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良1964年生,湖南人,毕业于一级美术师。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美术员,广东画院专业画家,广东画院院长助理,广东青年画院院长,广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李可染画院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大学客座教授。《硕果》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硕果·之一》获第八届全
冯宝麟,字逸天,号鉴斋、慧观书屋主人、婉通精舍主人,河北黄骅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一级美术师,国家艺术基金评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兼书法艺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书画协会理事、篆刻艺术分会副会长。 小篆作为古文字,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没有点画的形态,是由几乎一致粗细的线条构成。正因如此,今文字(隶
摘要:“元朱文印”是印学研究领域里经常用到的一个重要概念,常常被人们指代以精工秀雅、细腻婉约为旨归的细线条朱文印。然而这一概念是明清之际的印论家在印学资料匮乏、印学研究尚不深人的情况下提出的,是一种误判的结果。所以,这一概念并未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且,由于概念的框定制约了人们对其所指代的艺术风格的探索,所以,必须要以更客观真实的史料来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以更为贴切的印学概念取而代之。
摘要:有辽一代,自上而下的崇佛之举促进了版刻书法的发展。从存世《契丹藏》及单刻佛经来看,辽代版刻书法与石刻书法呈现同步发展的趋势。在风格取向上,一是延续唐五代写经体,结字修长,行笔流畅;二是接近同时期石刻楷书,风气刚劲、法度严整;三是近似北宋版刻楷书风格,以取法欧、颜为尚。版刻书手仅知庞可昇与智云2人,刻工则有樊遵、孙受益、权司扆等12人。
摘要:在宋代以前的画论中,山水样态的呈现大都作为人物神态的补充,其自身未完全独立。宋元时期,山水的生命样态得到更为广泛而深人的关注,并融人文人的意趣,通过笔墨技法与观看方式的改变,使画中山水的“真态”与“意态”得到显现,进一步融合了主体的性情,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山水“生命样态”的生成在文人画创作中受到较大关注。中国古代画论对山水“生命样态”的描述,既受“师造化”传统的影响,也与宋元理学思想、文人阶层兴起有所关联。这些影响直接催生了山水与审美主体之间审美距离的变化,使山水样态在审美主体面前得以完全释放。
周其凤1947年出生,湖南浏阳人,1965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1970年大学毕业留校工作。1999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先后担任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吉林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长、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主席(任期2018年—2019年)等职务。2016年2月,担任北京大学校友书画协
付万全山水花鸟画作品 付万全,200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山东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生在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永城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商丘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24年《黄河源》获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进京作品。2024年《春之源》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2019年《和谐家园》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2022年《黄河源》获第七届全国
张秀华花鸟画作品 张秀华,美术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国画院特聘专业画家,孝感市老年大学国画教师。论文在各级期刊发表,创作国画作品多次在全国国展及省市获奖并被相关机构收藏。中国画《灼华》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展)。 张秀华十月华风180cm×180cm2022年 中国画的精髓,其独特魄力在于笔情墨趣与造境之美。它不囿于形似,而追求以形写神,通
钟全昌书法作品 钟全昌1983年生,湖南益阳人,博士,书法学专业教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书画委员会主任,湖南省委宣传部“三百工程”文艺扶持艺术家。主攻楷书和行书,作品入展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等全国性展览。 近十年文耕周秦,近五年书契晋隋,时日年月不与世同,
蒋奎书法作品 蒋奎安徽淮南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师,首批安徽省优秀青年文艺工作者“551”选拔培养人才,中国书协第十二期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学员,大型活动骨干书家库成员,入选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沈鹏书法艺术发展专项基金全国优秀中青年书法创作资助项目,荣获第六届、第七届中国书坛兰亭书法双年展“兰亭七子”称号。入展、获奖: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首届临帖作品展优秀奖,全
摘要:何绍基作为清代声名卓著的书法大家,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他一生对篆隶书的用功与钻研分不开,尤其是五十岁以后对汉隶的用功,在他相关文献与日记和年表中有很清晰的记载。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何绍基独特书法艺术风格形成的轨迹。试以新见韩天衡美术馆所收藏的两件何绍基临东汉隶书《冀州从事张表碑》和《都乡孝子严举碑》为研究对象,对其意义、书写时间和这两个碑刻的历史与影响进行全面研究与阐释。对何绍基这两件临作的首次公布与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和彻底地显示何绍基在东汉隶书碑刻上的非凡功夫。他不仅将眼光聚焦于像《礼器碑》《衡方碑》《张迁碑》这类声名显赫的书法名碑,也同时兼顾艺术影响与水平不算低的像《冀州从事张表碑》和《都乡孝子严举碑》这类东汉碑刻。
摘要:笔者从魏紫熙的笔墨特质、时代属性、审美境界三个方面全面梳理魏紫熙艺术的发展流脉、形态特征以及历史定位,以今人的视角重新审视、发掘、归纳魏紫熙艺术的价值核心,阐发出与前人研究有所不同的观点。关键词:魏紫熙;笔墨特质;时代属性;审美境界
一、诗意画概念 就广义范畴而言,画面含诗情画意的作品均可称之为诗意画。 绘画、雕刻、陶艺,甚至剪纸、绣花等等民间艺术,大凡上品位者必定蕴含着诗意。诗和画本来就号称姊妹艺术,一体而同貌,谓其“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苏东坡论王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已在千年以前就明白无误地说中国是诗的国度,艺术门类诸如音乐、舞蹈、书法、清楚了画与诗的关系,此后文人画更是有意识地将诗书画印相结合,在画面上题诗
孙博文(1937年一2003年)作品气象万千,纵横掸阖,令人慨叹之余也有困惑和思考,首先是对孙作品如何定位,其次是对孙博文绘画路径的可能性的追问。 对于中国水墨画家来说,评判其艺术成就主要是看几个方面一一图式的创造性、笔(彩)墨的独特性、意境的感染力等。有比较方能鉴别,在我看来,艺术家的类型不同,需要将其放在不同坐标系统中比较,才能显示出独特性所在。 从艺术家感知和表达的类型角度来看,我认为艺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孙博文的艺术具有鲜明的革新意识和时代面貌。20世纪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工作者都以奋发的精神表达着对祖国山川和自然风貌的热爱之情,孙博文也是这样。无论是鸿篇巨制,还是册页小品,孙博文的作品都给人以赞颂祖国山河的盎然美感,洋溢着蓬勃的时代生机。他笔下的山水构图新颖,气势如虹,尤其是他最为典型的大尺幅作品,如《半山歌声遥可闻》《山高秋水长》《青山欲共高人语》等作品,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