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中,飘荡着 《美丽的阿美利加》 动听的旋律。为迎接尼克松访华,乐团正在排练。那些年,外国歌曲在国内几近销声匿迹。大会堂工作人员路过时,都不禁驻足倾听。 周恩来来到排练厅,向乐团问候,乐团领导告诉他:“首长 (指江青) 对奏这首歌有意见,认为是为美帝国主义唱赞歌。” “我记得这是一首赞美美国风光的曲子嘛,不要太左了。”周恩来说。 发生在1972年2月20日的这一幕,恰如19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国际阵线最终明朗。在蒋介石和国民政府高层的一致推动下,国府迅速决定加入英美阵线。从1941年12月8日至当月底,国府高层在重庆与来华的美英代表针对中国派军进入缅甸援助英国抗日、建立联合军事会议、制定全盘战略计划等问题进行了大量交涉,在战略构想上显得颇为积极。然而,美英两方出于其本国的战略打算及针对中国军事力量得出的判断,都不支持中国的积极战略,三方交涉并无多少实质性成果
[原编者按:《戚本禹回忆录》 (以下简称 《回忆录》) 在香港出版,原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几位同戚本禹共过事的老同志,对这本书进行了座谈。他们是:李公绰(第一个帮助田家英处理群众来信的同志。因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此次座谈他通过电话表达了意见)、吕澄、逄先知、王象乾、沈栋年。本篇座谈纪要由逄先知执笔整理。原纪要共14个部分,因篇幅有限,本文仅选择了其中三节的部分内容。] 戚本禹是怎样管理毛主席图
晚清财政的沉重负担 甲午战争,清廷战败,被迫签署 《马关条约》,背上了白银2亿两赔款和3000万两“赎辽费”的重负。当时的中国“于战败之后,库空如洗,欲增益赋税,以弥补战事之损失,则又以财政及一切制度之不完全,势有所不可”。财政入不敷出,赔款催得又紧,该如何是好? 自己没钱,只能借钱。可是,找谁借呢? 清廷曾认为,“举借外债,遂为惟一之解决途径”,从而走上了向西方列强借款的不归路。分别向俄法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喜欢三国题材的朋友们,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个情况,如问谁是汉末三国第二武将,争议会相当大,有人认为是关羽,有人认为是赵云,还有人认为是马超或张飞,甚至连颜良都是候选人。但要问汉末三国第一武将是谁,却几乎没有人有异议,反会异口同声地说出他的名字—— 吕布吕奉先。 托小说 《三国演义》 的福,手持方天画戟、胯骑赤兔马的骁将吕布形象,可以说是深入人心,并成为三国武将中的代表
“三钱”的出处 在中国说起“三钱”,几乎家喻户晓,都知道是指钱学森、钱伟长和钱三强。但“三钱”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三钱”,而不是“四钱”“五钱”呢? 解放战争进行到1948年,三大战役即将开打,国民党已似强弩之末,中共中央迁到了河北平山的西柏坡,运筹给国民党最后一击,要“进京赶考”了。此时,毛泽东向周恩来提出,是时候考虑将来建设国家的人才了,要准备一份高级知识分子的名单。周恩来立即让
70年前,在中国政局的巨大变革面前,每个人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张治中是蒋介石的“心腹重臣”,曾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蒋介石侍从室主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等要职。同时他又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交谊深厚。他坚持国共两党和平共处,是唯一一位没有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高级将领。 他的选择是怎样的呢? “三到延安”的朋友 1949年1月31日,解放军举行了盛大的入城式,
一 夏志清 (1921—2013)第一次见到钱锺书 (1910—1998) 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1943年秋季的一个晚上,夏志清的好友宋淇在家里开派对,邀请了在上海当大学讲师的钱锺书与会,由宋淇引荐,夏志清得以见到风度翩翩、以一部 《围城》名闻上海滩的青年作家钱锺书,而夏先生当时还是一个年轻的青涩的文学爱好者。据夏先生回忆,当时的钱锺书手持一根“史的克”(手杖),完全是一副英国绅士的派
1 1828年,容闳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一户贫困的农家。 在容闳7岁的时候,他被父亲送到了澳门的马礼逊教会学校的预备班—— 原本属于香山县管辖的澳门,其时已经被葡萄牙人实际占据了近300年。 容闳有一个哥哥,之前被父亲送去读了传统的私塾。如果按照现在的概念,父亲应该是比较疼爱作为弟弟的容闳—— 把他送到了所谓的“国际学校”。但当时的事实恰恰相反:容闳的父亲只能承担一个人的学费,送哥哥去读
林纾的幕后英雄魏易 林纾 (琴南) 被胡适和郑振铎称为“是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的第一人”,开始了中国“翻译世界的文学作品的风气”。“林译小说”影响后来许许多多的现代作家,包括鲁迅及周作人两兄弟。当时他们在日本留学,只要林纾的译作一出,他们便从书店买回,看完后还拿到订书店去改装成硬纸板书面,青灰洋布书脊的精装书,以便于收藏。郭沫若也说他少年时最嗜好的读物便是“林译小说”。钱锺书也从小就嗜读“林译小说”
鲁迅日记的“无趣”与“有趣” 鲁迅日记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无趣。如1912年7月13日记:“雨。无事。”同年8月24日记:“上午寄二弟信。午后赴钱稻孙寓。”所以,有一位著名作家曾致函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著作编辑室,认为出版 《鲁迅日记》 是浪费纸张,毫无意义。 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老社长、原鲁迅著作编刊社负责人冯雪峰却不这么看。他在第一部 《鲁迅日记》 的影印本出版说明中写道:“这是研究鲁迅的最完满
编纂 《四库全书》 是有清一代重要的学术文化活动。1772年,乾隆皇帝下诏求书,各省督抚和私人藏书家陆续进呈,共征集图书12237种,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乾隆帝倾举国财力、物力,广邀博学鸿儒编纂 《四库全书》,又效仿著名藏书楼“天一阁”的建筑风格,在热河承德避暑山庄、北京圆明园和紫禁城及辽宁盛京 (今沈阳) 故宫分别建造文津、文源、文渊、文溯内廷四阁,简称“北四阁”,“俾江浙士子得
[原编者按:“鸦片战争”之后,封闭的国门轰然洞开。1898年5月,维新改革如火如荼,张之洞写 《劝学篇》,在其“外篇”中的“设学”一节提出了“旧学为体,新学为用”;1921年梁启超写 《清代学术概论》,把张之洞的原话改写成了著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五四运动”之后,1922年北京大学成立“国学门”,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在改革开放蓬勃深入几十年后,“国学热”又一次在全国上
[编者按:2019年是巴金诞辰115周年纪念。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作家周立民特撰写此文,追忆巴金晚年的身体状况和坚持不懈的创作。] 巴金 (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巴金晚年撰写的 《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最糟的是手不灵活,写字很吃力
旧上海滩历来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冒险家的乐园,因而新闻多、八卦多,报纸也应运而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报馆林立。据资料,高峰期达七百家之多,十九规模很小,甚而只有“光杆司令”社长、总编辑的小报。在林林总总的小报中最为杰出者被称为“四金刚”:《晶报》 《金刚钻报》 《福尔摩斯报》 和 《罗宾汉》。这四家又以 《晶报》 为龙头,她创刊于1919年3月3日,因三日出一张报,故取名 《晶报
作为中年男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我最近颇有被社会“关怀”的感觉。前阵子人们流行说“保温杯”与“枸杞”,如今又增添了“油腻”,都是针对中年人而发的词汇。 所谓油腻,其实就是欲望的表现之一。欲望本身,是一个不需要回避的东西。《礼记》 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试问谁不喜欢美食,谁不钟情于俊男靓女?这些都属于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内容。 欲望不可耻,然而如何表达欲望、满足欲望的行为边界在哪里,
“吃食堂”是个老词。我上班的时候,早饭在家吃,中饭晚饭当口,同事们互相问:“带饭了么?没带的话咱们去吃食堂吧。”那时,一般的单位都有食堂,大点的单位早中晚三顿都开饭,小单位只管中晚两顿饭,或只管中饭一顿。事过境迁,如今说起“吃食堂”,却引起许多感慨。 如果把小学时代也算上,我这一辈子除了下乡插队的八年,可以说和“吃食堂”不离不弃五十年。 我读小学时,学校有食堂,只供老师员工伙食。那时候实行“就
重读 《西游记》,突然发现,孙悟空从花果山到取经路上的种种转变,正好反映出一个人从孩童到成年人的心路历程。 他的花果山岁月,宛如我们儿时的游戏时光。“你看他一个个:跳树攀枝,采花觅果,抛弹子,邷么儿,跑沙窝,砌宝塔,赶蜻蜓,扑八蜡,参老天,拜菩萨,扯葛藤,编草袜……”抛弹子,邷么儿,就相当于我们小时候玩的丢石子游戏;跑沙窝和砌宝塔,类似于我们的跳飞机。彼时孙悟空的很多的英雄行径都带有孩童式的无赖
2008年,一位署名“饺克力”的青年发布了一部16分钟的动画短片 《打,打个大西瓜》,短片一经发布即火遍全网,先后获得三十余个奖项。 彼时,“饺克力”29岁。站在青年边儿上的他耗时三年完成该作,结尾还列出了一张长长的idol名单,中二又血气正盛。然而此后十年里,“饺克力”在大众视野中销声匿迹,直到 《哪吒之魔童降世》 上映,那些不再年轻的网友才寻回了这位同样不再年轻的失踪人口。 这次,站在
作为一种极具国民度的食物,油条在中国人的餐桌上,绝非单一面孔。于饕客而言,油条是一块“万能砖”,可单吃、可入菜,甚至裹馅。 油条的生成 早餐摊上,“成双入对”的油条多呈细长状。香油包裹的大铁锅,伴着热油的翻滚,两根绞在一起的条状面团逐渐蓬松,慢慢“爬”上一层诱人的金黄。 事实上,油条并非刻意地“秀恩爱”,这样的“抱团生存”和传统的起泡剂不无关系。 油条的起泡剂,由明矾和小苏打组成。混合
在张大千一生中,曾熙和李瑞清两位老师对其影响颇深。1917年,张大千拜曾熙为师,不久后又拜李瑞清为师。这两位老师在当时可谓响当当的大人物,在他们的影响下,张大千开始向传统学习,遍学石涛、“八大”以及元明大家,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山水画大师。 在2019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巨匠的剪—— 张大千120岁纪念大展”中的“大千师友”部分,展出了对张大千影响至深的恩师、家人、伯乐的书画创作和信函,再现了
在张大千那个年代,隋唐的人物画很少有人得见,因此尽管环境恶劣,即便要耗尽家产,张大千毅然决定动身前往敦煌。 1941年3月,张大千携夫人、子侄及学生数人,开始了向往已久的敦煌之旅。他粗记耗资5000两黄金,到青海塔尔寺请藏族画工制作画布,又购买了数百斤矿质颜料,还大量使用金粉、翡翠、珍珠等贵重原料。 耗时近三年,张大千满载而归,摹得壁画340幅。1943年至1957年,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分别在
将近60岁时,旅居巴西的张大千在修建住处八德园时伤了眼睛,后更受眼疾之苦,一眼几近失明,无法再画细腻的笔墨线条。1957年,张大千赴巴黎举行个展,在那里他与毕加索见面,交谈绘画技法。 此后,他撷取了过去中国很少使用的半抽象泼墨技法,并或许参考了敦煌壁画以及西方绘画的技艺,将之应用到山水画上,开创出大量运用泼墨泼彩方式的“泼墨山水”风格。 张大千创作于1956年的 《大千狂涂册》,正是他在这一时
张大千在美国“环荜庵”住了不到六年,晚年定居台湾。1977年,他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对面,建造“摩耶精舍”,作为人生的最后一站。 房屋建好后,张大千常在这里创作,他还常常邀请朋友过来聊天、喝茶、作画,然后品尝自己亲自研究制的菜肴。 张大千之女张心声回忆,1981年她来台后,经常到摩耶精舍看80岁的父亲“一边作画一边说笑话”。而到了晚上,母亲总准备好材料供父亲挥毫,一个晚上可以画十五六张。“他把毛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