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偶然飞进教室的小飞虫,似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它让我们惊觉。孩子们并非对世界缺乏兴趣,只是需要引导与激发。于是,一场基于习作观察能力培养的习作项目实践活动——“校园神奇动物在哪里”悄然展开。 从那节语文课上闯进的大黄蜂,到漫步校园时与小松鼠、小喜鹊的邂逅,孩子们的眼睛开始闪烁起好奇与惊喜的光芒。他们用温柔的心书写对自然生灵的喜爱:“我很喜欢它,我希望它能飞到我的手心里!”“
记者:王老师好!2018年国赛之后,我知道您在习作教学领域一直保持着实践性的思考,2020年还出版了《儿童习作教学路径探寻》,就儿童习作教学的研究现状、习作评价以及不同类型习作的要素解读、策略运用展开了思考。近几年,您又把研究重心放在了“习作关键能力”的系统研究上,主要是基于什么想法? 王铁青:是的,儿童习作教学一直是我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前期,我主要是依循学生在写作实践中遇到的方法、兴趣、写作意
以项目为载体的习作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围绕特定的习作主题,通过具体的习作任务,借助支持性工具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其创生点源于真实的生活,表现了生活化对学科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建构与真实生活紧密相关的语言实践情境,在充满趣味和挑战的习作任务驱动下,构建自身知识体系,培养学生习作关键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表达素养的发展和提升。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以项目为载体的习作教学策
与传统习作教学不同,习作项目主要通过项目实践的形式推进习作教学,以富有真实感的情境任务,基于活动实践体验,激发学生自主完成习作及其他相关学习任务。而习作项目群的构建就是依托教材习作编排序列、依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有序关联、统整习作项目,通过系统化的项目实施推动学生习作能力的逐步提升。要强调的是,习作项目群的构建并非多个习作项目的简单堆砌,而是需要依循一定的逻辑组线,基于习作关键能力的综合、进阶和强
2022 年版课标明确提出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强调其不少于10%的课时要求,旨在引导学生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整合不同学科知识与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跨学科学习打破学科界限,促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综合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以项目为载体的习作教学作为一种习作创新教学方式虽受认可,但面临诸多问题,如:项目情境脱离实际,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任务设
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提出:“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可见,课标将“观察”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观察是感知生活的方式。观察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观察中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观察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培养学生学而思的语言直
一、习作“想象”的能力解析 关于孩子的想象,鲁迅先生有过一段经典的论述:“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对未知的好奇,以及由此产生的兴趣,是想象类习作自带“流量”的重要原因。 孙绍振先生在《文学性讲演录》中认为,想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科学的、实用的想象,即心理学的想象;另一类是文学的、审美的想象,
一、习作“说明”的能力解析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读到用说明文字表述内容的材料,如对某一事物性质、状态、用途等的介绍。威廉·W·韦斯特在《提高写作技能》一书中提到:说明指的是解释或揭示性的一种写作。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解释事物或揭示事理。叶圣陶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提到:说明文是那些以解说事物内在真实为主的文章,说明能力也就是解说事物内在真实的能力,侧重于事物性说明。从“内在真实”四个字我们可以看
一、习作“议论”的能力解析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议论”一词有两个义项:动词,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名词,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所表示的意见。动词义项指向评析是非、好坏的实践活动,名词义项指向对客观存在的认识。 1.议论是一种评析人或事物是非、好坏的实践活动 人们只有通过议论的实践活动评析客观存在的人或事物,才能对议论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以充分认识
一、习作“资料处理”的能力解析 习作中的“资料处理”是指学生在习作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并按照表达需求将搜集到的各类信息资料按照行文逻辑重新组合、加工,以更加准确地表达作者的观点,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的活动和过程。习作中的“资料处理”指向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学生在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中,需要思考如何用合适的方式将信息传播出去,这就需要学生初步发展“媒介素养”。习作中的“资料处理”
一、习作“叙述”的能力解析 “叙述”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定义为“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记录下来或说出来”。在《叙事学》中,“叙述”被定义为:对于时间序列中至少两个真实或虚构的事件与状态的讲述。在百度百科中,“叙述”又被定义为: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主要用来展开情节,交代人物活动和事件的经过。由此可见,叙述是一种表达方式,讲述事情的前后经过,其特点在于陈述人物活动、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一、习作“描写”的能力解析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描写”定义为“用语言文字等把事物的形象或客观的事实表现出来”。由此可见,描写首先需要依据对象,其次要有“方法工具”,也即语言文字等,最后需要“表现”出来,即用语言文字“表现”自己的观察或体会。 而《辞海》将“描写”定义为文艺创作的基本表现手法,指作品中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以直接再现对象的多方面的性质为主要特征。文学描
一、创设情境,驱动编制任务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分享一则比较有意思的新闻。(出示资料) 英国孩子12岁前要做的50件事 上树摘野果、下水抓鱼、在高山上数星星……这是很多成年人的童年记忆。但现在的孩子每天接触电视、网络,各种移动电子产品更让他们爱不释手,足不出户。如何让孩子们过一个更健康、更美好的童年生活?英国有一个民间机构发起了一项征集活动——“12岁前必须要做的事情”。此次活动有1700
一、创设情境,布置项目任务 师:同学们,再过半个月我们将迎来新年元旦。 (生笑) 师:听到新年元旦,好多同学就笑得特别开心。在这个时候,王老师往往会收到一些问候、一些感谢和一些祝福的话语。有的是寄来了明信片,有的是书信,还有邮件,当然也有微信留言或语音。 师:(出示收到的祝福)看,这是前些天王老师收到的一些明信片,有的来自我的学生,也有的来自我的朋友。纸短情长,读着这些问候、感谢和祝福,让
一、共读交流,感知历险特点 师:我们学校的长乐源图书馆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借阅。前段时间,我特别想了解咱们五年级同学最喜欢读哪一类书,所以从学校麦果果大脑中调取了数据。(出示,略。) 师:最受欢迎的是哪一类书? 生:历险类小说。 师:读过历险类小说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说说看,读过什么书? 生:《鲁滨逊漂流记》和《海底两万里》。 生:《蓝色的海豚岛》。 生:《地心游记》。 生
【设计意图】 “我和动物有个‘约会’”对应的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指向阅读的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指向表达的是“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本次习作内容是让学生围绕“和喜欢的动物来一次‘约会’”话题,结合实地观察,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写清楚。 在该习作项目中,学生需要主动参与动物观察,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发现动物身上
【设计意图】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是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主题,要求学生介绍一项小实验,把实验过程写清楚。本单元的阅读要素为“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指向表达的语文要素为“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在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及下册第一单元中,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并能试着把观察到的写清楚。本单元的习作是在已有基础上的延续和提升,旨在引导学生在做小实验的过程中,细致观察
【设计意图】 本项目对应的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写观察日记”,要求学生进行连续的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自己的收获。本单元阅读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习作要素是“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本项目观察的是种子从发芽到开花的过程,契合教材给出的观察建议,但又拉长了观察周期,试图让学生完整经历种植过程,并且融入观察意义,用“献给母亲的花”这一主题激发学生对于种植观
【设计意图】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习作主题为“二十年后的家乡”,要求学生穿越时空,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的场景或事件。本单元的阅读要素为“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向表达的语文要素是“学会列提纲,分段叙述”。如何引导学生从被动想象走向积极想象,“未来家乡设计师”这一习作项目的转化赋予学生更加有趣的身份属性。以“设计师”的身份对自己家乡的未来进行设计,无疑能有效激活学生想象的主动性。因为
【设计意图】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宇宙生命之谜》课后题中提出“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旨在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阅读目的进行资料查找和分析。基于此,我们可设计“火星移民计划”习作项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指向阅读的是“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指向习作的是“写生活体验,试着表达自己的看法”。本项目中学生围绕“火星移民计划”话题,通过多渠道搜索资料,结合生活经验,分析“火星移民计划”是否具有
在深入研读莫国夫老师的著作《优秀教师的成长逻辑》时,我看到这样一句话:“教师是依靠一个人的完整形象工作的,这是区别于其他职业最大的不同,教师的精神气象会无一例外地投射到学生身上。”的确如此。课如其人,每一位老师的课堂都会不可避免地烙印上自己的气质。 王铁青老师便是这样一位以温文尔雅、敦厚实在的教学风格,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记的优秀教师。我听过王老师的很多课,对王老师的课印象非常好。王老师的课
身边的老师常说我是一个很幸运的老师。诚然,刚来卖鱼桥小学实习的时候我就遇到了一个尽心负责的师父——王铁青老师。 一次偶然的机会翻到实习时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的全是上完课后王老师给我提出的指导意见,一条条,从设计时的系统架构到试教后的细致反馈。我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大约就是这样。 遇见:手心里的光 刚进入学校实习时,想到要自己独立开展教学活动,内心常忐忑。起初,总想让教学设计更
因为很早就有编班级文集的打算,所以这些日子我一直在整理孩子们近两年来发表在《班级作文周报》中的随笔,同时也为这本名为《手心里的光》的班级文集写点东西。 其间,我陆陆续续收到了孩子们自己编撰的个人文集的序言(五年级接手这个班级时,我曾让他们规划好六年级毕业前为自己编一本文集)。应该说,孩子们对编撰文集的真诚和对文字的热爱还是出乎我的预期。这一点,他们序言中的文字就颇能说明。徐忆在《序言·断章》开篇
之所以迟迟未动笔,确是不想以所谓的“忙碌”作为理由来搪塞和应付这些充满趣味和诚挚的文字。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在一个“世界很美,而你正好有空”的美好时刻,沉沐心境,流泻下一些温柔而坚定的文字。 是的,世界很美,而你正好有空。 在这样的舒缓和美妙中,我们便能清晰地见到,叶片正从文字中卓然而来…… 一、寻找美的感知力 走近叶片,源于“顶班代课”的缘分(时任语文科朱佳慧老师产假,由我跨年级任教两个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