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叶黄了 树叶红了 树叶落了 秋深了 冬天近了 春天不远了 树叶约定在盛夏相聚 给大地一片绿荫
“小古文”是一种微型的文言文,它不仅能培育学生的文言素养,同时还能增长学生的思维能力。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很多的小古文,这些小古文浅显易懂,深得学生喜欢。教师要应用小古文来启迪学生的思维,丰盈学生的精神,润泽学生的生命。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培育思维品质之“点”,梳理培育学生思维品质之“线”,打造培育学生思维品质之“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辅之以思维导图、文本补白、人物揣摩、情境再现等
第一学段是小学生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儿童诗是第一学段教材中出现的重要内容,共有60多首,是学生习得语言的重要载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学段要求中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儿童诗在多元化表达中所提供的鲜活的语言素材,引导学生在诵读、玩味、赏析、仿写等学习实践活动中,体会、感悟、内化相应的语言表达,达
语文要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属于长线训练目标,在各个学段均有体现,第一学段是铺垫阶段,第二学段处在“学习”阶段,第三学段主要是迁移运用、提升巩固阶段。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把握起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等方面下功夫,让学生逐渐形成“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一、在梳理中明确学习方向 梳理第二学段统编教材中涉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具体要求,我们可以看出编者一共安排了9次细化的目
在统编教材“交流平台”的教学中,一些教师习惯于按照教材安排的先后顺序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回顾总结单元学习内容,难以发挥“交流平台”应有的教学价值。对此,教师要从整体、贯穿、融合、操作等层面,探索优化“交流平台”教学的策略,努力使语文要素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突出教学整体渗透 “交流平台”在内容上是针对单元整体学习目标设计的,围绕语文要素学习,同单元导语、课后习题、课前提示等共同组成了助学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起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培养语言能力的重任,还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侧重于知识点的记忆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忽视对学生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缺乏独立思考和有效沟通的能力。 一、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新课标强调,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此可知,教师要立足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具有地域特色、学校特色的跨学科任务。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建构乡土场景,链接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链接教材与
新课标提出学校教育要“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教师要加强综合课程建设,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着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教师要充分考虑新课标的要求,将班级管理工作和学科教学结合在一起。以语文学科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完善班级纪律、设计班级活动、开展品德教育等实践活动融入识字和阅读教学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借助经典文本,完善
在语文教育中,“学思融通”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正逐步成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入“学思融通”的理念,深入探讨“学思融通”课堂教学的策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思维的深度发展,为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一、情境导学,激发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将学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分析力、推理力、比较力、批判力、创造力,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质疑、反思等习惯。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任务群,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 一、在文本内在矛盾处设计任务群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篇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重要载体、媒介。教师要善于深入发掘文本的“思辨点”,积
基于跨学科视角,学生的语文学习可以以项目为主题、以任务为载体、以整合为手段。通过跨学科的项目化教学,加强学生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提升学生应用语文学科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跨学科的项目化语文教学,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增强学生应用语文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以项目为主题 跨学科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语文教学,它应当是多学科知识的融
助学系统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于教材的单元导语、阅读提示、教材插图、教材注释、泡泡提示语、批注中,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帮手。从类型和功能上来看,助学系统可以分为提示类、图像类、资料类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助学系统的育人功能,彰显助学系统的育人价值,要运用好助学系统,让助学系统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一、提示类助学系统 提示类助学系统是语文教材助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新课标指出,设计学习任务群需要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系列任务,这些任务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实际上,以学习任务群开展教学时,单篇课文教学仍然是重要载体,可见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同样适用于设计单篇课文的学习任务。教师在设计单篇课文的学习任务时,需要结合单篇课文的特点,重视体现语言运用实践方面的要求,使单篇课文能够有效承载相应学习任务群的目标任务。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要采用创新模式,不仅要减少单篇课文作业数量,还要设计单元整合作业,即设计具有关联度、能够促进学生思维提升、实现育人功能、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作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树立单元统整意识,通过设计与单元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学习活动相匹配的综合性作业,为学生达成单元学习目标服务。 一、思考单元整合作业设计的必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聚焦单元语文要素,有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在双线组元编排上,人文主题是暗线,语文要素作为明线组元得到突出;而语文要素是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的方法与习惯等在内的学习对象,可以解决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难题。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围绕单元语文要素,从单元整体出发,组织学生循序渐进地开展语文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达成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 一、围绕语文要素,开展有序训练 在统编教材中,语文
立德树人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核心素养教学的根本任务,必然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渗透德育,包括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团结友爱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劳动教育等。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运用实践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一、在朗读课文中渗透 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最普遍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比提问方法的学习更重要。因为只有在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后,再思考具体的提问方法,提出的问题才更有价值。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引导学生抓住学习中的兴趣点进行思考,进而产生问题意识,不断地提出问题。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欢问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时,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的兴趣点,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关注,即适时调整教学路径,让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语文教学实践,抓住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特点,重视从思维品质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独立判断,开展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探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路径。 一、在合作探究中培养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
新课标提出要以思辨性阅读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这充分说明在如今的人工智能时代,怎样强调基于人的主体地位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都不过分。语文教学要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经验,在夯实学生学习基础和关注学生语言表达的同时,注重学生思辨性阅读素养的发展。本文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文的教学为例,探讨小学低年级语文思辨性阅读的策略。
新课标强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而整本书阅读又是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教师怎样围绕整本书阅读设计学习任务群呢?本文以五年级下册《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为例,浅析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构建策略,着力培养学生课外的自主阅读能力与习惯。 一、设计阅读计划任务群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自制力差,而《西游记》字数较多,篇幅较长,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经常采用精心设计大型单元教学活动的方法。这种方法强调综合性学习,是符合语文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教育专家崔允漷教授建议,在进行大单元设计时,教师应采取宏观视角,融合学习目标、任务和情境,并据此来规划教学活动。基于此,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我们需要即时建立一个全面的识字教学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高效的大单元教学活动。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
语文新课标强调,要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整本的书主要是指课外名著。由于课外名著教学缺乏模式可循,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基本上处于“放羊”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外整本书阅读的效果。当前,整本书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又是考试中的热点,笔者以《俗世奇人》整本书阅读分享课为例,从以下三个方面,浅析借助学习任务群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走进“分享阅读”——以兴趣为先导 [任务]小组分享阅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该诗创作于1935年,正值万里长征即将结束之际。诗人回顾长征历程中的艰难困苦,心潮澎湃,写了这首诗。《七律·长征》是描写革命岁月的代表作,如何利用这首诗中的红色资源,对学生进行革命精神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立足红色阐释《七律·长征》革命情怀 《七律·长征》的首联是全诗的统领,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
《景阳冈》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古典名著阅读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节选自《水浒传》。文中的打虎英雄武松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好汉形象。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等描写,体会好汉的品质特点,品味古典名著《水浒传》的魅力。 一、抓住场景描写体会好汉 场景是作品中整合了时间、地点、事件在内的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在《景阳冈》中,武松的活动集中在两个场所,一是山下一个叫“三碗不过冈”的酒店
提问策略就是小学阶段安排学习的四个阅读策略之一。提问本身就伴随在学生阅读活动过程中,通常可以帮助学生关注事情发展方向和抓住表达对象的特点。当学生心中存在隐性疑问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这种疑问用语言表达出来,促进学生开展深度阅读活动。本文以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探索如何依托教材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了解学情,指向提问最近发展区 提问是教师在阅读课堂上运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教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跨学科教学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乡土场景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郁的地域特色,对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也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乡土场景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而且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学科学习能力。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为例,探讨基于乡土场景的农村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化教学策略,为推动农村小学语文教
整本书阅读是语文新课标推出的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在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时,教师可以借用循趣、质疑、复盘、联结、比较等五个个性有别、相互关联、逐层深入的微点,帮助学生完成对整本书的深度阅读,进而提升阅读素养,成为合格的阅读者。下文以经典名著《水浒传》的阅读为例,谈谈具体的思考。 一、循趣:整本书阅读的原动力 在《水浒传》的阅读指导中,教师首先可以抓住“关于作者是谁”的兴趣点,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收
言语品质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品质,也是语文教学有效性评价的重要依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紧扣涉及言语品质发展的思维、情感、内涵、审美等因素,通过开展听、说、读、写、思等语言实践活动,重视在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中实现言语品质提高的目标。 一、抓住言语品质特征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抓住文本中有特色的语言表达开展训练活动,忽略了更多看似平常的语言表达的学习。实际上这些平常的语言运用
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口语交际就包含了听和说两个方面,足见口语交际作为人际沟通的重要载体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有些教师认为,小学生入学前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的就是口头语言表达,能听懂别人所说的话,自己说出的话别人也能听懂,用不着费力开展口语交际训练。这样的观点是片面的。在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真把握编者意图,循序渐进地组织学生开展扎扎实实的训练,提升学生
学生要想提升独立阅读能力,既需要学习、掌握阅读方法,更需要大量的阅读实践。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习任务群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清风,打破了单篇课文教学的独角戏。主题性的群文阅读,恰是任务群学习的很好载体,既关注阅读速度和阅读量,又关注学生在多样的文本阅读实践中形成的语用能力,引领学生理解阅读的本质,主动探索文本内涵,学会阅读。笔者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 一
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就要构建“情智交融”的课堂教学。“情”既指向情绪和情感等心理状态,又指向情操如亲情、友情、爱国情、民族情等;“智”既指向观察、记忆、想象、分析、判断、思维、应变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指向智慧思维和理性创造。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玲玲的画》为例,探讨“情智交融”阅读教学实践路径,促进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和谐统一,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综合发
情感性阅读是小学语文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情感性阅读,不仅注重引导学生认知,更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情感性阅读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直接表达的情感,同时还要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情感性阅读,十分注重唤醒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充分发挥学生情感在文本阅读中的解读功能、作用。实践证明,情感性阅读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亲近语文,热爱语文。情感
在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评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这是语文核心素养中“审美创造”表达的育人使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主题单元编排的特点,从任务群视角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提升他们的“审美创造”素养。 一、解码表达形式,培养审美能力 根据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双线组元的特点,教师可以将同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至关重要,堪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阵地。正因如此,其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优化工作逐渐成为教育领域备受瞩目的焦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深远的意义和明确的目标,教师要引领学生塑造能够适应终身发展所需以及契合社会需求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阅读能力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它是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根基所在,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具有直接且显著的影响。
当下的批注式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习惯于圈点一下、简单批注的单一模式,忽略了阅读对象的文体特点,使批注式阅读流于形式而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基于文本的文体特点探索适宜的批注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重视鉴赏性批注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文学类文本有很多,比如,故事、诗歌、散文、小说。教学文学类文本,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审美体验、审美品位、审美创作等三个层面
四季诗歌是指在语文课程体系中,描写季节变化或相关的人文景象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承载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水平和文化自信都至关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在四季诗歌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呢?这就需要教师能够从新课标的要求出发,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学情相联系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诗歌的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将诗歌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提出“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主要依赖教材,缺乏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导致个性化阅读流于形式。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多样化策略,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水平高质量发展。 一、明确个性化阅读目标 开展个性化阅
“阅读引领成长,书香浸润人生。”儿童的成长离不开阅读,阅读能力的提升也离不开整本书阅读。新课标提出:“要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要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持续性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丰富精神世界。”这就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在清晰认知语文阅读教学价值的同时,主动探究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引领学生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习得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深切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养成良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就是运用教材来教会学生说话、写话、表达;一切教学环节的设计重在围绕语言表达来进行,把语言表达训练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才能落实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一、运用有关词语进行语言表达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因此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是小学各年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结合课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积累和精彩赏析是学生经常性的学习活动,也是促进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路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引入“摘抄+赏析”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的同时,以文字的形式记录自己的赏析结果,能够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一、在示范中有梯度地学习 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引入“摘抄+赏析”的学习方式,有助于解决学生被动积累的问题。这种被动积累主要体现在:学生习惯于用摘抄本,从课文或课外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不仅仅是让文本文字变成声音那么简单,而是让读成为学习语用的有效抓手。因此,教师需要循序渐进地组织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读得扎实,读得灵活而有智慧,读出关键与内涵,读出应有的境界。 一、以读课文为学习任务 在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于把读课文作为理解的手段,常常以“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的方式提出学习要求,时间一久就会使读课文沦为一种学习载体,导致朗读课文的学习任务落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看上去是用时最多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教师如果随心所欲、不加节制地“主导”课堂,学生从中所得就很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课堂上优化教学环节,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体现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学实效。 一、简练导入,指向知识生长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因文而异,围绕语文要素学习目标,在导入环节开门见山地阐述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文本内容。 比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一
语文新课标提出,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课程内容,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标理念,重视开展单元整体教学,围绕文本内容创设学习情境,设计学习实践活动,达成单元教学目标。 一、进入文本,实现整体感知 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教师需要整体研读单元内容,学生也要进行单元预学,从整体上感知单元学习内容。 一是以研读与预学明确整体目标。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单元内容通常由多个板块组成,比如,单元导语、课文
语文新课标对低年级朗读提出的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普遍存在拖腔唱读、读破长句、停顿不当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寻找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落实到位,进而达成朗读目标。 一、范读与自由读,解决拖腔唱读的问题 低年级学生朗读课文时,拖腔表现在每个句子的尾音拖长读,唱读表现在词与词之间像唱歌一样连着读。造成学生朗读时喜欢拖腔、唱读的
阅读一篇文章需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进行把握,通常情况下,内容是指文章写了什么,而形式是指文章的表达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形式的特点,分层设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积累表达经验。 一、重视理解文本形式 文本形式是一篇文章区别于其他文章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应重视让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抓住文本中鲜明的表达个性,从中理解
读写结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方法。阅读要促进学生的写作,指向学生的写作,写作也能促进学生更好地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的语文学习存在“读不懂”“写不清”等问题。读写结合,就是要让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对接,让学生在阅读中写作,在写作中阅读。读写结合,就是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读明白”“写清楚”。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多种类型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
日记作为一种笔记类文体,不仅是一种记录工具,更是一种促进个人发展的有效方式。指导学生通过写日记,记录生活点滴,记录成长过程,记录所思所想,既能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又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一、对日记育德的价值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写日记,实现我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习作位于一个单元靠后的位置,教师往往在进入习作教学时才着手设计教学计划,缺乏单元整体观,也难以体现进阶意识,学生习作水平难以在每次训练中获得应有的提升。对此,教师需要把习作纳入单元整体教学,重视通过有梯度的训练,借助习作支架,让学生在单元习作中拾级而上,逐渐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笔者以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探讨单元习作进阶式教学的落实。 一、建构单元习作的基本进程 统编教材
小说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占比不大,属于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入选本单元的几篇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多样的风格流派,给学生打开了一扇异彩纷呈的世界之窗。小学生学习本单元的文本,一味追求情节的曲折性、新奇性和娱乐性,影响了语文素养的提高。在大单元视域下,如何更好地进行小说单元的阅读指导教学,成了我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我以“小人物的大情怀”为切入点,分享我在小说
新课标创造性地提出了“任务群”这一概念,古诗文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主要题材之一。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任务群”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一个好的“任务群”并不是一个个任务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是教师围绕相应的主题设计而成的。这样的设计不仅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而且还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具有凝聚力,更能助推语文课堂生成精彩。古诗文内容丰富,教师设计“任务群”的时候可以选择的主题较多。本文结合实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革命文化类课文,由于此类课文所写事情的跨度大,内容繁多,加上所在单元的学习要求不同,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文本内容,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需要在相关课文教学中,重视梳理、分析文本特点,选择适宜的标准对革命文化类课文进行分类,积极探索不同类别课文的教学方法与路径,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革命主题、革命精神、革命传统,使革命文化类课文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革命文化类课文既分散在不同单元中,又依照相关主题集中出现在同一个单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革命文化类课文进行重组,适应学习任务群教学需要。教材中的革命文化类课文,多数适合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开展教学。本文以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探索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开展教学的方法与路径。 一、紧扣革命文化主题,梳理单元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家国
科学性说明文是把科学知识内容通过生动有趣的文学形式进行介绍的作品。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有多篇科学性说明文,不仅承载着说明性文章的学习要求,还承载着多个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要求。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既要关注文本中的科学知识,又要理解说明文的特征。 一、以课题入手整体把握 有些科学性说明文,从课文题目就能看出说明的对象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学这样的课文,教师需要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内容特点与
革命文化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主题。在这一类课文学习中,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革命文化内容存在距离感,教师容易以直接告知的方式呈现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学生并不能真正地理解。对此,教师需要开展学习任务群教学,通过创设真实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感同身受的体验中,真正理解文本的内容。 一、设计学习任务 在革命文化类课文学习中,无论是单元整组还是单篇课文,教师都需要结合课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与课文内容,提炼学习
革命文化类课文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走出固定的教学模式,探究新的教学策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从“标签结论”转向“自我发现” 在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喜欢用标签或结论先入为主来定位课文中的人物,必然会导致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处于浅表化层面。破解这一困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首先是在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安排的是小说类课文学习,编者在单元页中提出了“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的学习要求。由此可见,学生在小说阅读中想象环境,梳理情节,目的就是感受人物形象。笔者以本单元课文《桥》为例,谈谈具体的教学思考。 一、研读环境描写的多维度内容 在小说中,环境描写的内容一般包括时间、地点、自然条件、社会背景等因素,这些内容不是以流水账式的方式呈现在小说文本中,而是融入故
“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文化自信的表述,中华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就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汉字文化。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从文化视野高度,引导学生学习构字规律,解析汉字内涵,体会汉字文化的魅力,树立文化自信。 一、激发学生的汉字学习兴趣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往往以单个汉字为学习对象,仅仅让学生围绕音形义学习汉字,容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