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标准建设是服务国家发展与现代产业体系升级的现实需求、支撑“职教出海”与国际品牌建设的内在需求、实现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标准建设面临着建设能力有待提高、相关机制不完善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应以纵横交贯的体系建设挖掘发展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导向下的保障制度创新,采取新兴产业关键领域的标准先导战略。
[摘要]人才竞争力是持续建设教育强国、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力量。从内涵要素来看,职业教育人才竞争力应包括技术技能水平、融合创新能力、适应迁移能力、职业道德、实践操作能力等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中胜任某一职位的才能优势。从制约因素来看,职业教育人才竞争力提升在制度支持、类型特征、资源配置、文化认知层面仍面临一定困境。为此,需要完善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锚定人才技术内核,重构职教类型基因;推进数字资源普惠,弥合人才发展数字鸿沟;冲破职教刻板印象,重塑人才成长社会生态。
[摘要]职业本科大学社会认同情况事关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依循社会认同理论的认知一评价一行为逻辑,编制30条涵盖八大维度的Q语句,对60名社会大众进行Q分析。结果表明,社会大众对职业本科大学存在教育体系认知型认同、技能价值认知型认同、培养效能评价型认同、平等供给行为型认同、身份模式复合型认同五种认同类型;同时,职业本科大学社会认同受社会观念、财政支持等多种因素影响,在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与平等地位、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与待遇保障等方面有待提升。由此,职业本科大学社会认同的提升需要从重塑类型定位社会观念、营造技能文化社会氛围、完善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效能、健全福利待遇和上升通道、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力度等方面发力。
[摘要]职业启蒙教育是适应职业世界需求和学生生涯发展诉求的一种教育活动,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受个体自我认知、社会职业期待以及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学生发展呈现出混沌状态,亟须呼唤高质量职业启蒙教育的到来。以价值空间的三重维度作为分析框架,探究职业启蒙教育可能性空间的价值内涵,并从个体成长与社会诉求间的期望空间异化和内生发展与外部环境的现实空间制约角度出发,揭示当前职业启蒙教育的价值困境。对此,基于职业启蒙教育在新时代语境下的价值分析,提出相应的实践优化路径:构建动态递进的培养模式,优化职业启蒙教育内容;组建多元融合的课程设计,创新职业启蒙教育载体;搭建协同保障的支持机制,增强职业启蒙教育效果。
[摘要]厘清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规模与空间分布、提出优化要素配置的实施策略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基于互联网在线教育信息数据挖掘,深入研究湖南省2019—2023年高职教育资源分布现状与空间格局演变发现,五年间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不断增加,但处于供给与需求的“紧平衡”状态;长株潭与长株潭以外地市呈现“优化提质”与“补齐短板”两种演化特征;长株潭地区表现出资源高度集聚的聚类模式,湘北岳阳、湘中娄底、湘南郴州整体呈现低值周边高值集聚(LH)模式,有待进一步扩容补强。为此,建议实施分层治理,重构职业教育资源生态;强化专业赋能,推进优质资源动态适配;创新协同模式,健全职普融通育人体系;推进优质资源下沉,筑牢区域均衡发展基石。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职业技术专业在国家政策指引下已经进入实践探索阶段,此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有助于破解院校同质化困局、提升职业本科办学品质、优化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结构、完善现代职教体系贯通架构。但是,实践中仍面临着“不想设”“不能设”“不好设”“不敢设”的现实困境,具体表现为:价值认知偏差与路径依赖,主观意愿不强;基础条件匮乏与资源约束,客观能力不足;产教协同较弱与机制缺失,适配效能不高;政策导向模糊与投入不足,激励机制不全。基于此,应基于专业建设的全生命周期,从精准定位专业设置、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建立多元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性谋划,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好地开展职业技术专业建设。
[摘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中因政策激励催生机会主义秩序、考核压力引发符号化治理秩序、资源博弈形成分化性秩序导致存在明显的秩序张力,在实践中易造成牵头建设方胜任力不足、主体协同机制不健全、头部效应加剧、质量管控与评价体系普遍缺失等多重风险。基于制度主义理论和组织社会学资源依赖理论,亟须从锚定秩序目标、优化运行机制、夯实韧性基座等方面进行治理调适,以稳步推进共同体建设。
[摘要]在博士就业市场供需失衡凸显与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加速的双重背景下,博士入职高职院校的现象日渐普遍。基于对高职院校博士教师的质性分析,发现博士选择高职院校就业主要受就业环境、福利待遇、职业发展、社会认可、理念偏好、社会关系和地理区位等因素影响,且这些因素并非彼此孤立、单一作用于博士的就业选择。结合组织吸引力理论分析,博士选择高职院校就业是就业环境、个体需求和组织吸引力之间动态博弈复杂的决策过程,其中高职院校的组织价值与博士人才的个体需求匹配是其关键。基于此,为吸引更多博士人才选择高职院校就业,应完善引才机制,优化标准待遇,提升经济吸引力;优化用人管理,释放人才效能,形塑发展吸引力;深化留才服务,稳固人才根基,增强社会吸引力。
[摘要]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教育家型职教教师需具备坚定的职教信念、德技融合的育人智慧、产教协同的实践品格、锐意躬行的变革精神、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等特质。基于生态系统理论,通过构建包含精神内化、行为塑造、环境强化与文化涵养四个维度的成长机制,可以为职教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信念一行为一组织一文化”协同发展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
[摘要]在分析岗位实习课程本真以及职业活动特性的基础上,结合职业院校和企业在岗位实习课程开发及教学实施中的利益诉求,针对当前职业院校岗位实习课程设计、过程管理、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系统设计、多元协同、多维融合、多方共赢”岗位实习课程开发和管理理念。通过构建“四位一体”岗位实习质量智能监控体系,以数字化赋能岗位实习管理、评价和质量监控,从而实现职业院校岗位实习管理的精准化、评价的智能化和改进的常态化,促进岗位实习课程目标的达成。
[摘要]构建涉农类高职院校境外办学项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境外办学质量和国际化水平。基于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开展相关研究,通过多轮专家咨询后,最终构建包括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38个三级指标的项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研究相关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为不同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协同发展以及海外办学项目的质量提升提供有益启示。
[摘要]基于扎根理论分析可知,当前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存在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适配性低、政策机制与多方协作效能不足、人才流动与社会认知受限、文化创新与数字化融合不足、区域发展与可持续性面临挑战等困境。据此,应对接产业需求,重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资源分配;培育乡村情怀,重塑价值认同与职业生态;促进技术赋能与文化再生产协同;强化区域协同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为提高教学质量,构建了中职课程任务驱动教学的CIPP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德尔菲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合“导游实务”任务驱动教学的CIPP评价结果,中职学校应做好学情分析,建立切合实际的分层任务目标体系;加强资源建设,任务设计更具人性化;明确学生主体,引导学生切实执行任务;及时反馈任务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