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防电影”是一个含义复杂的概念,与其说是一种类型,不如说是一种政治宣传手段。当国防电影随着南下文人来到中国香港,便处于多重力量的交织影响中,它不止受到内地政治力量的牵引,保持了政治的进步性,又深度浸润于香港本土粤语电影的创作传统,逐渐显露出“离经叛道”的特质。国防电影在香港的流动与生发,吸收、转化和混合出种种新的可能,变成一个更为复合、混杂的文化现象。拍摄“国防电影”对于一些电影人来说,是“除旧迎新”的一种标志。香港“国防电影”一直拥有“抗战”主题的叙事底色,却逐渐演变成通俗文化的载体,这样的一种混杂性,产生出远超“爱国”的新意义。
【摘要】戏曲舞台空间的体制特征可以用“赋形性”概括。以“抗战主题”京剧电影为样本的戏曲电影,涵括古代题材和现代题材,全面体现了戏曲电影的空间建构特征。分析戏曲电影通过镜头机制,在镜头内容的实景“具象化”、分镜表现的空间“多样性”、以调度深化空间“表达性”三个方面,从“赋形空间”到“完形空间”的电影化改造。戏曲电影“完形空间”涵括“尊重舞台”“重塑舞台”“拓展舞台”三种形态和阶段。戏曲电影“完形空间”纵深关系不足的共同性,在更深层面关联着戏曲表演的横向性内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戏曲电影的叙事强度,使戏曲电影形成“弱叙事性”的特征。戏曲舞台空间体制性的电影化改造,是舞台体制电影化转移过程在空间场域的重要分支。
【摘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电影制片业因战火而陷入停滞。本文聚焦1938年中国电影制片厂(简称“中制”)及中华电影界抗敌协会(简称“电抗会”)在武汉时期的历史实践,探讨战争时期,国家如何通过制度性手段整合电影资源,以建立服务于抗战宣传的电影体系。其中,“中制”通过设立机构、优化组织架构、制片流程,为彼时的电影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电抗会”则通过行业动员,制定精神纲领,将四散各地的电影人团结起来,使之成为“银色战士”。在这两个平台的合力之下,彼时的电影从业者被编织进“抗战救亡”的主流意识形态中,使得整个电影业高效运转,服务于抗战需求。此外,通过进一步梳理影片的生产机制、叙事策略、受众定位及宣传效果,可以看出早期中国电影实践在战时迅速完成从“多方博弈”到“意识形态统摄”的话语转向。
【摘要】本文在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Merleau-Ponty)的通感思想启发之下,将《独一无二》(王沐,2025)视作一场带有“完形”意义的影像实验。从家庭内部的感官协作方式来看,影片通过手语、触觉振动与视觉凝视构建了一套非听觉的感知系统,并以身体的图式调节实现了感官互通性;然而,这种联觉通感并非全然理想,“完形”实践的代偿价值即表现在家庭伦理债务与难以弥合的代际创伤两个方面。最后,从该片展现出的“家庭奇观”出发,可以透视创作者希望揭示的社会症候:以青年角色在“有声”与“无声”世界间的斡旋,隐喻当代社会青年话语的“失声”困境,并探讨其完成突围的可能性。
【摘要】电影《分手清单》(田羽生/夏雨,2025)通过独特的分手叙事,打破传统爱情类型片的套路,以反向叙事和情感驱动展现爱情的复杂与真实。影片融入“日常一烟火”美学,以媒介介入爱情的形式,呈现出“纪实一媒介”学的特征。然而,在爱情为第一类型的主题表达上,影片依然存在“相爱-争执-分离”叙事的机械化再叙困境。本文将从叙事类型驱动、媒介介入选择、叙事机制批判三个层面深入剖析《分手清单》,探讨其在爱情叙事和媒介呈现上的创新与不足,以期揭示当代爱情在电影语境下的多面性。
【译者序】本文是爱森斯坦关于电影本体论与电影语言观的首次论述。镜头与蒙太奇的本体论之争,构成了爱森斯坦理论生发的原初问题意识。爱森斯坦坚决捍卫蒙太奇的决定性地位,甚至将镜头间关系视为电影表现力的唯一来源。这既是苏联蒙太奇学派的重要宣言,也为他30年代修正早期镜头论埋下了理论伏笔。在俄国形式主义思潮之下,爱森斯坦的早期主张即显现出同时处理艺术表现力与表意规律的理论雄心。在他看来,蒙太奇的象征性表现力
【摘要】“后电影”时代,随着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广泛应用,电影艺术以一种全新的样态延续着自身的发展并不断地更新人们对其的理解。在现象学的理论框架下,梅洛-庞蒂(MauriceMerleau-Ponty)的电影现象学首次将身体作为研究路径,与电影艺术进行了深度融合,继之,维维安·索布切克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电影身体”理论,更是进一步拓展了数字电影研究的边界,并提供了新颖独到的视角和极具深度的洞见。本文基于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独有特性和生成样式,并将其与现象学中“身体”的核心观念紧密结合来全面探讨“后电影”状态下的具身现象与视觉特性,这一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深化了人们对电影艺术本质的理解,也为构建“媒介融合”语境下的影像美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灵感。
【摘要】本文通过采用“跨视域”的研究方式对文学作品与改编电影的互补性、关联性进行分析,并从表现美学、再现美学和陌生美学等角度解读现实主义文学改编电影所涉及的跨界美学,并结合现实主义文学改编电影的情感表达方式,为现实主义文学改编电影提供支持,提出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具体范式、美学表达和情感转化建议。
【摘要】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探讨“遵义会议”题材电影改编的审美变迁,对《四渡赤水》《血战湘江》《绝地重生》等多部电影进行深入剖析,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该类电影的发展脉络。此类电影的审美流变经历了从英雄人物叙事与标志事件定格,到复制历史镜像与艺术编写升格,再到叙事侧重转移与宏大场景复现的演变过程;将电影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深入探讨了电影改编过程中题材选择、创作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演变,揭示了社会发展、观念变迁及技术进步对电影创作的影响;不仅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展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对电影创作的指导作用,还通过影像的力量传承了革命精神,为新时代文化建设与精神传承提供了支持。为革命历史事件的电影改编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有助于推动此类题材电影在艺术与思想层面的不断升华。
【摘要】武侠电影是我国独特的电影艺术类型,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美学和思想精神,是提升我国传统武侠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载体。然而面对当代大众“想象力”消费需求,经过改编或重拍的武侠电影不仅无法有效满足观众的审美偏好,也难以超越大众的经典武侠记忆,影响了传统武侠文化的创新转化和有效传播。新媒体环境下,为实现传统武侠文化的有效转化和情感表达,需要正视受众审美变化,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积极重构武侠电影的叙事策略、呈现形式和创作范式。本文选择新媒体时代金庸武侠小说改编的电影为研究对象,系统论述传统武侠文化借助新媒体实现创作转化的相关策略,并对传统武侠文化的情感书写与传播路径进行探讨,以期为新时期武侠电影创作提供有效借鉴。
【摘要】黄河题材类纪录片是黄河真实性与共同体建构的重要载体。在生态存在论美学的相关理论支撑下,黄河题材纪录片通过自然生态、人文生态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来展现黄河壮美奇观。其意涵在于黄河既是人类诗意栖居的家园与场所,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以真实性为基础,黄河题材纪录片承载起构建民族共同体、生命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记忆,实现了从“自然本真”到“生态自觉”的范式转换,启发人类善待自然,自觉呵护自然,实现了自然黄河、人文黄河、绿色黄河三位一体的跨文化表达。
【摘要】影像媒介在数字时代是弘扬民族文化、推动传统艺术全球传播的重要力量。它能够直观、生动地还原艺术的形式与细节,跨越语言和文化差异,增强公众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代、地域与全球的重要桥梁。本研究从文化记忆和民族艺术影像的视角出发,以民族志纪录片《别样的黎族文字》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影片的叙事方法、视觉呈现与解释策略,探讨图像从传统黎锦纹样到影像作品的转化过程及其艺术特性。研究分析影像在重构文化记忆、传递民族认同,以及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中的独特作用和意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播提供了新的启示。
【摘要】历史人物纪录片在名人轶事、文化传承和社会认同等方面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本文从时间、空间与情感三个维度探讨历史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策略。首先,从时间维度上提出线性与回溯的时间叙事策略,意在勾勒出历史人物的生存谱系以及丰富历史人物的生平故事;其次,从空间维度上提出现实与再现的空间叙事策略,强调历史人物在“历史空间”中的意义与价值;最后,从情感维度上提出故事与话语的情感叙事策略,目的是通过叙事内核唤醒集体精神、并从多元视角印证集体记忆。《华侨旗帜陈嘉庚》作为历史人物纪录片,在当代叙事的维度中,既向海内外传播与弘扬了“嘉庚精神”,又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民族认同感的提升,激发了全球华人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向心力。
【摘要】生态动画通过建构虚拟自然和进行跨物种叙事传递了生态意识,构建起独特的生态艺术话语,实现生态美育范式的创新拓展。这些作品不仅以生态主题为叙事核心,更凭借动画艺术的独特性,在认知、情感与伦理维度实现生态意识的传播。生态动画的想象性特质与儿童具象思维深度契合,可以将抽象的生态意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动画艺术:一方面,通过“虚拟自然”的动画景观激活青少年的审美感知;另一方面,以跨物种叙事重构生态主体性,在角色成长与世界“交往”的过程中触发生态情感,从而传递生态理念。因此,国产生态动画通过“审美感知-情感共鸣一价值形塑”的三重美育机制,引导少年儿童从生态认知到世界观建构。其价值在于不仅拓展了生态美育的实践场域,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艺术介入现实”的可行路径。
【摘要】国产动漫文化作为新时代大众文化领域的主力军,近期的创作中涌现出大量的少年意象。新质生产力发展给少年意象的创作生态带来整体变革;生产体验机制构筑的新实象与受众的虚象相生相长,形成具有时代情意的新意象;艺术形象文化资源的历史回访建构出少年意象的历史意识和优秀文化的未来创新向度。其代表作品中的新少年意象所产生的影响已经从经济领域延伸至社会文化,在国内,少年意象代表着当代奋斗者追求创新突破的群像,展现出数智时代的文化自信。在国外,少年意象蕴含着中国故事的新篇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在动漫文化生产领域,少年意象的重构作为数智时代动漫文化的先行实践,则构建出中国化叙事范式和文化的新样本。
【摘要】我国戏曲艺术的传播与发展与媒介应用有着直接关系,从借助唱片、报刊开始,再到利用电影、电视以及全媒体等载体,不仅使戏曲获得广阔的传播空间,也带动更多观众了解戏曲艺术。当前,传统戏曲艺术面临较为严重的传承危机和传播困境。为此,应以全媒体思维重构戏曲传播生态,通过尊重戏曲艺术本体,建立古今对话、大众参与的开放式传播空间,增强传统戏曲艺术的美学表达和叙事能力,助力传统戏曲艺术实现创新叙事与创意呈现。本文以新媒体语境为基础,从媒体与戏曲艺术互动关系的视角,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流程进行解读,结合新媒体语境下传统戏曲艺术的创意呈现方式,从生活美学、数字美学、时尚美学和游戏美学等多个维度探索传统戏曲艺术的美学表达策略。
【摘要】建构中国青年形象与中国话语体系成为当下媒体传播的热门话题。本研究以贵州省近年来推出的一系列优秀纪录片为样本,综合运用积极话语评价理论与多模态积极话语分析方法,从语言与非语言话语两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贵州电视节目如何通过话语有效建构新时代中国青年形象。贵州电视节目通过巧妙运用积极话语及多模态元素,成功塑造出新时代中国青年具有责任感与担当精神的多维形象,有助于引导观众形成正向认知,打破外界刻板印象。本研究将积极话语分析与多模态分析相结合,聚焦地域电视节目中的青年形象建构,以期为地方文化传播和国家形象塑造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