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中国电影产业遭遇多重挑战,全年票房收入425.02亿元,下滑严重。行业困境源于头部影片竞争力不足导致市场缺乏爆款驱动,影院银幕数增长,内容产能却失调。外部竞争层面,短视频、游戏等新兴娱乐形式分流观众,观影群体呈现年龄结构上移、男性与青少年流失趋势;内部结构上,市场过度依赖假日档期,非假日档表现疲软,加剧行业波动性。然而,行业调整期亦催生创新实践:中小成本现实题材通过温暖叙事聚焦社会议题,家庭伦理片以结构性变迁映射时代图景,女性导演作品拓展多元视角;喜剧、悬疑等类型片仍具市场韧性,纪录片、艺术电影及动画片通过文化转译实现国际传播。中国电影产业亟需以优质内容为核心,协同技术创新与精细化市场运营,重构观众黏性,从而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升级。
【摘要】本文回顾2024年中国电影的研究与批评,围绕数字技术变革、后人类思潮、电影真实观、跨文化交流四大主要议题展开评述。在技术变革浪潮中,学者们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VR等技术对电影创作及本体认知的双重影响;在后人类视角下,许多研究围绕人类对“自我”和“他者”的认知展开分析,在身体功能的拓展中重新思考人的定义和边界;随着大量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出现,学者们进一步思考何为真实以及如何通过影像再现真实;在国际语境中,电影在跨文化交流、民族形象、性别议题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2024年的电影研究在技术和社会的激烈震荡中展开,不断回归到对“电影与人”的本体思考,同时也共同关注人类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生活境况与文化症候。
【摘要】2024年是中国纪录电影创造惊喜的一年,也是机遇与挑战并行的一年。整体来看,中国纪录电影呈现出主流价值创作、纪实化表达、人民性凸显及国际化出海等新样态。在内容表达上,导演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现实观照中拓宽影像视野,创作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面貌、充满人文关怀的纪录电影作品;在创作手法上,导演们以技术赋能创新表达形式,较好地实现了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平衡。与前些年相比,2024年纪录电影市场表现稳定,越来越多的纪录电影突破了传统的受众圈层,实现了纪录电影价值的多元释放;而在此态势下,观众观影习惯的变化,制作发行机制与市场培育机制的缺乏,也成为当下中国纪录电影应积极应对并亟待解决的重要命题。
【摘要】2024年,中国电视剧市场面对外部社会环境和行业内部所带来的挑战,把压力转化为自我革新的动力,温暖现实主义成为创作的主流,IP改编成为降低风险、保证剧集品质的重要策略,跨文本写作呈现出多样化、类型化的趋势。不少剧集注重借鉴微短剧的叙事特点,以期拓展长剧集的叙事可能与审美空间。
【摘要】近年来,国产网生悬疑剧发展较好,在各大互联网平台掀起收视热潮。例如《无证之罪》《隐秘的角落》《漫长的季节》等精品剧集激发受众对“社会派”悬疑类型的多元审美需求。同时,国产网络悬疑剧也在满足受众“想象力消费”需求的基础上,逐步提升生活质感与现实底色,呈现出明显的类型檀变与叙事转型特征。本文采访了《无证之罪》《雪迷宫》等悬疑剧集导演吕行,期待为国产网络悬疑剧的导演手法、创作思维及叙事新变等提供新的探索思路。
【摘要】《哪吒之魔童闹海》(饺子,2025)是对《哪吒之魔童降世》(饺子,2019)的续写和对传统“哪吒闹海”故事的改写,既非凭空杜撰,亦非对传统的简单复刻,而是参照经典文本形成一种现代“虚-实间性”式宇宙世界再构叙事。“哪吒闹海”故事的流变及其人物图谱经由各时代的媒介交汇与混合,已成为当代动画电影实现文化记忆召唤的再生产元素。《哪吒2》在故事的改写过程中完成对原有故事的结构破解,在现代价值观的融入中实现对哪吒“故事世界”的结构重塑,使哪吒的故事和形象超越“超现实”传统神话故事的简单符号范畴,变成拥有鲜明性格、深刻寓意及独立世界观的现代文化象征。
【摘要】《唐探1900》在喜剧片、侦探片、历史片相杂糅的复合类型中以历史书写观照现实,作品在延续“唐探”系列的“混杂美学”同时,也体现出差异化生产的创新意识。影片强行缝合历史创伤与谐谑推理,导致文本内部存在历史悲情与狂欢喜剧的冲突、解谜叙事与国族叙事的游移。对于历史苦难的聚焦使得影片一改前作底色,推动“唐探”系列故事从智性愉悦为主导的推理叙事迈向情绪激发为主导的国族叙事,在文化意涵上体现出从跨文化交流到民族身份构建的转换,其背后清晰地指涉全球政治经济语境的嬉变。
【摘要】《康熙与路易十四》是献礼中法建交60周年的大型文献纪录电影。影片还原了清朝康熙皇帝与法国路易十四国王之间虽素未谋面,却又“双向奔赴”的真实历史佳话。通过聚焦科技、商贸、思想三个篇章,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向观众描摹了一幅300年前中法之间文明互鉴的壮美画卷。该片不仅是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创新范式,更是历史肌理与国家话语的高度有机统一,探讨了文明开放自信与契约精神的重要价值,是世界文明互鉴、文化互动的经典范本。探究该片的创作新意和价值立意,以期为国产大型高质量纪录电影创作提供有益启示。
【摘要】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民族文化的根脉。在黄河文化发展变迁过程中,通过吸纳历史文化、农耕文化、地域文化和生态文化,形成了多维度、多层次的文化符号体系。黄河作为蕴含特殊意义的文化符号,在创作黄河题材纪录片时,通过使用象征独特精神理念、美学意象的黄河文化符号,在书写黄河自然景观、表达黄河文化想象和黄河沿岸群众命运变迁过程中,全面展示了黄河文化的历史脉络,生动阐释了黄河文化蕴含的精神意义,传递了人与黄河共存共生的生态观。本文以文化符号学理论为基础,对黄河题材纪录片的文化风格、空间叙事策略与影像表达范式进行研究,分析其讲好黄河故事,书写人与黄河和谐共生的生态美学。
【摘要】自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兴起以来,影视教育正在经历智能化转型。回顾高校影视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其从机械再现到数字化渗透,再到“总体屏幕时代”下的全链条沉浸式融合,最终迈向AI介入后的智能跃迁。目前,多模态AI技术已深度渗透影视教学,在剧作课程、概念场景设计及影像创作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创新潜力。然而,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隐忧:一方面,算法所隐含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风险可能影响影视创作的多元性;另一方面,技术的奇观效应可能导致创作主体性弱化,甚至陷入“智能拜物教”的盲目崇拜。面对这些挑战,亟需构建人机协同的“共创美学”范式,通过“元创造力”激发师生的创新潜能,推动跨学科协作与泛影视教育的全面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史论结合法对传统艺术定义中的摹仿论和形式主义理论进行分析,并从图像史学的角度进行系统梳理。基于探讨图像学方法与经典电影理论之间的相似性和相关性,本研究揭示了艺术家与观众、自然之间的情感与思想交流的核心作用,指出传统理论在解读美学相关性时存在的简化和片面化倾向;表征危机与图像学转型后的新兴研究方法也能促进对艺术作品中特征表现和作用的理解。本研究有助于深化对艺术本质的认识,也尝试为艺术研究和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摘要】想象力消费作为当代文化消费的新范式,已成为驱动国产“新神话”动画电影创作转向的重要力量,并在此过程中实现集体记忆的后现代性重构。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新神话”动画电影文本表明,想象力消费对电影叙事创新、视觉风格选代及文化意义再生产具有核心作用。“新神话”动画电影通过解构传统神话的叙事逻辑与符号体系,将后现代性特质融入角色塑造、情节架构与主题表达,形成非线性叙事、超现实视觉奇观及多元价值观共生等创新策略。这种重构不仅突破了集体记忆的单一性框架,更通过技术赋能与情感共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
【摘要】数字电影与现实主义电影的融合叙事不仅是创作方式、叙事理念和美学观念的系统变革,也是大众观影方式变革的产物。尽管数字电影具有虚拟性、想象力美学等特征,但归根结底,数字电影仍然是基于人的艺术创作,是立足“艺术真实”的现实拓展,通过利用数字电影的创作技巧和想象力美学,不仅拓宽了现实主义电影的叙事空间,也促使现实主义电影借助数字技术向新的更高维度跃迁。本文以影像本体论为基础,结合相关电影作品,对数字电影与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融合叙事策略进行解读,探讨数字影像与现实世界实现有机交融的实践路径。
【摘要】在对刘以鬯小说《对倒》《酒徒》和金宇澄小说《繁花》的改编过程中,王家卫的《花样年华》(2000)、《2046》(2004)和《繁花》(2023)实践并发展了“自由改编”的创作模式,重点情节和人物的结构化重组,形成了多线并行的平行叙事结构。借助复杂角色的社交网络和情感关系,复原了上海的城市风情、时代质感和文化气息。原著与电影达到同频共振的和谐状态:独立情节显露出绵里藏针的叙事锋芒,沉郁而暧昧的人文诗意令观众共情,彰显出超越文字之外的叙事魅力。
【摘要】女性力量的崛起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催生了文艺作品的女性化创作倾向,女频穿越网文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新奇的叙事方式吸引了众多读者,据其改编的古装剧延续了原著小说的女性视角、情节设定和主题表达,即以女性角色的“穿越”为叙事起点和逻辑线索呈现她们在不同时空的生存境遇和价值追求,不同剧集在叙事风格、叙事策略、角色塑造、历史观念及女性表达等维度侧重点各异。文章认为当前热度较高的穿越古装剧在叙事建构和女性表达层面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基于真实历史的女性个体叙事,二是模糊历史指向的女性群体叙事,三是拼贴戏仿历史的女性“爽感”叙事。
【摘要】伴随着中国电影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产电影开始注重中国传统美学,在视听语言上呈现出“诗意化”的特点,特别是影像风格与叙事形态。而摄影对于影像风格的打造具有关键性作用,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叙事表达。本文对中国电影摄影叙事“诗学”进行研究,并以实验电影《傍晚向日葵》(李旭,2023)为例,通过深入分析该电影的摄影手法,探讨摄影在叙事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对影片主题表达的影响;并结合影像美学理论与叙事学原理,剖析该片如何运用光影、色彩、构图以及镜头语言等摄影元素构建丰富而深刻的叙事层次,从而实现对生死哲学的艺术化探讨。从该影片中尝试总结出中国电影的诗意化表达经验,并作出相关展望和建议。
【摘要】声景理论凭借新颖的研究焦点对多个学科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促成了听觉文化理论话语的繁荣,将与听觉有关的问题带入一个更为宽广的文化维度。听觉文化话语兴起的原因之一在于听觉问题长期被“视觉霸权”所掩盖。由于电影中的声音具有物理意义上的实在性,电影声音尤其注重对于现实世界声音听觉环境的重建与再现。因此,电影声音与声景理论之间体现出某种“天然的亲和力”。声景概念的引入对电影声音的研究提供了景观化的、整体性的观照角度。同时,由声景理论延伸出的听觉文化分析也使电影声音的讨论具有从文化内涵和意识形态层面进行探索的可能性,而类型电影则为电影中的声景研究提供了丰富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