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数字治理已然成为职业教育治理模式变革的新趋势。在借鉴数字治理理论和共同体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样态,尝试阐明职业教育数字治理共同体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与时代要义,进而通过对共同体理论嵌入、空间转换与主体拓展、技术变革与数字应用的系统解构,剖析共同体建设所依循的“理论一历史一现实”三重逻辑。针对职业教育数字治理建设面临的主体参与单一化、技术使用格式化、制度建设滞后性等现实挑战,需要从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的完善、数字技术应用范围的界定、数字治理制度规范的构建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以加快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摘要]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职业教育服务乡村社会发展的角色定位从“嵌入支撑”转变为“引领赋能”。在系统视域下,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应发挥职业教育的维持、适应和建构功能,以促进乡村社会生产、文化和生态功能发展。共同富裕进程中,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应遵循激发发展内生性、破解资源低效性、增强发展稳定性的内在逻辑,以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为抓手,以职业教育内部深化改革为契机,以乡村技能培训体系完善为重点,进一步增加教育供给与乡村需求的耦合度,从而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而助推共同富裕的实现。
[摘要]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是破解产教脱节难题的关键所在。为探析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深度的影响因素与驱动模式,运用fsQCA方法对223家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进行分析发现,企业参与深度并非单一要素的线性作用结果,而是多重前因条件通过差异化组合形成多元驱动模式。其中,政策组合托举型驱动模式的企业主要依靠政策红利弥补企业能力短板实现深度参与;资源禀赋内驱型驱动模式的企业凭借自身规模优势、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扎实的技术基础,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技资融合赋能型驱动模式的企业依托高水平的技术资质和资金规模,在实体产业中实现与职业教育的协同创新。基于此,应增强热度,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愿;增加效度,提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效率;拓宽广度,丰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形式;提升深度,深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强化韧度,延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周期。
[摘要]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体现。在规划教材制度引导下,我国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已经初显成效,但也存在协同性不强、适宜性不足、特色性不显、科学性不够、有效性不明等问题。新时期,要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路径:协同共治,提升规划教材制度的适宜性;重在建设,优化国家规划教材遴选建设方式;突出特色,发挥省级规划教材的补充作用;规范选用,健全规划教材选用制度;强化效果,完善规划教材使用监测体系。
[摘要]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与价值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存在价值取向偏差与目标协同障碍、资源配置失衡与共享机制不畅以及运行机制不完善与评价体系不健全等现实困境。据此,构建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三联四建五对接”协同育人模式,即推动目标、价值和资源的深入联结,促进校企多元合作模式的创新建构,实现人才、教育、产业的全息对接。“三联四建五对接”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包括:强化“三联”基础,筑牢协同育人根基;构建“四建”生态体系,多措并举推进协同育人;落实“五对接”保障,提升协同育人效能。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需要重新审视影响人的发展的关键因素,即人的劳动方式、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人工智能视域下,应适应人的劳动方式变革,提升现场工程师对岗位变革的适应性;适应人的认知方式变革,提升现场工程师对人机协作的适应性;适应人的学习方式变革,提升现场工程师对数字赋能的适应性。为此,需要围绕真实岗位需求,创设教学情境;分析真实工作情境,改革教学内容;直面认知方式变革,创新教学策略;直面学习方式变革,深化学习策略;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教学评价。
[摘要]转学法案是助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高等教育系统转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加州转学法案从立法协作、政府治理、路径标准化及入学机会公平等方面构建了转学法律框架,为加州经济水平的提升、高校的分类发展与学生转学成功率的提升做出了制度性规范与约束。借鉴加州转学法案的经验,可从顶层设计、省级统筹、校际衔接及升学支持方面构建中国特色职普融通法制框架,健全学分银行标准体系,推动院校间课程与学分互认,构建符合我国本土情境的不同类型高等教育衔接机制。
[摘要]基于知识生态学视角,日本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受到全方位提升知识主体全球数字竞争力、多层次构建数字化育人能力技术支撑、立体化重塑职业教育现代化数字环境生态的驱动。在知识主体、技术系统、环境系统三元交互过程中,日本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体现出坚持以人为本的多主体协同育人理念,坚持以提升数字素养为目标的技术生态建设,坚持营造良好的环境系统以维护生态稳定的实践样态。基于此,从高位谋划、跨界合作、多元发展和动态适配四个方面指出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行动路径。
[摘要]职业农民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力量,而农业协会在德国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作为德国各州农业协会的典型代表,北莱茵一威斯特法伦州农业协会通过创设多功能的咨询平台、构建分层次的培训体系、建立“资金 + 教练”的支持体系等,形成了“需求一能力一包容一保障一协同”的递进式运行机制。这为我国行业组织在职业农民培训中实现由“参与者”向“组织者”的角色转变、聚焦职业农民培训路径的“连续性”与“发展性”、构建基于农业产业链的职业农民培训制度框架提供了有益借鉴。
[摘要]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缓解劳动力结构性矛盾、释放第二次人口红利的重要举措。作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重要延伸,老年教育赋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挑战的应对之举,其赋能机理主要体现在强化身心健康、升级技能体系、推动价值反哺、弥合数字鸿沟、激活认知潜能等维度。为进一步激发老年教育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赋能效应,需重塑社会认知、强化制度保障、协同多元供给、完善课程体系、深化技术赋能。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和“人工智能+”行动将深刻改变就业市场的形势,研判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影响,对于保障和优化就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人工智能+”对未来的就业兼具替代效应和扩大效应,并可能导致就业结构两极分化,总体而言对重复性强、模式化程度高的职业替代效应较强,对体现人类智能和人类情感的职业扩大效应更明显。为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形势,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劳动力保障制度、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布局产业集群、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就业创业,共促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就业。
[摘要]社会空间理论为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提供了一种观察和分析视角。运用该理论分析发现,教育强国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面临的空间挑战主要包括数字资源配置服务失衡、支持效力欠佳,数字素养认知存在偏差、培育意愿不高,情感交流弱化、专业发展受阻等。基于此,应以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为导向,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协同体系;以教师数字意识和素养提升为关键,深化数字化教育的内涵建设;以教师数字情感体验为牵引,推进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