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高校与县域基础教育开展协同提质行动,是江西省教育厅近年来推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是践行省委、省政府教育强省战略的创新之举,也是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动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江西师范大学、井冈山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大学、上饶师范学院、南昌师范学院、新余学院、萍乡学院、景德镇学院、豫章
高校与基础教育协同提质是江西省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创新之举,也是促进全省基础教育和高校师范教育双向提质的重要途径。协同提质行动开展一年来,在推动县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高校教师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协同提质的基本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从全省基础教育来看,“有学上”的问题已经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现在的重点是满足人民群众“
2024年初,井冈山大学、吉安市教育体育局与吉安县共同签署了协同提质协议,携手破解基础教育发展难题,开启了一段崭新的教育旅程。 吉安县选取县域内4所代表性学校,与井冈山大学的相关学院进行精准对接。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从红色文化到理科教学,每对合作伙伴都找到各自的契合点,共同深耕教育教学的田野:吉安县保育院与井冈山大学教育学院共同探索游戏化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茁壮成长;吉安县君山小学与井
高校与基础教育协同提质,是通过高校与县域基础教育的深度合作来共同提升教育质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凭借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强大的科研实力,为县域基础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县域基础教育则通过实践探索、问题反馈等方式,为高校提供宝贵的教学案例和研究方向。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江西高校与县域基础教育的协同提质行动已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要真正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还需
赣南师范大学与龙南市开展协同提质行动以来,作为联盟高校的赣南师范大学给予龙南市系列支持和帮扶。笔者以为,于县域学校而言,校园文化建设、优质教师队伍建设和填补专任教师缺口三方面的需求更为重要和迫切。 一、助力县域学校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理念先进、内涵丰富且富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教师提升和学校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产生深远影响。 有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十分随
赣州市南康区第六中学(以下简称学校)已有57年办学历史,受城区扩容影响,学校教师的流动性大,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特点。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积极落实《江西省高校与县域基础教育协同提质行动方案》要求,发挥邻近赣南师范大学的地缘优势和人才优势,从双方需求出发,与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以下简称文学院)对接,在学科对接、基地共建和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度协同融合,破解青年教师成长困局,提升学校教师的综合素
学前教育作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起始环节,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从“有质量”到“高质量”的发展之路。2023年9月以来,根据江西省教育厅印发的《江西省高校与县域基础教育协同提质行动方案》,南昌师范学院聚焦方案明确的行动任务,派出专家组,与抚州市南城县、南丰县通力合作,从顶层设计、骨干先行、精准教研、全员科研等方面着力,协同推进试点幼儿园提质,赋能两县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聚焦“领军人物”,以沙龙交流引领顶
“在江西理工大学,宿舍内的‘一站式社区’,为我们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校史馆与苏区精神展馆,让我了解了江西理工大学的校史脉络,沉浸式体验了‘VR+红色故事’……丰富的研学活动,让我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学习的信心更足了。”江西理工大学附属金岭学校八(3)班学生沈漪近期参加江西理工大学研学实践归来后如此感慨地说。 江西理工大学附属金岭学校的前身为创办于2019年的赣州市金岭学校,是赣州经开区
人生没有捷径,只有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努力。 ——稻盛和夫(日) 在过去26年的教育生涯里,我从乡村走到县城,从县城来到省城,从一名乡村教师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从一名一线教师成长为省城知名学校的校长。有人说我是一个“成功的人”。每每听到这样的赞誉,我都会反问自己:“于我何为成功?”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个人的成功应该是助力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在助力学生进步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这样看来,与其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和政治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江西是红色文化沃土,建设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打造红色文化育人高地,需要进一步强化红色文化育人的针对性,从知、信、行发力,探索认知、认同、践行的育人路径,提升红色基因传承实效。 一、促进红色文化认知,唤起文化自觉 认知红色文化,就要理解红色文化是什么,了解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把握红色文化自觉。
编者按: 江西,山辉水映间藏着千年的故事。山水是大地的诗词,诗词是文字的山水,江西是众多诗词名家心灵栖息的港湾,历代文人墨客与江西的一次次邂逅,成就了江西的诗意。我们沿着悠久的历史长河,跟随一篇篇隽永的诗词,行走在赣鄱大地,与江西省中小学生共同领略江西的独特魅力。 九江,一座诗意盎然的城市。3500多位文人墨客留下的超过16000首诗词,让这座城市享有“一城山水半城诗”之雅誉。这期“掠影”聚焦
甲辰冬日,记者到南城县采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建平推荐进校园看一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情况。 走进南城县的一所所学校,从小学试点设立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到成立县级“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从把中医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到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体育、劳动教育有机结合,从校园“书记直通车”到班班都有心理健康委员……一件件把学生“心事”放在心上的小事,让记者感受到教育工作的暖暖温度。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
“我在江西求学从教,从一名学生成长为一名专职辅导员,最能深切体会到这几年江西高校辅导员的变化。江西在荣誉表彰、职称评审、经济待遇上都给予了切实的保障,切实提升了专职辅导员的归属感。”获得2024年全省高校“最美辅导员”的江西科技学院米拉迪力·麦麦提阿伍拉表示。2024年9月,他作为江西省唯一受表彰的教师,在北京参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并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近年来,江西省通过
2012年在全校层面启动本科专业评价工作,2019年一口气关停33个专业,作为江西唯一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南昌大学在教育部备案的专业数是132个,2024年秋季学校只有92个本科招生专业。 “地方高校资源有限,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南昌大学副校长葛刚介绍,近年来,学校通过重构学科专业布局,建立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人才培养特区”和“学科特区”,打破学科专业与院际界限,在学科
数字经济飞速发展,亟需高素质数智人才支撑。高校如何培养与市场适应的数智化人才?2024年12月15日,由赣州市人民政府、赣南科技学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联合主办,以“乘‘数’前行 、‘赣’出精彩”为主题的数智人才培养全国现场会在赣州市举办。近200位知名教育专家、学者、行业领袖、院校代表齐聚一堂,以赣南科技学院“赣科模式”为样板,共同探讨数智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产教融合的发展趋势与
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是南宋名臣胡铨的故乡,走进值夏中心小学,只见两棵古柏矗立在校园门口,相传为胡铨所种,迄今已有800余年,现在依然枝繁叶茂。值夏中心小学始建于1926年,现有18个教学班,769名学生。2023年12月2日,学校开展的“宪法进校园 普法教育零距离”活动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播出;2024年11月26日,通讯《一所山村小学的“法治大餐”》在中国教育新闻网推送。为深入了解学校开展法
乐安,因“民乐国安”之意而得名,这里有“千古第一村”的流坑,还因发现3800多条红军标语而被誉为“红军标语第一县”。这里名人辈出,灿若星河,既有居庙堂济天下的豪杰,又有翰墨名扬四海的宗匠。在这里,有一名平凡而优秀的教师,他叫罗福才。 冒着寒风,顶着细雨,记者来到了乐安县潭港学校,见到了罗福才。 罗福才今年54岁,是一名扎根农村35载的老教师。“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深爱大山里的孩子,想给孩子们树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关系到诸多学前儿童健康成长。2024年11月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以下简称《学前教育法》),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2024年11月29日晚,第十一期“江教沙龙”围绕“学前教育‘有专门法可依’”这一话题,各地各校的中小学幼儿园党组织书记、校长在微信群进行文字交流,亮出各自
2024年11月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学前教育法的制定背景和过程。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但仍是国民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需要通过立法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2023年8月以来,
江西财经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革命理想比培养他们的工作才能更加重要”的育人理念,积极利用和挖掘江西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将井冈山精神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深度融合红色文化教育与“信敏廉毅”校训,将根植于江西红土地的“映山红”之“魂”融入学校立德树人的“江财红”之中,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之路。 一、强化顶层设计,以“三化四进四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10年内使全国2895个县域单位达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标准。国家进一步确立了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教育公平和质量的重视。教育标准化如何在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起作用,如何赋能学校内涵建设,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值得研究探索。 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内涵建设的时代背景 (一)国家战略与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
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平时不太重视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观念,在校长培训、教师培训和在日常工作接触中,不时能听到这样的意见:“你别给我们讲什么理论、理念,我们一线校长(教师)是做实际工作的,理论我们听不懂,也不感兴趣,你就告诉我们怎么做就行了。” 思想观念果真不重要吗? 殊不知,一个国家或区域,如果教育思想出了问题,其教育很可能会“翻车”的。 法国:以往他们强调“每个儿童,无论贫富,都必须在同
“好习惯成就孩子的一生”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良好习惯是学生核心素养中的稳定性力量,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总是希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如果说知识、能力是学生成长的“硬功夫”,那么良好习惯就是终身发展的“软实力”。 自古以来,我们总是通过示范、说教、指令、训练等方式培养孩子的习惯,明确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一旦发现孩子的习惯不规范、不文明,就要及时纠正并反复训练模仿规范行为,以期
根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系统当下正实施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作为一名在乡村教育战线工作了30多年的老教师,笔者认为乡村教育与城区教育有所不同,无论是学校引领还是教师自觉弘扬教育家精神,都要重视城乡区别。 相比城区教育,乡村教育有四个特点: 职责使命方面。早些年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乡村教育特别重视培养“能走出去的人才”。伴随乡村全面振兴,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乡村教育不仅应该培养“能走出去的人
教师成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一所学校重要且长远的目标。 新时代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教师成长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教师的成长除了依靠教师的自我觉醒之外,学校给教师提供成长的支点至关重要。 支点是物理学名词,是杠杆赖以支撑物体而发生作用的固定点,引申指事物的关键、中心。在教师成长过程中,教师获得的支点越多,其成长的轴线就越长、发展的空间就越大。虽然不同的支点对教师成长的影响、
著名教育专家王金战曾说:“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本领,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励。简而言之,教育不是灌满,而是点燃。”这是笔者作为一名班主任始终坚持的教育理念。班主任工作素有“千条线、一根针”之说。班主任不仅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组织者、引导者,更是他们精神世界的塑造者和班级的服务者。笔者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更关注他们性格的养成、价值观的树立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班里一直挂着一个箱子,上面贴着“十翼童心”,学生每次遇到困惑时,都可以将自己的感受或思考写在纸条上投到里面。 这天,我看到了来自小峰的纸条:“管老师,从小到大,家长和老师们都夸我优秀。一年级时,我就凭着优异的表现在学习强国平台上露脸了,我觉得自己将来会是一个很厉害的领导者。可是我现在很痛苦,同学们越来越不喜欢我了……” 遭遇“心痛” 我清楚小峰痛苦的点在哪里。事情发生在四年级上学期,新一轮班
学校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远离喧闹的都市。师生们每周日下午到校,直到下周五才能离校。在满满5天的工作、学习时间里,晚饭后短暂的空隙是教师和学生的清闲时光,大家都会走出校园,漫步山野,享受难得的清静。 我也走出校园,漫步在山间小路,身边不时有教师和学生走过。 深秋傍晚,山村显得格外安静。夕阳将余晖洒在大地,远山苍茫矗立,沉默中略显沉重。树木界限分明,常绿的依旧绿衣在身,也有几处点缀红色和黄色,那是
李老师是一名相当有个性的大学老师。他有一支钢笔,并不漂亮,也不别致,就是一支普普通通的钢笔,但李老师非常珍惜,视其为“命根子”,时刻带在身上,就和现在的年轻人带着手机一样,一旦离开了,就浑身不自在。 如今,别说是用钢笔写字,就连字很多人都不大会写了,基本上都依赖电脑。但李老师不一样,他习惯用钢笔写字,且每天至少练字1小时,即使再忙,也雷打不动地坚持,有时甚至到了固执的地步,比如跟妻子在巴厘岛度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