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女高音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声乐教育家王昆诞辰100周年。7月8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国音乐家协会、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承办的纪念王昆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召开,共同追忆王昆同志的艺术成就,深入研讨她为我国音乐事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为新时代音乐事业发展汲取精神力量。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高世名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他表示,作为从延安走来的一代文艺家的重要
音乐学家,是中国研院乐究所专业音乐的研究。半个世纪以来,她笔耕不辍,墨润长流,积累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是中国音乐学领域少有的杰出女性学者。除了西方音乐研究之外,她还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多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推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20—21世纪之交中国音乐学界与世界接轨的见证者与桥梁之一。尽管蔡老师在学术事业上已取得显著成就,但在日常生活中她始终保持着朴素
一 杨靖是我国当代琵琶艺术家的优秀代表,数干年来,她在琵琶演奏、教学、研究、对外交流、乐器改革和社会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作为琵琶演奏家,杨靖长期活跃在国內外音乐舞台,多次荣获全国琵琶比赛大奖,曾应邀出访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世界众多知名交响乐团和华乐团合作演出;录制出版《追日》《霸王卸甲》《祁连狂想》《花木兰》《琴瑟破》等专辑和黑胶唱片《文武》《品意》,以及琵琶艺术史上第一张低音琵琶
谓“跨文化"(Cross-Cultural)是指不同文化背景所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发生的互动与交流的过程。它关注的核心是不同文化体系之间在接触时产生的碰撞、理解与融合,它涉及人类社会诸多领域。地域性民间音乐文化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越是多民族集聚的地区,越能够相对完好地保存其民间音乐文化的独特性和风格性,其“原生性"和“本真性"的保存相对完好,即所谓“地道”。作为以生存技艺而存在的传统音乐文化与当
世界文化交融逐日加深的背景下,探寻“中国在文化本位”是文艺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作曲家也在不断思考如何在音乐创作中体现“中国性”。协奏曲作为源自西方的大型器乐体裁,自2O世纪进入中国后逐渐成为中国作曲家重要的创作领域。经过在这一领域近七十年的深耕,作曲家们令民乐协奏曲呈现出不同于西方协奏曲的新面貌。作为听众,我们在聆听民乐协奏曲时对其有何期待?一方面是从协奏曲原本的体裁特性出发,品味独奏与乐队
陈 恪先生有的个则是:讲”,非常过精的,我不在上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在这个时代,还要加上一条:AI(人工智能)能讲的,我们不讲。这是今天在校园里学习工作的所有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是我最近尝试提出的一些人工智能尚未问出的问题。 山水册页中的微观与宏观世界 首先分享一下“声音的显微镜与望远镜”的研究背景。我对黄宾虹先生绘画的研究发表过几篇文章。2013
2025年6月7日,当唢呐演奏家张倩渊手持亚美尼亚嘟嘟克吹响《苍吟》的第一个长音时,原本热闹的音乐厅里立刻安静了下来。这件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老乐器,在一位年轻的中国唢呐演奏家的吐纳间流淌出苍茫的丝路叙事一使得这场音乐会更像是一次文化基因的交汇与解码。作为唢呐界唯一的“金钟奖”“文华奖”双料金奖得主,张倩渊以“丝路唢呐”为名,在6月初分别于成都、西安的舞台上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丝路音乐之旅:她手
23年6月与2024年11月,文化和旅游20 部分别在河北廊坊、江苏无锡举办第一届、第二届“全国民族器乐展演”,每届都有超过三十个乐种参加展演。笔者在观看第一届演出后,曾撰文《路在何方?一对中国器乐乐种发展的思考》①,探讨乐种舞台化后的问题及新组合在未来发展的中作用。第二届展演中,各地方乐种的呈现既强化了我此前的思考,又催生新想法,在此与大家商讨。 一、中国民族器乐合奏的四种类型 音乐学界对“乐
东大鼓是流传于山东胶东半岛农村地区的一胶种具有重要代表性的曲艺形式,因其艺术风格鲜明和文化传承价值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上,胶东大鼓由盲人表演,其功能不仅在于娱乐,更是表演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其艺术形式与表达内容高度契合农耕社会中受众的文化审美需求,是民间曲艺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与文化消费需求的多样化,胶东大鼓逐渐面临传承与发展的困境。 为应对这一文化存续挑战,
为音乐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能作力倾向测验"(Testof musical ability oraptitude)具有发掘音乐潜能、支持个性化教学等核心功能。随着我国教育评价改革工作的推进,《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文件指出要“深化美育评价改革,发挥评价的牵引和导向作用,探索多元化教育评价方式”。①而音乐能力倾向测评工具的研究恰是现阶段探索多元化教育评价的重
由樊祖荫口述,马学文、欧阳平方记录,樊荣整理的《我的音乐人生一樊祖荫口述》以平实的语言回溯其学术生涯,书中不仅清晰勾勒出与当代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变化同频的轨迹,更映射出他六十余载时光里在中华音乐文化的浩瀚时空中,一步一个脚印执着探索的历程。在追求真知的道路上,形成了敏锐的问题意识,在理论和实践交织的耕耘中不断突破,最终成长为集作曲、作曲技术理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事业领导者于一身
王昆今年整I00岁了。她的歌使她至今仍在观众鲜活的记忆中。 王昆最早接触的是学堂乐歌,是一位从北京香山慈幼院毕业,来到河北唐县她家乡教书的臧先生带给她们这些农村孩子们的新歌,《大道之行》《母亲的爱》《骊歌》所以她14岁之前就已经能完整地唱《松花江上》。这和当时的形势息息相关:老师是新学堂培养的;“九一八”日本入侵,救亡成为全民的主题;八路军来到了唐县。八路军总部一度在唐县,后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
场中地后多个权先后定都长安,留下了丰富的考古遗存。近年来,十六国乐确大量出土,为深入认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提供了重要契机,其中的歌唱俑尤为珍贵,为研究汉魏以来相和歌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可靠实物资料。 一、关中十六国出土歌唱俑 21世纪以来,关中地区已知出土十六国乐俑的墓葬有十余处,其中北贺墓地M298、坡刘墓地M2、布里墓地M63的歌唱俑格外引人注目。 2009年,咸阳北贺墓地M298出土了42件
北魏道武皇帝拓跋珪登国元年(386)至孝武自帝元修永熙三年(534)的一百多年间,宫廷音乐主要由“传统宫廷音乐”“杂糅北南诸民族(汉族、拓跋鲜卑及北方各族)音乐"①等多源音乐形态构成,这与北魏乐律学的长足发展紧密相关。北魏时期曾多次对乐律、钟磬进行理校②,逐渐形成以洛阳、中山、河西、江左为核心的“杂糅胡汉的音乐体系”。鉴于学界对北魏时期的校乐过程研究较少,本文拟从“依经校乐”的视角,探讨北魏校乐中
24年11月24日“华人头条"网站刊登了郑20国权先生撰写的《泉州南音原称弦管名正言顺一—兼评<海上看中国>援引施舟人“对南音是南洋传来"的论述》一文(下文简称“郑文”),在南音文化各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与讨论。 郑先生对于泉州南音、戏曲史料的收集与整理,为南音曲目的记录、抢救、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不仅是一位拥有强烈文化使命和前瞻意识的学者,更让人起敬的是,退休后他还每周去泉州地方
音乐表演的意义是意音其符号的结构特征与其程的研究,不但要聚焦音乐结构特征的分析与描述,更要关注音声符号的文化象征意义构建,以及与创作者、表演者、受众等多重主体在音声符号链中的互动参与过程。因此,探寻表演意义离不开语言符号学维度下考察音乐多种“话语"的互动交流过程,尤其要将音乐表演形态(语形学)置于语用学(“情景语境”“文化语境”)维度中,重点审视音乐结构生成与其文化象征意义的勾连关系(语义学)。
当经场逐渐摆脱对一味追求本真性的束缚,如今舞台技术、空间概念与视觉效果的大胆创新已成常态,但艺术家们已不满足于这种流于感官的冲击,而是将目光转向对经典作品的核心主题和叙事的颠覆重构一他们质疑经典中的价值观念,挑战其中隐含的性别藩篱、权力结构与意识形态,探索被传统演绎忽略的叙事可能性。2024年布雷根茨音乐节上演的《魔弹射手》(DerFreischütz,1821)正是这一股颠覆潮流的生动展现。
引言 在当下快速城市化与媒介转型不断重塑文化表达的背景下,传统不再仅仅是静态的历史遗产,而是一种被激活、被重构并指向未来的文化实践。张延莉的新著《地方性与超地方性一城市语境中评弹的生态研究》以多点民族志方法描绘城市间“区域音声地图”,揭示传统艺术在城市文化网络中的流动机制与再生逻辑,展现了传统在动态社会语境中的生命力与传播路径。 一、评弹田野的延展逻辑:从“音乐上海学”到区域文化网络的建构
席强著《民族管弦乐润腔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腔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核心表现手法,承载着润 独特的文化审美与艺术智慧。它既是民族声乐、器乐、戏曲及曲艺等音乐艺术形式中不可或缺的装饰技法,更是贯穿音乐创作与演绎的深层艺术表达,赋予作品鲜活生命力与浓郁民族韵味。自1963年“润腔”概念首次析出后的六十余年间,民族音乐学者从概念、理论与实践等多维度展开,推动润腔研究从概念解析、理论阐释向实践应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