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当下,短视频平台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现实再现问题,愈发表现出社会基础设施平台的特性,成为“通往‘现实’制造的组织装置”系统。然而,以“记录生活”为标榜的短视频平台,在实现引导全民记录和表达的同时,却充斥着“忠实现实”和“偏离真实”的悖论。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对与短视频平台相关的典型性新媒介事件及其视频文本进行剖析,试图从微观视角切入探究目前短视频平台发展以及平台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突出问
【摘 要】 以AIGC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了影视产业的生态变革:从生产主体的转变到影视内容的创作再到摄制流程的优化,人机协同的智能化生产将全面颠覆传统影视业的制作模式;而AI微短剧、AI引擎电影的创新发展,丰富了影视产业业态,也为中国优秀影视作品“出海”培育新动能。此外,影游融合不仅在产业和市场,也在传播形式和媒介介质层面“融合”了影视与游戏,从而让影视产业的媒介融合进入一种真正的深度融合发展
【摘 要】 短视频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媒介语法和认知机制,近年来,基于短视频效果的实证量化研究在长效或内隐的社会认知层面的解释力存在一定局限。短视频作为一种社交媒介,无法脱离以“行为意向”为中心的认知动机溯源、感知价值和情绪关联效应,同时媒介化、平台化发展趋势下形成了非线性、多尺度、整合性的“认知-行为”关联加工机制,有待于借助新的模型加以解释。本文通过对抖音流量短视频的在线民族志观察,确立“
[主持人] 陈旭光 张明浩 [对话嘉宾] 徐洲赤 南 镇 于法润 戴 琪 满胜宠 卞芸璐 [整理人] 卢 玥 【摘 要】 新媒介时代尤其是人工智能语境下,影视编剧面临诸多生存挑战与机遇。青年编剧作为长期以来在某种意义上被忽视的群体,需要对该群体进行关注与研究。为此,北京大学“批评家周末”第68期暨青年编剧“在北大发言”文艺沙龙之“新媒介语境下青年编剧的生存与表达、困境与突破
【摘 要】 新主流电影是中国电影类型的重要创新,也是新时代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重要媒介。本文通过综合案例研究法和文本研究法对新主流电影的国家叙事及其全球传播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推动新主流电影的市场繁荣与文化出海。研究发现,21世纪以来的中国新主流电影一改传统主旋律电影宏大的国家叙事模式和囿于本土的话语实践,转而从微观视角讲述家国故事并积极构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话语。这一转型不
【摘 要】 数字媒介生态重构了主体身份,深刻影响电影的创作与接受。本文以谜题电影为研究对象,聚焦谜题电影创作者与接受者主体身份的变迁,发现谜题电影创作者与接受者主体身份并未完全被消解,而是发生了功能性流动和转变:创作者由好莱坞经典叙事下的“故事讲述者”转变为新媒介经验主导下的“游戏架构者”,接受者则逐步变成“玩家”与“用户”,这种功能性的转变完成了对“去中心化主体”身份的重构。 【关键词】 谜题
【摘 要】 电影叙事方式不是封闭的系统,其嬗递变迁既是电影艺术传统变化的折射,也是时代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在电影创作中的曲折反映。本文借助叙事伦理批评的电影观,识别近年来家庭题材片叙事技巧与叙述意图之间的修辞关系;通过分析叙事时间、叙事空间与影像修辞的运用,揭示情感共同体于叙事形式中的生成过程及其重要性;旨在探讨家庭题材影片中叙事伦理的构建方式及其对观众情感体验的影响,丰富叙事伦理研究成果,为理解家
【摘 要】 本文运用区域电影研究的视角和方法,阐释新时代近十年来四川电影的创作实践和中国故事的表述路径,以期为理解中国电影的区域性特征提供新视角和理论参照。四川电影在新时代语境下迸发出持续的创作激情,一批具有中国风格、四川元素、巴蜀特色的代表性作品不断涌现,在题材类型、拍摄制作、叙事手法、美学风格等方面均显示出新的变化,有效促进了四川电影作为区域电影的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这些电影通过深化和拓展四川叙
【摘 要】 近年来,国产电影涌现出一批现实主义题材的都市小成本电影,并且取得了口碑与票房佳绩。本文分别从主题、剧情、影像等三个层面,对《我不是药神》(文牧野,2018)、《你好,李焕英》(贾玲,2021)、《送你一朵小红花》(韩延,2020)、《奇迹笨小孩》(文牧野,2022)、《人生大事》(刘江江,2022)等五部都市小成本电影展开分析。这些影片的成功在于对情感现实主义的创新探索,影片将悲悯的情
【摘 要】 族群文化的记录和表达成为智媒时代的新使命,纪录片中族群文化的主题内容与大众需求的辩证关系逐渐成为专业领域的热点;结合自身中华历史文献纪录片《任子》的创作经历和全过程的理论分析,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论证并检验族群文化再现与大众需求的辩证关系;用实践行为和案例分析证明内容与形式的哲理在新时代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从创作者角度分析大众需求的内容与纪录片新兴形式、历史文物文化与当下时代精神需
【摘 要】 本文以全球首部聚焦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纪录电影《共同命运》为研究对象,以文本分析法阐述该电影的创新特征:一是将“一带一路”倡议的宏大性与个体切身经历的具体性结合起来,展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二是形成了通过家庭单位内各个成员之间的代际传承展现历史发展的叙事方式;三是跨文化叙事方式不仅展示了人类社会的多元性,更体现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系与互动,而这正是人类命运共
【摘 要】 动画电影是电影艺术的一个独特和引人注目的领域,它以图像的魔法和故事的想象力为观众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和启发。本文的核心旨在探究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贝拉(Bela Balazs)(以下简称贝拉)的虚构与非虚构影像理论在动画电影领域如何应用,并通过贝拉的影像理论与动画电影的关联、动画电影中的时间与空间感知、贝拉的美学理论与动画电影视觉元素的互文、贝拉的音乐美学理论与动画电影的协作等四个方面
【摘 要】 人工智能技术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所衍生的新型科学技术。该技术应用范围较广,目前已经融入动画创作及传播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对动画创作及动画传播的形式产生了一定影响。要想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动画创作质量,扩展动画传播效益,需要明确人工智能技术与动画创作及传播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动画传播和制作情况,辩证看待人工智能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而推进动画创作和传播的智能化。本文通过阐述现阶段动
【摘 要】 主旋律影视剧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文艺载体,具有塑造国家形象、增强政治认同、提振信心志气、引导影视产业良性发展等重要功能。近年来,随着影视剧整体创作水平和表现手法不断提高,主旋律网络影视剧打开了爱国青年在人物构建上的创作视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作视角、话语表达和影像呈现方式。许多主旋律网络影视剧在贴近人物原型的基础上巧用艺术手法,塑造出众多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爱国青年,多维度、多层面
【摘 要】 网络视听节目通过精心设计和构建角色、情节和环境等元素,运用“拟剧理论”吸引观众并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角色化偏向和语境产生成为其叙事的重要手段。网络节目通过赋予角色特定的性格、行为方式和情感表达营造出独特语境,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节目的内涵;同时,线上互动的意义生产与形象建构不断塑造和强化角色的形象,从而构建起与观众之间的情感纽带;最终通过用自我主体话语与群体认同的形成,实现观众
【摘 要】 新时代民族题材影视艺术不断挖掘自身优势和潜力,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厚植家国情怀,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做出了独特贡献。本文以“艺术的社会介入功能”为观察视角,观照新时代民族题材影视艺术的知识生产;以“艺术的体制性”为分析框架,探究其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生机制;以“艺术人类学”为理论逻辑,分析其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创作模式和本体性特征,发掘新时代民族题材影视艺术“自律
【摘 要】 数字影像美学是数字技术介入电影创作、接受及传播等全环节的美学呈现,通过从技术美学的角度去认识电影艺术的创作变化,既能充分感受到数字影像美学的开放与包容,也能体会其中彰显的虚拟交互性和艺术想象力。数字影像美学对电影场景设计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影片的美学风格、叙事氛围的营造,也涉及人物塑造、受众参与及主题升华等各个环节。为此,本文通过对数字影像美学的生成语境、艺术特质进行分析,结合数字影像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