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对历史的编纂与书写中,虽然基本的历史事实不容否定,但对于事实与事实之间的联系却可有多种解释。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先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这是一个基本事实。但对于投弹的原因,历史学家基于不同论证逻辑,利用史料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对投掷决策以及行为案例的研究,呈现出观点各异的学术成果。基于对现有研究的分析,至少存在三种模式,即理性行为体模式、组织行为模式、政府政治模式。单一的历史解释
摘 要:“为理解而教”是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关键。时间是史学研究以及历史教学的基本维度,只有理解了时间,才能理解历史。在时序思维的指导下,通过重回历史场景、揭示多重面相、建构历史意义三个步骤,引导学生更好地对昔日的人群和社会进行观察,从而更好理解当下,思考未来。 关键词:时序思维 历史分期 为理解而教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历史课程最基
摘 要:中学历史教学要借助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动机,历史课堂教学要以问题为明线助推历史学科素养的落实。教师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创设关键问题情境;学生借助对史料的分析—发问—解释去回应问题、提出新问题;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解释与反思,促进学生不断深化对历史的认识、形成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问题情境 隋唐史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教学过程的本质“不应从教师向学生提出已知、现成知识的模式开始,而
摘 要:为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桎梏,教师亟需构建一种以核心素养提升为核心,深度聚焦学生主体地位,并致力于拓展学生历史思维的新教学模式。在这一转型浪潮中,审辩式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学科育人范式,正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与成效。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应采取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追问激疑、搜证求解、缘据立论等步骤来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审辩式教学 双主题教学 高中历史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有
摘 要: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往往面临“内容太多”“记不住”“记住了不会用”的困局,究其原因在于知识点过于庞杂、零散和孤立。教师可借助建立“时空联结”“逻辑联结”和“情境联结”来培养其结构化思维,从而实现历史的通感、思辨和开放性。 关键词:结构化思维 时空联结 逻辑联结 情境联结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抱怨“内容太多了”“记不住”“背了不会用”,其本质原因在于结构化思维方式的缺失。“结构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讨“五四运动”的教学,需深入研读新课标,从宏观层面精准把握历史脉络与知识体系,确保教学既符合时代要求又贴近学生认知。同时,细致研究新教材,深刻理解其编写意图,挖掘“五四”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教学中采用情境化教学手段,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结合共情代入式方法,引导学生感受青年学子的爱国情怀与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从而深刻理解“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
摘 要: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学习拓展”栏目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其功能体现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习能力提升和学习方式开放等方面。可用于拓展“学”,让课堂教学更有广度、深度和厚度;也可用于拓展“习”,让作业资源更丰富、作业类型更全面、作业难度更有区分度。深度挖掘和合理利用教科书是探索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学习拓展”栏目 课堂教学 作业设计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编排呈现多样化特点。除了正
摘 要:对于中学历史教师而言,针对学生历史通感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强化历史知识的整体性、连贯性和统一性以及提升学生史学素养的有效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敢于尝试积极打通历史,由清朝人口迅速膨胀引出的思考出发,把散落在几本教材中的知识点通过一个集中的问题聚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在有效掌握史实的同时形成历史的认知网络。 关键词:清朝人口 历史通感 融通教材 历史学是一门讲求通感的学
摘 要:对于高三的专题复习,历史概念尤为重要,但阅历不足的学生难以理解。为克服这一难题,教师需要创设学史情境,精选历史概念。作为学生身边的历史——乡土资源,可以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素材。故此,以一个日本人对近代上海的观察为教学案例,聚焦“魔都”概念,贯通纲要和选必教材,结合多种类型的史料,从多个领域探究近代以来上海的社会变迁。 关键词:高三专题复习 历史概念 乡土资源 资料篮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是
摘 要:《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要增强“以考促学”的主动意识,为此,文中以“工业革命”命题思路的剖析来以小见大,例谈预测类开放性试题“引导教学”的功能。关于预测类开放性试题的命制,我们需注意:一要引导师生改变传统授受式教学模式下片面追求学习知识的数量,而忽视掌握知识质量的问题;二要考虑到相关概念的科学性和学生城乡差别问题;三要思考预测是否建立在足够的证据基础上,否则会陷入考生信口开河的窘境之中。
摘 要:初中历史课程目标明确要求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崇尚英雄气概,传承民族气节等内容,但当下的中学历史课堂英雄教育却面临着无法回避的困境,要突破这一困境可以从澄清社会风气、赋予英雄新的时代内涵以及选用素材与教学方法等方面着手,增强英雄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 英雄教育 新的时代内涵 何为“英雄”?汉代文学家刘劭云:“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1]虽然现代学者对英
摘 要:课程的实践性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程实施强调实践育人,反对死记硬背的灌输式教育。为此,在初中历史学习活动中,我们通过对任务的由来、实施的流程、评价的渗透、育人的实现,强化课程的实践性,进而实现课程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从实践走向育人 初中历史 学习活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存在的价值就是要通过课程的实施,实现育人的目标,培养“拥有实践能力的人”[1]。这就要
摘 要:博物馆研学活动的开展,意在促使学生在可观察、可触摸、可思考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新问题,提升历史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项目化学习视阈下的博物馆研学,首先应整合教科书与博物馆资源,依据探究主题系统构建研学的整体框架,在认知与思考的基础上设计研学与探究任务。其次要突显学生的实践,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从而实现问题解决和素养提升。 关键词:初中历史 博物馆研学 项目化学习
摘 要:初中历史开放性试题命制是近年来的新兴热点。好的考试命题,可以让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获取新知、锻炼能力、提升素养、形成(强化)正确的价值观。命制开放性试题,既要发挥诊断作用,帮助学生发现此前学习存在的问题,更要发挥导向功能,为师生后续学习提供范例、指明方向。 关键词:初中历史 核心素养 开放性试题 导向功能 2022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根据
摘 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对学生的评价要素包括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对学生关键能力的书面评价集中表现为考查文字表达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对常见类型题进行归类,找出常见类型题的共性,以此厘清常见类型题的要求和做法,并上升为解决常见类型题的一般答题思路,进而形成以提升历史学科文字表达能力的关键能力培养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初中历史 关键能力 文字表达能力 《
摘 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版)》引领课改新风向,命题改革成关键推力。在分析宝安区九年级学情调研开放性试题的基础上,揭示历史教学中学生高阶思维的短板,进一步提出微项目探究、拼图讨论、学习脚手架等策略,以增强综合思维与历史素养。还需细化项目设计,完善评价体系,以全面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开放性试题 微项目探究 拼图讨论法 评价体系 随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
摘 要:McDougal Littell是美国主要教科书出版商之一,其于2009年出版的《世界历史 古代到近代早期》教科书具有一定代表性。通过对该教科书中国唐宋史部分内容的分析,可窥见美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具有时序变迁特征突出、跨学科特点明显、史料呈现以图片为主、不足之处客观存在等特征。这一编撰样态为我国历史教学提供了一定经验,即重视时序变迁,落实时空观念;凸显跨学科视野,整合教学资源;深挖图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