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下去吧,始终抓住现实。每一个情况,甚至每一瞬间,都有无穷的价值,因为它是无尽永恒的体现。 ——歌德 我知道,母亲扎根的土地正在老去,我的家乡正在死去,很多人赖以度过了大半生的精神秩序正在死去。而且,我们都不知道,这些失去之后,究竟要靠着什么活下去,究竟能去往哪里。 ——蔡崇达 目标越接近,困难越增加。但愿每一个人都像星星一样安详而从容地不断沿着既定的目标走完自己的路程。 ——歌德
【作者简介】 陈金华,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国家教育部“双名计划(2022-2025)”入选名师,教育部“双名计划”陈金华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中国教育电视台“同上一堂课”主讲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实践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特聘导师、文学院教育硕士专业课程授课教师。《作文与考试》杂志顾问,《高中生之友》重点签约作者。出版专著《从设计到评价——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平凡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一、考题解析 在着手写作之前,我们首先应该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核心思想,即:互联网和人工
例文一 笛卡尔曾说:“我思,故我在。”但身处于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焕发生机的时代,我更愿意将其改写为“我在,自当思”。面对时代浪潮下“答案”与“问题”的处境,我认为我们不必担忧。因为,问题因思考不竭,答案需脚步丈量。 今天,我们发现答案的获得轻而易举。只需要按回车键,一篇文章就能尽显眼前;只需举起手机拍照,复杂题目的破解之道便唾手可得。但我们更应认识到这些所谓的“答案”,只是数据的整
例文二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与普及,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犹如破晓的曙光,照亮深海,越来越多的问题可以很快得到答案。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我们的问题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越来越少。 诚然,对于一些浮于表面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快速获得答案。但是,当人文赋予问题温度,当我们向道德与价值的标准发问,现代科技难道真的能给出完美的答案吗?这显然不能。有一个经典问题:当博物馆失火,你是选择救下可怜的小猫
例文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我们已迈入一个信息畅通无阻、答案随手可得的新时代。然而,这种便捷性也引发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问题是否会因此变得越来越少?人们的思考能力是否会逐渐退化? 诚然,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结合,能够在信息搜索、数据分析等领域帮助我们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挑战。比如智能手机应用让我们能轻松查询公交线路、预订餐厅;在职场上,人工智能可协助我们迅速整理繁杂的数
例文四 在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构建的便捷世界,似乎只要轻点鼠标,很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实则不然,我们当警惕“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的陷阱,转而追求“其出弥远,其知弥深”的境界。 问题的产生,并非源自答案的难以获得,而是深深根植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欲望之中。这种探索欲望是人性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它不会因答案的轻易获得而有所减退。相反,当答案变得更加容易获取时,我们更渴望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原理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例文一 尼葛洛庞蒂曾言:“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把它创造出来。”换言之,在追寻未来的路途之中,我们应不断化未知为已知,再从已知走向下一个未知,最终抵达苦寻的玉鉴琼田。 未知之境,指尚未被人类充分认识、理解或达到的领域或境界。它包罗万象,可以是科技领域的人工智能,可以是人文领域的新思想,也可以是航天领域的重大发现…… “对道德和学识的追求,是人的天然本性。”自古以来,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从未停
例文二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这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告白。康德将头顶繁星密布的神秘苍穹,跟主宰社会正常运转的道德法则相提并论,凸显出“未知”之于人类的重要意义。未知不仅让人敬畏,也引导着人类不懈探索,从蒙昧的荒原走出,走向文明和繁荣。 探索未知,让人类不断进步。从屈原“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的深邃哲思,到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诗意遐想,中国人始
例文三 自古以来,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天问”升空的科技壮举,我们的航天人不断挑战着宇宙的极限,探寻着无尽的边际。你是否曾在辗转难眠的夜里,幻想探索外星人的踪迹?宇宙之广阔与神秘,总能激起人类探索的好奇心,而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本身也是一场不断探索的旅程。唯有向外探索世界,向内探索内心,方能求得人生的“真经”。 探索之路虽长且阻,充满曲折与未知。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会遭遇迷茫与痛苦,甚至会受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一、考题解析 材料中的几个关键词句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一,“学习与他人相处”
例文一 交流之道,重在坦诚。寓形宇内,人之相与,是留有边界、保持缄默,还是敞开心扉、坦诚相待?我们在交流之路上一直在探寻,也一直在前行。于个人而言,坦诚是心灵相遇的桥梁;于社会而言,坦诚是广泛交流的纽带;于国家而言,坦诚又是促进国际合作的稳定器。无论何时何地,唯有交流方得相遇,唯有坦诚乃见真心。 坦诚之心,如同明镜,照应“人之相与”中的纯净真实。一千多年前,王羲之就在《兰亭集序》中一语道破人与
例文二 曾记得有这样一段文字:“要记住的是,无论什么时候,好的交流永远应该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如此,才可以成为真情的点缀,而不是传播的累赘。”的确,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之间,都应有“好的交流”,山水相依,坦诚相待。 对于个体生命之间,坦诚交流,和而不同,美美与共。赵国的大将廉颇妒忌被赵王器重的蔺相如,扬言要使他难堪,而蔺相如却处处避免与之发生直接冲突。众人不解,蔺相如一句“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 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写作指导 一、考题解析 这是一篇以“历久弥新”为题的命题作文,题意明确,言简意丰,话题既贴近考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又能
例文一 古人云:“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事物的价值在于其内在的本质,而非外在的浮华。世间万物,只要有“分量”,总会穿越时间的迷雾,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分量越重,味儿越香。 人类崇尚、追求历久弥新,这种崇尚、追求就是人类给自己确立愿景。《论语》中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则无所得矣。”对“历久弥新”的崇尚与追求必将对个人和社会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例文二 “人,是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莎翁如此说道。由宇宙“精华”的人创造的艺术珍品,历经时光之淬炼,愈发彰显其活力与价值。以青铜器之乡宝鸡为例,其中三百余件青铜器得以“重焕光彩”,它们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了守护过往辉煌的不朽明证。 为何某些事物能够历经岁月而愈发璀璨,而有些却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消失?其中的奥秘难以一言道尽。 然而,我们可以归纳出,能历久弥新的事物至少包括三类:经典
例文三 在时间的长河中,万物更迭,唯有那些经过岁月洗礼,依旧保持活力和价值的事物,才能被称为“历久弥新”。从古老的经典到杰出的思想,再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它们如同历史长卷中的璀璨明珠,熠熠生辉,为我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古老的经典,历经千年风雨,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经典之作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哲理。它们不仅是我们了
真题回放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一、考题解析 作文材料核心部分表述精简,“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既紧密联系日常生活现象,又暗自契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而写作任务指向也格外明确。相较近两年作文材料表述的繁复,今年的高考作文材料在延
例文一 我们往往习惯于用“认可度”来作为衡量事物价值和优劣的标准。然而,“认可度”真的能够准确判断事物的本质和价值吗? “认可度”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接受和认同的程度。这种接受和认同,往往基于人们的经验、知识、价值观以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因此,“认可度”是个相对主观、多元且复杂的概念。当人们对某些事物的认可度与其真实情况相吻合,评价恰如其分时,那么这种认可度,确实可以成为评判事物、区分高下的准
例文二 在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评估一件事物时总会习惯性地参考社会上大部分人对此的褒贬,也就是对这件事物的认可度。 认可度作为多数群体的眼光而形成的产物,占着样本众多的优势,也就拥有了普遍性与相对客观性。某种意义上,认可度也是一种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的经验。而人们对于这种广泛存在的经验,总会本能地加以利用。如此一来,便简化了自身区分外物高下所需耗费的精力,同时,这种广大群体给予的经验又似乎极具
例文三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那么,认可度可以与事物价值画等号吗? 所谓“认可度”,一般指大众的认可程度,即多数人的评价。诚然,日常生活中我们凭认可度来对事物进行观察、筛选和决策似乎是合理的。依着“大众点评”上的高分榜行动总能吃到可口的美食,凭着“豆瓣”高分推荐也总能欣赏到好作品。认可度好像就是评价事物的可靠标杆。 但“认可度”真的可以网住一切,成为衡量万物的万能标尺吗?
例文四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这种现象和思维方式引发了我的思考。 认可度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个人的认可度基于内心标准与实际事物的吻合,将外在的具体现象转化为内在的主观情感或理性意志。无论是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还是对理想的追求,这种认可度都反映出个人的独特认知,帮助我们在茫茫世界中寻觅与自己灵魂相投的一个角落。 但同时,个人认可度在判别事物、区分高下的过程中亦有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缤纷的世界中,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国家,都会面对别人对我们的定义。我们要认真对待“被定义”,明辨是非,去芜存真,为自己的提升助力;也要勇于通过“自定义”来塑造自我,彰显风华,用自己的方式前进。 以上材料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特征明显;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例文一 千年前,词人黄庭坚面对冷雨,潇洒挥毫,写下“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的名句。如今,面对各色片面的定义,站在新时代的我们,是否能奏出定义自我的悠扬笛声? 定义自我的歌,当以勇气为音符。面对穷凶极恶的司马氏集团,嵇康不愿忍声吞气做司马氏的刀笔吏。在被押赴刑场的那一刻,《广陵散》的动人音符诠释着千年文士的勇气赞歌,野心家那“自有大儒为我辩经”的狂傲,在此时轰然崩塌。当嵇康不屈于司马氏
例文二 你来自山川湖海,却混迹于人潮中央;你曾满怀梦想,却囿于世俗、时光与人海。你抬头,看见繁星璀璨;你低头,却看见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人的一生,总不免会被打上各种来自他人的“定义”。这些“定义”或出于善意,或出于误解,或出于偏见。他人之言,或可以之为鉴。然而,不知从何时起,“随大流”成了一种难以忽视的社会状态。人们人云亦云,淹没于世俗的浪潮中,迷失了自己的定义与方向。 是非由己,毁誉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