惬 意 阳光正好,树影斑驳。一只猫正慵懒地躺在石阶上,享受着光的沐浴。它时不时伸伸自己的梅花爪子拨弄下脸上的胡子,打个滚儿便又沉睡过去。绕过老巷,转进胡同,透过半掩的木门,我看到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在织着新衣,她动作舒缓,不紧不慢,哼着轻快的小曲,将手中的衣物编织成美丽的画卷。一旁的孙女看着奶奶为她新织的衣衫,开心地笑弯了眼睛。我想,这大概是只有城市深处的角落里才有的寂静和惬意吧。 ——朱柏威《
爱在袅袅米香中。 ——题记 天边那轮镶着金边的夕阳缓缓落下,紫色的云霭和氤氲的雾气在墨绿色的山头缭绕着。此刻,我思绪飞扬…… 先前家里的饭都是父亲做,可自从他的工作时间变动后,就算是插着翅膀也难以飞回家来做饭了。母亲就是从那时开始学煮粥的,她学煮粥的过程并不长,在手上磨出几个水泡、烫红几片皮肤、煮煳几锅粥之后,便可以像模像样地在暮色时分为放学归家的女儿煮上一锅洁白的粥了。 煮粥虽不是大事,
我漫步在后院里,一阵香气扑鼻而来。 有蛋糕之香甜,有绿茶之清新,一抬头,“啊!原来是槐树的花儿开了。”一串串槐花轻巧地挂在树上,远远望去,像极了一串又一串白色的葡萄缀满枝头。我想起了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眼前的槐花不正是一树花瀑吗?风一吹,空中是槐花,地上是槐花,池中亦是槐花,花香弥漫在园子里,汇聚成一园香的河流,再渗透进每一个有缘人的心田。 “哦——好沁人的槐花香哦!”我闭上眼细细地闻着
乡村的夜,四处悄寂,风的声音格外清晰。 祖母倚靠在大门前,交叉着的手指指缝间沾满红褐色的乡土。祖母身边,几株文心兰轻轻摇曳,散播着细微的芬芳,我的心亦因文心兰而颤动着。 记忆里,祖母永远是勤奋又充满干劲的样子。关于她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她提上小水桶,拿起铁铲,去房后的芸芸蔬果中侍弄一种花。她慢慢地穿过田垄,轻轻地刨开花苗旁的泥土,徐徐倒水,再用手指轻抚着小苗,嘴角轻扬,清晨的阳光抚过她的发丝,清
一棵树,可以默默无闻地伫立于天地;一棵树,可以以自身的光辉装点这片土地;一棵树,可以用毕生的年华来滋养这世间的万物,让那枝叶如波涛海浪般,盛放后又化雨落下,无私地回馈给这个世界。 在老家的小镇上,有着一棵古老的榕树。它的主干三个人都环抱不住,树冠广阔似海,枝丫疯狂生长,颇有遮天般的气势。远远望去,那榕树犹如一把巨大的绿伞,稳稳地在地面上撑起。夏日炎热时,躺在榕树下便是满眼绿意,阳光透过那茂密的枝
历经几十年风霜,柿子树早已盘根错节,以一种苍劲的姿态立在外婆的屋后。枝枝丫丫,粗粗细细,曲曲折折,让人分辨不清生长的方向。我永远忘不了它带给我的幸福感。 春日融融,粗壮的枝条上泛上一层新绿。“走啊,去打理打理柿子树。”外婆招呼我。我不情愿地放下手机,接过外婆手中的铁铲,走出了门。春寒料峭,微风中还夹杂着刺骨的寒意,我不由自主地裹紧了外套。“天这么冷,不知道急什么。”外婆绕着树转了几圈,又蹲下捻了
余晖被落日丢下,金色的天空静静地躺在那里。落日啊,你是否还记得我的容颜? ——题记 我惊愕地驻足,放学后目睹落日如疲惫的旅人,缓缓沉入天际,消逝于无垠的时空中。我匆忙向地平线跑去,目送落日。我凝视它那略显疲惫的容颜,那微弱的光芒仿佛是它最后的低语:“我仍渴望如初,再度辉煌地升起,优雅地降落。” 思忖间,回忆起它曾经的故事。它不过是大自然界的魔术师罢了。清晨,它化身为朝阳,为世界带来光芒;黄昏
篱笆墙外的风,依然带着彼时的味道,岁月的痕迹却已模糊。 ——题记 每一次走近篱笆墙,都有不同的感动:有时它是温暖的,小径两旁的野花在风中起舞;有时它是清新的,带着露水的青草随风起伏;有时它是亲切的,老树的枝条在风中向我招手;有时它是略显生疏的,时光的痕迹轻轻掠过我的发梢,仿佛它已与我有着很远的距离。 记忆如潮,儿时无数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沉浸在甜美的睡梦中,而爷爷却总是在院子里忙碌着。每当我
面香飘九州,饸饹独风流。饸饹,正是我们家乡最具特色的风味。你问我的家乡在哪里?抬眼望去,晋豫交界处,古老的黄河文明,孕养出一颗温润的明珠——获嘉。 饸饹床,是造就这道美食的灵魂所在。制作时,将它架在沸腾的大锅上,放入一块面团,用力向下压拉杆,面团便化作粗细均匀的圆柱状,纷纷落入锅中。稍加搅拌,再等上一会儿,香气四溢的饸饹条便出锅了。饸饹条通常采用碱面,呈淡黄色,煮熟后浇上浓郁的汤汁即可享用。卤的
柔柔初阳,暖暖春风,簇簇繁花,点点回忆。 童年的记忆在那扇小小的木格窗中框定,美丽的窗沿是记忆的花边,回忆在那久违的时间空间中,也闪着倍感熟悉的光芒。 遥忆那年春,晨光从木格窗中钻进我的房间,在我的床上欢快蹦跳,将我从睡意中唤醒。揉着朦胧睡眼,站在窗边,那一朵朵在晨曦中缓缓舒展开花瓣的月季花,带着晶莹的露珠渐渐变得明亮,粉红色的花瓣像连衣裙翩翩舒张开来。和煦的春风从窗前经过,浅唱轻吟,月季随风
初中生活忙忙碌碌,身边人来人往,但大都平平无奇,让我略觉无聊枯燥,可在那个普通不过的清晨,我却遇到了我的恩师。 初见时,我对他并没有什么深刻印象。他身着淡蓝色衬衣,白色西裤,朴实无华中又带着些庄重。干净利索的寸头,头发微微发白,在阳光下反射出耀人的光芒,似宝石般闪闪发光。他眉头微微紧皱,看着一丝不苟,十分严厉。可当他一开口,却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一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带着些许口音,语调欢快幽默,
丰沃也好,枯涸也罢,都是生命必须阅读的章节。 ——题记 绿意荡漾,旖旎了时光里的清浅;逆风昂首,浸染了记忆中的沉疴。行道漫漫,道阻且长,我无惧,亦无悔。 进入初二,学业压力的骤增让我猝不及防,每天的各种琐事让我身心俱疲,数次考试的失利如利刃一般,深深刺痛了我的自信,心情也日益沮丧。幸好暑假如期而至,妈妈便提出带我去内蒙古走走。 草原的夏天像一颗微凉的薄荷糖,让我倍感清爽。从山间吹来的阵阵微
细雨绵绵,打在枝头。我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在里弄之间穿梭。行走在青石板路上,我步履不停。在小巷交叉口右转,终于,我冲破拥挤的人群,归于清净。 我似乎进入了居民区,左右两排旧房,仿佛无言地诉说着小巷故事。两侧墙很高,可并不是书中所描绘的粉墙黛瓦,映入眼帘的只有破败的水墨白墙,布满了雨水冲刷和时间摧残的痕迹。青石板一路向前延伸,通往悠长深邃的窄巷。抬眼,是细长而一眼望不到头的灰色天空,让人感到一丝压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就像一根火柴,在特定的时刻能够迸发出耀眼的光芒。然而,正如火柴需要氧气才能持续燃烧一样,我们的人生也需要不断寻找那些能够激发潜能、点燃激情的因素。当这些因素出现时,即便是最微弱的生命之火也能瞬间变得旺盛起来,照亮前方的道路。 想象一下,在一个寂静无声的夜晚,你手中握着最后一根即将熄灭的火柴,四周黑暗笼罩,只有那一点点微弱的光让你感到一丝温暖和希望。突然间,
最初是这本书的封面插图深深地吸引了我,画面上是深浅有致的细竹,上方是用毛笔染墨拖出的一条房梁,中间赫然写着“丰子恺”三个大字。拿到这本书时我开心极了,回到家立刻翻阅起来。 翻开第一页,映入眼帘的便是丰子恺的画作,细细品味这几幅画,竹子各色各样,由深渐浅,好像几位性格各异的书生,古朴有趣,不失典雅,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竹子的品性。散文写的是先生的日常见闻,以日记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悠闲惬意的安宁生活图
请以“我爱这热气腾腾的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灵魂很抽象,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兴许能从人的行为中捕捉、察觉出细微的感觉来,所以灵魂大多是模糊的。可我却偏偏看见了鲁迅先生那热气腾腾而轮廓分明的灵魂。 我们与鲁迅相距的时间太远,经历相差太多,隔着层层历史的帷幕,我似乎只能通过作品重新认识那个真实的他。昏黄的灯光夹杂着夕阳的光辉,洒在书页上,我不知是第几次翻看起鲁迅先生的《
记忆里藏着一场舞狮表演,它像一把火,点燃了那年的严冬。 那是疫情后的第二年春节,全国的形势已在好转,但节日的氛围依旧很淡很淡。萧索的街上只有几盏红灯笼闪烁着徒劳的光。我想,时间的阴影依然存在,人们还未能走出那次病毒所带来的恐慌。 幸而那时的我还是个孩子,只为春节的到来而感到兴奋。那天,我缠着父母带我出了家门。寒风像刀子一样割着我们的脸,我只能缩在厚厚的外套里。街上冷得可怕,也寂静得可怕。我们走
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 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 ——曹雪芹《题自画石》 读罢此诗,你有什么感受?请围绕“石头”这一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它的理解以及它带给你的启示。不少于600字。 路边随手捡起的一块石头,请你不要小瞧它,它或许拥有上亿年的历史。 苍苍海崖,茫茫沙漠,其实都有石头的影子。岁月给石头以磨损,而每一次磨损,都带给
深海无尽浪,任石不成悲。 ——题记 我不由得俯下身。 这是一块长相奇特的顽石,黄色的沙砾被海水冲散,才露出这已被岁月拍打多年的石头。 我从未见过这样顽强的石头。 当风呼呼地穿过沙滩时,那些沙砾全倒向一边,只有这块顽石屹立不倒。而当其他石头都在海水的冲刷下大放异彩时,只有这块顽石岿然不动。 它表面粗糙,还有很多伤痕。在这种恶劣的风吹雨打中存活是极不易的。它每天被冲击、拍打、跌落、卷起多少
【模拟金题】 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常常会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悄然驱动着我们的行为与抉择。它或许源于一次触动,或许来自长久的坚守,似火焰,热烈地燃烧;如清风,温柔地推动。这,就是动力,它引领我们跨越障碍,驱动我们追逐梦想,描绘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轨迹。 请以“动力”为题作文,或讲述自己获得动力的经历,或阐述动力的重要性与来源等,不少于600字。 【思路导引】 一、解析文题内涵。“动力”这一题目简洁而
【模拟金题】 生活中有许多声音,自然界的风声、雨声、鸟鸣声,声声入耳;校园里的书声、歌声、呐喊声,声声传情;生活中的掌声、笑声、叮咛声,声声动听……这些声音或温暖,或温馨,或感人,在泛黄的生活影像中,总有一种声音会叩动你的心扉……请以“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为题,写一篇文章。 【思路导引】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意在让学生从声音中获得感动、感悟、启示等,书写成长的体会。 本题目审题有两个关键点
【模拟金题】 进入初三,学习压力增大。有的同学不禁抱怨“初三太辛苦了”,有的同学却乐在其中。孔子说过:“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梁启超先生在《敬业与乐业》中这样说道:“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对于人生中的苦与乐,你有怎样的看法?你是否也有过苦中得乐、以苦为乐的经历?请以“苦乐相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叙写自身经历。 要
【模拟金题】 新与旧是一对反义词,却又相互依存甚至能和谐统一。学习中可以温故知新,习惯上可以破旧立新,更深层次还有文化历久弥新、思想推陈出新……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你围绕“新与旧”写一篇文章,力争给人以启迪。 【思路导引】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是一道以“新与旧”为主题的话题作文,而不是命题作文。材料第一句就指出新与旧的关系:虽相反,但也能相互依存,和谐统一。所以我们在写作时不能只
近几年,中考作文呈现出一种态势,作文题材趋向于关注考生的情感变化、内心磨砺,着眼于考生对自我成长的认知。那么,如何在作文中恰如其分地写“我”的心理呢? 方法之一:大构架宏观绘心理 首先,可用心理变化贯穿。散文是表达情绪的一种体裁,“我”的情感往往贯穿文章始终,成为表情达意的线索。 以鲁迅的《藤野先生》为例:“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儿时每每吟诵此诗,只觉得对仗精妙,韵律和谐,却未曾深入思量。 幼时,我对月亮满怀喜爱。每当月亮悄然升起时,爸爸妈妈就下班回家了。我和弟弟在客厅里嬉笑打闹着,炊烟袅袅升起,食物的香气氤氲在空气中,勾起了我们肚子里的馋虫。晚餐总是一天中最丰盛的,一番风卷残云后,放下碗筷,便迎来了我们一家人短暂的休闲时光。窗外的月亮那般柔美,月光宛如流水,清辉四溢,整个世界仿佛是笼着轻纱的
同学们: 如果提起史铁生,我们总会想起《我与地坛》。这本书写于1989年5月,也就是史铁生残疾后的第十五年。这本哲思散文,以地坛为载体,记忆为笔,书写了一个疾苦、悲痛的人去追寻希望的故事。 我读《我与地坛》,感觉它像是一首前奏满是哀伤基调的希望之曲,上帝为锤炼生命,布设下了一个残酷的谜语,史铁生在地坛里经历了凤凰般的涅槃重生,和他一起的,同时还有这本书的读者。抚书遐思:如果人生是一座房子,那么
我的爷爷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像很多老人一样,他朴实、勤劳,虽然年纪大了,但依然风风火火地热情生活,就像是我们家的“顶梁柱”,家中里里外外都是他的身影。 但他也有着很多趣事,让生活充满欢笑。 爷爷是我上学的“专用司机”。那天放学,作业很多,我本来就特别烦躁,一出校门,只看到了爷爷的电动车,却没看见他的身影。我在心里默默埋怨:这老头又跑哪儿去了?不会又去买东西了吧?作业这么多,回家晚了,我什么时
你是否还记得,那些年我们一起埋头书写的“课本中的作文”?那些闪光的文字,不仅承载了我们对知识的渴望,更记录了成长的足迹与情感的波澜。现在,我们诚挚地向广大师生发出邀请,参与“课本中的作文”系列征稿活动,所选主题均出自初中年段部编版教材,投稿作品将在杂志中择优刊出。 第三季度征稿文题 1.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我们是一家人》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2.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令我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