息。对此,一些科学家认为,这样的环境是地球上最早生命形式的诞生地 地球生命起源是终极科学奥秘之一,科学家对此提出了各种假设。根据科学家的假设,地球生命可能的发源地有两处:一是陆地上火山活动活跃的热液环境,二是海底的热液喷口环境。 寻找生命之源 追寻地球生命起源的故事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最古老的岩石往往无法完好保
一些科学家认为生命并非始于深海热液喷口,而是诞生于地表的淡水温泉中。图中所示是位于冰岛惠拉维德利的一个地热池,是有利于生命形成的环境之一 有研究表明,地球形成之初温度极高,地球上的火山作用异常强烈,火山喷发带来了大量的还原性气体和水蒸气。之后,地球上的温度渐渐下降,当温度低于100℃时,原本弥漫在空中的水蒸气开始凝结,在地表低洼处不断汇聚,最终形成了原始海洋,而液态水的存在是生命诞生的必要条件之
科学家认为,生命存在需要水、能量及漫长时间等关键条件。而最新研究表明,雨滴或曾助力地球原始生命的启动演化。 太阳等为早期生命提供能量 有关地球生命起源的主导理论认为,生命最早利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的光能或海洋底部的地热能和化学能。 关于地球最早的生命发源地的争论,生物学家至今未能达成共识。生命可能起源于海底,也可能起源于陆地浅水,还可能起源于小行星撞击带来的太空生命“种子”,这几种假设都
薇拉·鲁宾天文台 最近,科学家加大了探寻外星文明的力度。例如,为了寻找先进文明存在的蛛丝马迹,一项耗资高达1亿美元的“突破聆听计划”即将启动。这项计划将动用全球最先进的望远镜,对大约100万颗邻近恒星进行搜索。另一个名为“突破观察”的项目则专注于对距离地球20光年以内的若干与地球大小相近的岩石行星进行分类。 然而,科学家注意到,要想在这些项目中取得成效,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工具来高效筛选望远镜及
在浩瀚的科技天空中,微波动力飞机如同一颗璀璨的星星,闪烁着无限的可能与希望。从最初的设想到如今逐步走向现实,微波动力飞机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智慧与创新的力量。本文将带你走进微波动力飞机的世界,了解其发展历程、原理、面临的技术挑战,以及近年来我国科研团队在此领域的突破性成果。 微波动力飞机的发展历程 微波动力飞机的想法,如同科幻电影中的情节,曾一度被视为遥不可及的梦想。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一
栉水母触手上分布的黏细胞与捕获物接触会释放出黏液 栉水母是一种形似水母的凝胶状海洋生物,俗称“海胡桃”“海醋栗”“猫眼”等。它们遍布各大洋,除了少数寄生和爬行的种类外,大多数栉水母都是自由漂浮的。在风浪的作用下,它们常常聚集在一起,这种现象在海湾、潟湖和其他沿岸水域尤为常见。目前,全世界已知的栉水母大约有150种,外形因物种而异,有的扁平如缎带,有的则像口袋或小皇冠,身体大多很小巧,且结构脆弱。
小诸葛漫“话”天气之雨影效应
本期主持人:张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谣言 多用洗眼液有助于眼部健康。 真相 眼睛有自我保护的机制,使用洗眼液并不能发挥保护作用。 在电子产品普及的当下,眼干、眼涩、视物模糊成了许多人的日常烦恼。于是,各类宣称能“清洁眼球、缓解疲劳、预防眼病”的洗眼液应运而生,成为不少人的“护眼神器”。但实际上,使用洗眼液并不能真正保护眼部健康,甚至可能对眼睛造
潘浩,资深科学老师,“大潘科学实验站”自媒体平台创始人,桐庐县科学组大组成员,桐庐县骨干教师。曾获“2019浙江教育年度新闻人物”称号,被评为2022年第三季度“杭州好人”、桐庐县战“疫”青年标兵、桐庐县首届“最美科技工作者”、桐庐县优秀教师。 小美:大潘,海底有火山吗? 大潘:当然,有很多呢! 小美:那海底的火山会喷发吗? 大潘:当然会喷发啦!而且非常壮观。 小美:很漂亮吗?是不是像放
说起凤梨,大家脑海中出现的一定是一种水果,但接下来登场的主角其实是观赏凤梨,它是凤梨的“亲戚”,是凤梨科中具有较高观赏价值而被人工栽培的一类植物的统称。 在五彩斑斓的植物王国里,观赏凤梨以其独特的形态、鲜艳的色彩和奇特的生长方式,成为园艺爱好者和植物收藏家的宠儿。它们的叶片色彩艳丽丰富,花型独特,有的甚至能生长在空气中,无须土壤。让我们一起走进观赏凤梨的世界,探索它们的种类、生长习性,以及应
2025年6月5日,我在杭州富阳某地初次遇见了两只蟾蜍。6日雨后的22点30分左右,我散步归来,在与前日完全相同的位置又发现了两只蟾蜍。我怀疑就是之前见到的那两只,原因在于:两次发现的两只蟾蜍均为一大一小,外形易于辨认;更重要的是,这两只蟾蜍都在做一件相当智慧的事——“守株待兔”。这两只蟾蜍的“常驻地”有一盏景观灯,傍晚亮灯后会吸引蛾子等趋光性昆虫聚集于此,这两只蟾蜍便可“饭来张口”,我还亲眼
结茧阶段是蚕的一生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是这一完全变态昆虫实现形态转变的关键节点。而对于蚕农来说,这一阶段更是重中之重,一整年的收成都凝聚在这一粒粒洁白如雪的茧子中。 下面是《耕织图》中有关这一阶段的七幅画作,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从吐丝成茧到缫茧成丝抑或孕育新生的奇妙过程。蚕农分工合作,为即将“上山”的蚕虫准备好蔟具;恐春寒料峭,又燃起炭火为蚕虫取暖;待肥壮的蚕虫一一将自己裹成温润洁白的“玉卵”后,再
清代金丝眼镜(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在现代社会,眼镜作为一种普遍且高效的视力矫正工具,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是许多视力不佳者不可或缺的“伙伴”。然而,在缺乏现代科技与工业生产的古代,近视的文人还能挥毫泼墨吗?如果古人遇到视力问题,他们是如何解决的呢? 早期的光学革命 眼镜的发明并非一蹴而就,这与人类长久以来对光学知识的不断探索和积累紧密相连。虽然古代的眼镜技术与现代相比显得原始且简陋,但视
天边泛起鱼肚白,海面吹起了微风,金黄色的光如剑一般穿过浓浓的雾霭,投射在水面上。浓雾尚未散去,机械抖动与齿轮啮合的声音从更遥远的水面传来。李启明抱着腿坐在码头边缘,盯着远方——一直延伸的、无法看清的深海。 码头是前几年建成的,用的材料大多来自李启明注视着的那片海域。这些旧时代的残留物,曾经被用来建造坚不可摧的高楼与铁塔,如今在日复一日的侵蚀下,被人们拆下,拿来当作码头的支架。 新旧时代的划
今天是周二,我和组员们在上一个研究实验失败后,在上级的批准下放了几天假。我在机械坪等阿南,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约到这里碰头,分享彼此最近的研究进展。 到了约定时间,阿南还没有来,或许是在学校被什么事情暂时绊住了脚。没错,除研究员的身份外,我和阿南还是学校的地理老师。二十三年前,正值人类深刻意识到保护两极冰川的重要性之际,人工智能的发展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犹记得那天下午,颠覆了我以往的
“轩轩,昨天作业做了吗?老师让我和你对一下答案。”小秋的同桌轩轩已经两周没来学校了,给他发消息也经常不回,小秋有些担心。 “轩轩,下周期末考试你来吗?”轩轩的成绩很好,而且他一向很看重自己的成绩,小秋觉得轩轩一定会来参加考试。 然而过了许久,小秋收到了轩轩的回复:“不去了,我都这么久没学了,考也考不好。” 小秋问:“这段时间你在家里都做些什么呀?” 轩轩回复:“没做什么,就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