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海外华侨华人心系祖(籍)国,携手国内同胞共克时艰,彰显了中华民族凝聚海外华侨华人的强大向心力。回首80多年前的抗战历史,我们尤其不能忘记海外侨胞这个群体。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为赶走日本侵略者,他们以毁家纾难的报国情怀、前仆后继的英雄气概、不畏牺牲的献身精神,与祖国人民共赴国难,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钢铁长城。那么,海外侨胞是如何参与抗日救国斗争的?他们在抗战中发挥了什么
50余年间,朝鲜停战谈判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秘书处的老友时常重聚。 老友聚会以一块绘有花鸟图案的黑色石头为信物。曾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副代表的杨冠群做东后,信物传给下一位战友,之后再没有聚成过。 这些年,老友接连离世,渐渐没了音讯。几乎全程参与了停战谈判的杨冠群,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硕果仅存的人了。但在89岁的他的心中,朝鲜半岛上那些风云往事依然刻骨铭心。 他告诉记者,谈判代表团做到了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营救行动,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历史奇迹。 这次行动遍布十余个省市,行程上万里,历时二百余天,涉及八百多人,没有出现一次重大事故,更无人遇险牺牲。 作家茅盾称这次营救为“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01 滞留香港 抗日战争时期,一些社会活动家、文化界人士大都在内地从事抗日宣传活动。1941年初,大片国土沦陷,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高潮,加紧对抗日进步人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四方都是炮火,四面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抗日英烈谢晋元之子、84岁的谢继民情难自禁地唱起了《歌八百壮士》,曲调激越,歌词悲壮,歌声激昂。 在“八百壮士”的悲歌背后,是一个觉醒的中国。从死守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到淞沪会战中所有中国守军,从正面战场到敌后战场,
朱元璋残杀功臣,开国勋贵几乎尽被屠戮,已是历史上的公案。虽然后人多认为朱元璋有滥杀之嫌,明初几大案也的确各有原因,连坐灭族的判决确实过分,但如果说开国功勋们自身没有一点过错,也是说不过去的。比如,胡惟庸的偏狭功利,蓝玉的骄横跋扈,其性格和行为都与后来的祸患密不可分。但是,作为朱元璋最重要的谋臣,李善长以76岁高龄被杀,却让后人颇为不解。 朱元璋的“再世萧何” 历史上评价多认为李善长是朱元璋的
傅聪:“我离开《傅雷家书》已经很久了……” 傅聪先生的脾气坏是出了名的。音乐会上,哪怕是微弱的耳语声或拍照的“咔嚓”声,都会惹他不快。有时,他甚至会中断演奏以示抗议。不过,生活中的大师倒是慈眉善目,一派祥和。 倘使尝上几口家乡小菜,更是喜上眉梢,戏话连篇,活脱一个老小孩。每逢这时,我们便缠着他,哄他翻出些陈年旧闻。 记得有一次约傅先生往“雍福会”聚餐。那里原是英国领事馆旧址,屋内陈设一律“花
30年前,1990年8月30日,钱穆在台北安逝,彼时的世界,正悄然发生着一些他看不见的变化。 代表国际金融潮流的上海证交所成立;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决定在人大会议上正式通过;中国第一家麦当劳西式连锁餐厅在深圳开业。国际上,东西德合并,苏联进入解体前夜…… 时间溯至1895年4月,甲午战败,国家主权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同年夏天,钱穆出生于江苏无锡小镇,他后来回忆生命初期接触到的世界:“尚为一小孩
彼此的投合 鲁迅和林语堂往来频繁,“林语堂”在鲁迅日记中出现的次数有几十次。两人有时在杂志社见面,有时在饭店与其他友人共餐,有时双方带着家人互相登门造访。彼此书信交流也不少,不过,双方都没有当一回事,大部分信件遗失,《鲁迅全集》收录写给林语堂的信仅有四封。 鲁迅大林语堂十多岁,差不多高一个辈分。一方没有摆长者的架势,另一方也落落大方,没有晚辈的拘谨,一直平等交流,并无年龄的挂碍。 两
[编者按:张昌华先生退休前为资深出版人,在多年的编辑出版和创作生涯中与诸多学者、作家、艺术家等文化名人有长期的书信往来。《他们给我写过信》一书中撷选昌华先生三十多年来收藏的海内外知名作家、学者致其的来函,如顾毓琇、张充和、林海音何凡夫妇、柏杨张香华夫妇、夏志清、聂华苓、董桥等。这些从一个侧面记录、反映了文坛过往和时代风云的信件,今日“由私转公”,为广大读者所见,实在是弥足珍贵。] 张充和
皖南事变是全面抗战时期国共之间最为严重的一次军事、政治冲突。从1943年3月29日蒋介石当众斥责张继一事,可以管窥皖南事变前后蒋介石的心境。 痛斥与道歉 蒋介石在国民党内属于“后起之秀”。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蒋介石对党内元老甚为倚重。随着其统治地位的日益稳固,逐渐开始闲置元老。全面抗战爆发后,这一情况略有变化。1941年元旦,为了表示对党内诸位元老的尊敬,蒋介石亲自逐一前往贺年。对于这一
儿时灯火:礼士胡同 东四南大街路东的一条胡同,东口在朝内南小街。 我曾经对萧乾说起,我出生在东四礼士胡同,萧乾当时一个直接的反应,是说:“那是一个有钱人住的胡同。”我知道他幼时居住在东直门“门脸儿”,平民甚至贫民聚居的地带,对贫富差距极敏感,虽历经半世饱览过欧美的富庶生活,也不能改变根深蒂固的判断。以致我都有点后悔向他提起什么礼士胡同。 那个古称“驴市”的胡同,的确早已一扫几百年前的
追溯历史与“名从主人” 中国独一无二的民族识别,除了灵活运用斯大林提出的四个特征,还需要对民族历史、族源、信仰、民族名称等进行追溯和研究。民族历史作为识别依据,最突出的例子便是费孝通对贵州穿青人的识别。 费孝通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人类学系,后在英国师从马林诺斯基完成博士学业。1935年,费孝通偕同新婚妻子王同惠深入广西大瑶山进行民族调查,因在瑶山迷路,王同惠身亡,费孝
[编者按:在这篇文章中,历史学者金雁回忆了20世纪60年代—70年代间的“穿衣”往事。在她的童年和青春期,“袜楦子”“布票”“供销社”“的确良”是再常见不过的名词,而对于如今常“剁手”的年轻人来说,它们却分外陌生。]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短缺经济时代,居民穿戴所需的纺织品供应极其贫乏,棉花制品是最主要的来源,且供小于求的局面一直无法得到改善。国家以发放票证、定量供应来限制需求,试图保障供
1 “吃,得应时当令” 我们满族人比较讲究民俗,这对我的影响也比较深。比如说,什么时间吃什么、什么时间干什么,这很讲究的。满族人最起码在吃上是很讲究的,不是胡吃。不要说别的,就随便说一说点心吧。哪月有哪月的东西,不是胡吃的。 正月了,吃什么?正月里实际也有月饼,是上供用的。大块的自来红,香油做的,给老佛爷上供。绝对没有自来白,因为自来白是荤的,用大油做的,绝对不能给佛爷上供,但给祖先上供可以。
一位身世成谜的画家,一幅五米界画长卷,启动了后世无数探秘解谜与摹仿。 展开《清明上河图》,穿越到12世纪北宋的都城东京:粉墙朱户,榆柳成阴,车水马龙,商旅云集。有人从画中看到清明盛世,东京梦华;也有人从画中读出盛世隐患,曲谏声声。但不管是“唱盛”还是“唱衰”,都无法否认的是这画中蓬勃的市井气—— 这528.7厘米、24.8厘米宽的长卷,留下了上千市民兴兴头头的生活…… 诸行百户,各司其职
清初诸王身后的哀荣,没有一个抵得上多尔衮。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多尔衮逝世,清廷追尊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 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十九日,义皇帝及其妃义皇后,同袝于太庙。礼成,覃恩赦天下。 与此同时,顺治以多尔衮的近侍苏克萨哈、詹岱为议政大臣。 二月初十日,苏克萨哈、詹岱等就告发多尔衮生前种种罪行,还说多尔衮曾与何洛会等共定逆谋,因出猎延迟未及实
在梁山泊人物中,宋江是个最复杂的形象,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冲突。这种矛盾突出表现在:身在衙门,却同情草野;加入绿林,却心怀朝廷。宋江的一生,始终是在激烈的内心冲突中度过的。 开始时,宋江在郓城县衙当押司,为了结交江湖好汉,通风报信放走了劫取生辰纲的晁盖。没想到晁盖一伙却大杀官军,上了梁山。宋江因此事感到左右为难,陷入内心冲突的苦恼之中。 晁盖上梁山以后,立即派刘唐送来信件和金条,以答谢宋江救
还记得中学课本里那个一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就把对方臊得无地自容的陈元方吗?当时学这篇课文的时候还没有“正面刚”这个词,如果有,我想我一定会比一个剪刀手对元方说:“元方,刚得漂亮!” 的确啊,明明是这位朋友失信在先,还一副理直气壮的架势骂被他爽约的人,真不知他哪来的自信。这种人,不正面刚他一下,他永远都不知道道理二字怎么写。 4年后,元方11岁时,去拜会袁
东晋的孝武帝,他的存在感跟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比起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确实啊,无论是正面事迹还是反面劣迹,他的所作所为都不足以被人记住。孝武帝是有些窝囊的,登基即位时由辅政大臣桓温主持朝政。桓温去世,又由他的嫂子以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嫂子去世,大权又到了那个“东山再起”的谢安手里。可就是这么一个有些窝囊的人,也有很刚的时候。 孝武帝的父亲简文帝去世了,十一岁的孝武帝登基即位。在服丧期里,按理说孝
再说一个大臣正面刚皇帝的故事。 邓艾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对内政也颇有建树,可以说是一位文武全才,蜀国最后就是被他带着军队长驱直入灭掉的。但人无完人,邓艾有一个小小的缺点,就是说话口吃。在介绍自己名字的时候,他总是“艾……艾……”个没完。成语“期期艾艾”里的“艾艾”说的就是他。 有一次他参加晋文帝司马昭举办的宴会,宴会上他又“艾……艾……”的,于是司马昭就开他的玩笑说:“你总说‘艾艾’,你的名字里
南北朝时期的谢灵运必须算大咖。且不说人家开创了山水诗派,三百多年后又成为诗仙李白的偶像,就光是人家敢说“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其他的人共分一斗”这句话,就够牛的。然而就是这么牛的一个人,也有人敢“黑”他,那结局也是可想而知了。 谢灵运喜欢戴一种曲柄斗笠,简单说,就是带柄的帽子。这种帽子的形状看上去跟一种叫曲盖的大伞
在编辑这岁末的第12期时,按照以往的工作顺序,就要着眼来年的新刊整体构思了,同时也得寻觅一批稿件,以备春假。纸媒的寒冬早已来临,《读书文摘》就像一个乌托邦,可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我们全心全意地服务于这样一本浸润着油墨芳香的刊物。终究这一天还是来了,《读书文摘》被迫悄无声息地走到了它的最后一期,对于习惯了常年将《读书文摘》伴于左右的读者朋友们来说,是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了。 这一段时间以来,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