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创造的中华道德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伦理精神标识,是激励中国人民树立高度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精神力量。深刻理解中华道德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时代价值,对于丰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能够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社会实践提供有力道德支撑。 道德观是人们对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系统认识和根本看法,是依靠社会舆论和劝说力量,用善恶
大音希声,大道无形,端正其意,约束其行。道德底线虽非实物,却是每个人不应触碰的准绳,不能逾越的红线。当禁忌被打破,规则被践踏,人性便会黯淡无光,道德也会流离失所。唯有坚守底线,方能让一切邪恶与污秽在道德光辉的照耀下销声匿迹。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此乃仲尼之底线,用道德端正言行,用底线约束自我,方曰仁。坚守底线者,筑起德行的高墙,穿好抵御私心的盔甲,让道义的底线成为阻隔邪恶的天堑。“人
聚焦热点 进入数字时代,技术越来越深刻地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的精神生活与互联网早已密不可分。新场景、新模式、新体验,让经典阅读常变常新。 【热点1】 莫言倡导回归阅读 2024年4月23日,莫言向广大读者发出了一则呼吁——回归阅读。他坦言:“尽管我自己也会偶尔刷短视频,但每次看完后总会自责,思考为何又将宝贵的一小时耗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莫言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对短视频和阅读的看法,希
世界读书日当天,“每次刷完短视频都会批评自己”的话题冲上热搜。这番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哲学家叔本华总结得很精辟:“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打破“知道”和“做到”之间的反复摇摆,归根结底,还得摆脱过度的外在依赖,在自律中走向自由。在这件事上,阅读常常被“委以重任”。一方面,文字的构筑更具系统性,更有利于展现思维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感受阅读的乐趣、沉静的力量,也需要一个过程。看见广阔天地
近年来,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从社交媒体、网络视听应用等平台获取信息,形成了多元的阅读生态。与传统的纸质阅读相比,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阅读有其优势:丰富的信息能随时随地快速获得,实现知识的广泛涉猎,从而使每个个体以更多维的视角观察世界;通过对内容的切割和解构,较高的知识门槛不再成为障碍,晦涩的理论和著作也能变得“亲民”,实现了全民共享。然而对电子媒介的过度依赖又让人们
我们呼吁更多的人回到经典中来——无论是通过网络的形式还是纸本的形式。文学经典是历史留给全人类的丰富遗产,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其民族人类学意义上的历史生成、时代流变主要承载着本族群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码,而其跨文化交流与跨媒介重构不但可以使其本身焕发出新的生命、折射出新的光彩,又可以供世界其他民族在推进文化反省和文明重构时借鉴与参照。 阅读经典、领会经典和活用经典,无疑会“
学习任务 文言文指的是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书面语言以及历代作家的仿古作品。由于汉语历史悠久,古今汉语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而古今汉语的不同,又突出地表现在词汇上,除大部分连绵词意义相同外,其余大多数词语即使词形相同,含义也多有不同。特别要注意的是,有时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词连用,正好是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这种貌似现代汉语双音词的一些词语容易让人望文生义,把它们当作一个双音词看待,造成理解上的错误。
预测金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生命是一条长河,今日之我源自昨日之我;有人说,生命在于蜕变,今日之我必须打破昨日之我;还有人说,生命是不懈的追寻,今日之我可能回归昨日之我…… 以上说法对我们思考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文明赓续都有启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