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同各族各界干部群众深入交流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做好新时代新疆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955年10月1日,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宣告成立,在新疆和平解放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启了新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进程。7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大力
她以铁轨为弦、以服务为韵,在跨越天山南北的铁道线上,把双语服务、爱心帮扶、民族团结融入每一趟旅程,奏响民族团结之歌 10月3日,“民族团结一家亲号”T9526次列车自乌鲁木齐站缓缓驶出站台,向着和田方向进发。车厢里,伴随着广播节目里悠扬的民族歌曲,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库尔勒客运段和田一队特一组党支部书记、列车长米尔班·艾依提来到车厢巡视,并耐心解答旅客问询。 “每一次值乘,都要把安全
这位将青春与热血奉献给西部教育事业的普通教师,用不普通的坚守,书写“服务人民,奉献祖国”的动人篇章 2025年9月23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第一中学会议室里,师生代表们汇聚一堂,怀着激动的心情一起观看央视《新闻联播》。当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抵达乌鲁木齐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的画面出现时,2000年来到且末县的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李桂枝与大家不约而同鼓掌欢庆。
从齐鲁大地到西北边疆,二十一年的光阴,写就的不仅是一个人的选择,更是一代代建设者在这片热土上薪火相传的深情缩影 2004年,一列西行的列车缓缓驶出齐鲁大地,载着刚从聊城大学毕业的陈铭意,向着三千多公里外的新疆塔城进发。那时的他,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一名志愿者,心里揣着的是“做两年有意义的事”的简单想法。谁也没料到,这份“两年之约”,会慢慢酿成一场长达21年的扎根。 从塔城第三中学的数学老
他说,直面世界级勘探开发难题,攻克“卡脖子”难题,一代又一代塔里木石油人就是这样干的 如果站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看着一望无际的沙海从眼前铺展、铺展,直至天际交接处,断然难以想象,绵延起伏、波澜壮阔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下,是亿万年来从未止息的复杂地质结构变化。人类通常难以觉察的能量,一直聚散涌动。 有人说,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地质百科全书,学地质的人都会为之着迷;也有人说,塔里木盆地的地质结构就像一
20年间,她和治沙团队、各族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在荒漠中筑起“绿色长城”;如今,她又化身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者、党的创新理论的宣讲员,用坚守与奉献,在治沙护绿与民族团结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足迹 新疆且末县,这座镶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小城,既是古丝绸之路南道重镇,也是兵地油地互嵌,汉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等多民族共居的聚居区。这里年均降水量仅28.9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507毫米。风沙曾是当地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她的故事还在继续,如同西域的红枣,在岁月中沉淀出愈发醇厚的滋味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的现代化红枣加工厂里,智能流水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转。兵团青联委员、阿拉尔市方圆林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雷露蕾身着蓝色工装,俯身检查着刚下线的红枣产品,指尖划过包装上的“西域百果”商标,目光望向窗外连绵的枣园。十年前那个在人生十字路口犹豫不决的姑娘,如今已成为带领千余农户增收的乡村振
马建飞深感,他们这一代农业人最大的福气,就是能够将自己的事业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以自己的努力让新疆的土地更加富饶,让农民的生活更加红火 202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迎来成立70周年的辉煌时刻。 十四届全国青联常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农机合作服务联盟商会会长、新疆龙锋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马建飞充满喜悦与自豪:“我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出生、成长,目睹了它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时代
“作为一名新疆的移民管理警察,我们驻守在边境一线,深知维护国家安全和边疆稳定的极端重要性。新疆的长治久安,是国家核心利益所在,也是各族人民的根本福祉所系” 雪山巍巍,戈壁茫茫。宽度24 0公里、长度8 0 0公里、平均海拔超过5500米的新疆喀喇昆仑山脉,是世界山岳冰川最发达的高大山脉。在喀喇昆仑山脉腹地的“生命禁区”,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喀什边境管理支队执法调查队教导员陈畅一待就是二十三年。
“我们踏过晨霜、踩过积雪,日复一日用脚步丈量边境线,这里的每座山、每条河,都早已刻进我们的骨血” 进入十月,新疆喀什地区,干燥的寒风,混着沙尘,如期而至。由喀什出发,沿着喀喇昆仑公路一路向西南方向,经过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也被称为“塔县”)县城,再继续向前,汽车行驶7个多小时之后,可以驶抵“帕米尔高原第一所”——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喀什边境管理支队排依克边境派出所。 冬季作息时间上午8点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他深知,只要援疆“接力棒”永远传递下去,绍兴与阿瓦提的情谊,就会像天山的雪水、江南的流水,永远清澈、永远绵长 从江南水乡的乌篷船畔,到天山南麓的棉海绿洲,绍兴与阿瓦提,虽相隔近万里,却因一批批援疆人的坚守与付出,结下了跨越山海的深厚情谊。 自2010年浙江省绍兴市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以来,15载风雨兼程,一批批绍兴援疆人秉承“忠诚报国、团结实干、倾
“作为援疆干部,我有幸见证并参与了这片土地上的新征程,倍感自豪和责任重大”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总医院可克达拉院区,一场意义非凡的丘脑肿瘤穿刺活检术正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 手术室内,气氛凝重而充满期待。专家团队借助先进的机器人专用软件,为患者精心制定了手术靶点及安全的入颅路径。随着手术规划被导入机器人系统,机器人在几分钟内迅速完成空间注册,机械臂精准无误地锁定靶点,顺利地取出了肿瘤组织。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千年古都南京迎来了一场创新的盛会。 9月20日,世界青年科学家论坛在南京江北新区拉开帷幕,来自全球的20余位诺贝尔奖得主、海内外院士,超百位国际国内青年科学家以及一众高校院所、投资机构、知名企业代表相聚长江之滨,共话科技、创新与发展。 为期四天的盛会内容丰富充实,开幕式暨主论坛上近距离对话诺奖大咖、多场分论坛上汇聚头脑风暴、产业首创成果发布,重大项目签约落地、沉浸式走访考察
“为了让大国重器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定要自主研发” 在中国南海的广袤海域,一个白色的“大风车”牢牢矗立在三角结构的漂浮平台上,远远望去,悠悠转动的巨大桨叶十分醒目。这就是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个抗台风型漂浮式风电机组及基础平台——“三峡引领号”。它的叶片转动1小时,便能满负荷发电5500度,足以支撑一个普通三口之家两年的用电需求。 首台漂浮式风电机组从无到有、实现零的突破,背后少不
在持续深耕滤波器的技术攻关与产业化工作中,他和团队努力攻克手机滤波器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并实现了多项技术难题突破,在射频滤波器技术研发领域,彰显中国科技企业的力量 提起“滤波器”,很多人或许感到陌生,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它的身影很常见。仅一部智能手机中,就需要五六十颗射频微声滤波器。 体积仅有芝麻粒大小的射频滤波器背后,却是不折不扣的高精尖技术。该领域长期被美国、日本等国际巨头企业垄断,国
这支英雄连队,正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强军兴军新征程上,书写属于新时代的英雄答卷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伴随《钢铁洪流进行曲》,战旗方队中一面承载8 2 年峥嵘岁月的战旗格外醒目——“刘老庄连”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面战旗背后,是1943年3月18日82名勇士以血肉之躯阻敌千余、壮烈牺牲的英雄史诗,是82年来一茬茬官兵对“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连魂精
他和战友们打响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以忠诚奉献、开拓创新,筑造一个又一个优质工程,托举大国长剑腾飞 他的名字里有“虎”,群山之中、岩层之下是他常年战斗的地方,仿佛生来就注定要成为守护这片土地的深山猛虎。然而,他从事的又是一项精密到极致的工作,要求他心细如发、分毫不差。虎胆与匠心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火箭军某旅安装技师、一级军士长崔道虎身上实现了完美融合。 苦、累、伤、险,是导弹工程兵时常要面
从人才传承到经济赋能,从民心交融到区域发展,这条跨国铁路正以“加速度”推动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更多精彩篇章 一列列钢铁“巨龙”穿山越岭,呼啸而过,将中国云南的瑰丽风光与老挝琅勃拉邦的千年古韵紧密相连。中老铁路,这条承载着两国人民梦想与希望的钢铁丝路,不仅改写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版图,更成为新时代友谊与合作的黄金通道。 “把中老铁路维护好、运营好,把沿线开发好、建设好,打造黄金线
寒露已过,秋风渐紧,在昆明车辆段狭窄的检修场内,他辗转腾挪,锤击目检,顺着车辆风管的方向去寻找、处置隐藏的制动病害,一趟趟列车的精准制动 春城昆明,四季葱郁,虽已进入10月,满城仍旧一片郁郁葱葱的蓬勃生机。在距离市中心数十公里外的群山中,不时传来列车风管中风声涌动的鸣响。这里,一列列客车经过精心整修整装待发,鸣起呼啸的风笛驶出大山,搭载着旅客奔赴各自目的地。 为列车提供制动保障的,是中国铁路昆
“西部铁路虽然艰苦,但总得有人坚守。我很荣幸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用我的青春见证西部铁路的发展,用我的汗水守护运输安全。这是我的选择,也是我的骄傲” “呜——”伴随着一阵长长的汽笛声,一列通体漆黑的列车在雪白的天地间启动,缓缓驶向远方。这是位于祖国北疆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余脉的通霍铁路,也是霍林郭勒煤矿向外运输能源的大动脉。 在这条线路上,有一处重要节点——珠斯花站,它连接着通霍线、珠珠线和霍白
这个23岁的年轻人,正用锉刀与焊枪,续写着新一代工匠的传奇 在法国里昂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的领奖台上,聚光灯下来自北京市工艺美术技师学院的张宇鹏举起金牌时,左手大拇指变形的指甲在灯光下格外醒目。这枚象征世界技能最高荣誉的金牌,不仅镌刻着“中国”二字,更凝结着一位“00后”青年超过1.8万小时的磨砺。当《义勇军进行曲》首次为珠宝加工项目奏响,这位年轻的工匠,用锉刀与焊枪在方寸之间,为中国实现了该项
阿曼大漠的晨雾尚未散尽,沙粒已在四十摄氏度的热浪中跳跃翻腾。王超逸站在营地门口,目送勘探车队渐行渐远,转身回到办公室,屏幕上的数据早已闪烁多时——生产进度、设备状态,一切尽在掌握。这位“90后”物探队长常说:“提前想一步,施工就少受干扰,才能守住高效勘探的节奏。” 今年是王超逸在海外工作的第十个年头。十年◎ 杨舒祺 张益人 董功王超逸 “一带一路”上的追梦人间,他从初出茅庐的技术员成长为独当一面
“焊花要亮,青春要燃,我会继续做那个带着川味韧劲的焊‘花’姑娘” 我叫李曾珍,是中国石油管道局研究院焊接技术中心的焊接工程师。十年前,我带着四川宜宾燃面的热辣韧劲,决定从长江源头的家乡出发,奔赴渤海之滨的河北廊坊管道局。十年光阴,焊花无数次在弧光中跳跃,我渐渐“熔”入了祖国能源储运事业。 焊条如椒:车间里的热辣修行 2015年的夏天,我被管道局分配到研究院焊接中心。按照新员工培养安排,我需要
“黄河美源·若诗若画”——若尔盖,位于四川省阿坝州境内,平均海拔3600 米,是红军长征三过草地出川北上的重要中转地,红色记忆激励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自2013 年起,中国石油连续十三年帮扶若尔盖,助力若尔盖于2020年脱贫摘帽。时光荏苒,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一项项规划蓝图落地,变成藏区老百姓可知可感、实实在在的“幸福指数”。成绩的背后,是中国石油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务实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