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班里的“淘气王”捉弄晓犇:“老师正找你呢。”他看着晓犇急忙跑去找老师,难掩高兴的神情……此时是考验教师的时刻,“看见”一出课间恶作剧,但不可以随意依据“看到的”判断对错。一方面,教师要从“看见行为”自觉过渡到“看清意愿”,虽然恶作剧在班级里是再普通不过的小事,可此时教师应“看清”他这样做是在寻求一种“被看见”,希望老师、同学可以关注自己并与自己互动;另一方面,教师还应由“看清意愿”过渡到“看
2024年10月15日,电影《音乐课》在国内上映,这部根据泰和县乡村音乐教师肖惠文的事迹拍摄的电影,让泰和县及广大乡村教师进入了公众视野,然而诗意的乡村教育故事背后,有着诸多的艰难与困苦。 泰和县位于江西省中南部,处于吉安市吉泰盆地中心,为了化解大班额,近七年全县招聘的新老师达2600多人。如此庞大的年轻教师队伍为泰和教育注入了活力,但同时,也带来新问题: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编者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要加强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活动,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以真实问题为载体,适当釆取主题活动或项目学习的方式,通过综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真实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综合品质。本期专题共三篇文章,结合相关案例,探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路径,以飨读者。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
【教学内容】 结合数学读物《数学山海经》,自主创编教学内容。 【适用年级】 小学六年级。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六十甲子”的纪年规律,经历“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的转换过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综合性的数学活动,增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出示香筒图片(如图1)。 这是老师老家的一只圆柱
【课前思考】 “曹冲称象的故事”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二学段综合与实践领域的主题活动内容之一。本课作为该主题活动内容的开篇之课,以学生熟知的经典历史故事为依托,旨在引导学生理解“等量的等量相等”和“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这两个基本事实,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由于学生在二年级的语文课中已学过《曹冲称象》,多数学生能够大致复述、归纳曹冲称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前测发现,虽然多数学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以下称教材)中的习作内容有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一线教学而言,是有益的。研读教材中的习作内容,笔者发现基本上都给出了写作的具体步骤。无论是状物还是记事,或是其他内容的写作,教材都给出了清晰的流程指导。 例如,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我的植物朋友》,提示学生完成三步:第一,写之前再去观察一下,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第二,写的时候,试着把你观察和感受到
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强调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和成长需求,需因人而异,选择不同的育人方法与策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因材施教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育人智慧。语文教学要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需要教师拥有大面积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育人智慧。大面积因材施教,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成长。 一、面向全体——每个学生都有成长的需求 大面积因材施教,要求教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强调了“教—学—评”一致性,引发了对逆向教学设计的讨论。逆向教学设计由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提出,是一种基于结果的“倒推式”设计方法,包括设定学习目标、选择评价标准和设计学习活动三个阶段。这种方法将评价的设计置于学习活动设计之前,使评价与学习过程紧密结合,成为推动和检验学习的工具。逆向教学设计同样适用于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评价引导
自21世纪初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各个版本的数学教材都是将“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分开编排,一般在一年级上册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单元,一年级下册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单元。这样教学的好处是分散学生的学习难点,各个击破,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运算能力;不足之处是割裂了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很好地体现课程内容的结构化特征。2024年秋季启用的新版小学数学教材,有的版本做了结构性调整
教材提供的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载体,也是写作教学的载体。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一种相互结合、双向赋能的关系。其中,阅读是输入、积累的过程,写作则是输出、表达的过程。这要求教师以教材为抓手,并在“用教材教”的理念指导下开展写作教学。 批注首先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语文课堂上的批注就是把评语和注释写在文章或书中的空白位置,帮助读者有针对性地理解阅读的内容,引发深入思考。批注也可以作为一种写作方法,让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学习任务群的形式来实现。基于这一理念,教师可以在单元整合的框架下,采用主题式、任务型的方法,通过内容的结构化组织,实施单元整合教学。这种方法有助于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形式,能充分展现语文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情境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对革命文化题材文本的理解和感知,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笔者聚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
“新课标”的实施如同开启了一扇全新的教育视窗,为广大学子与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条深入理解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途径。在这一崭新的教育框架下,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新课标”理念的实践与推广,如澎湃的浪潮在教育领域快速席卷,无论是在日常教学中,还是在各类学习平台上,教师正积极践行“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在各大教育论坛和社交媒体上,“新课标”下的新型教学案例和研究成果备受推崇,
审辩思维,也称为批判思维,作为思维领域的高级阶段,指的是通过理性论证进行合理判断的思考方式。这种判断体现在解释、分析、评估、推论等方面,需要对支撑判断的证据、概念、方法和标准等背景条件进行阐述。审辩思维具有合理质疑、依据发言、逻辑严密以及接纳不同意见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一种自我审视和反思的能力。 高效的课堂应充满审辩氛围,这样,学生的阅读过程才会充满活力。根据思维心理学,思维始于问题,因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8、19页。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分类操作和讨论等探索活动过程,了解长方体各要素名称及认识长方体的特点,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长方体的特点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培养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 3.在合作交流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
《田忌赛马》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在教学中,何捷老师以目标为导向,重组文本,创设立体化教学情境,以思维训练活动为支撑点,引导学生猜想、验证和推理,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要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然而思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教师要如何助力学生实现提升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目标呢?何捷老师的
【课例背景】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识字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神州谣》《传统节日》《“贝”的故事》《中国美食》四篇识字课文。歌谣《神州谣》唱着中华景;《传统节日》中藏着一个个中国节日和节日习俗;《“贝”的故事》围绕着汉字“贝”的演变,诉说着中国汉字的故事;图文并茂的《中国美食》散发着浓厚的中国味儿。学生在读中国谣和识中国字中品浓浓中华情。笔者以《中国美食》教学
【课例背景】 《芙蓉楼送辛渐》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是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经典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凄凄别情,体现了诗人冰清玉洁的品格。笔者运用“1+X”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这首送别诗,拓展含有“冰心、玉壶”等意象的诗,让学生在读中体味、想中理解、品中感悟,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与诗人产生共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57页。 【教学目标】 1.在经历“包含除”的问题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法,借助长度模型直观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沟通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图式互联聚焦计数单位,感悟分数除法运算的一致性,完善、发展认知结构,培养运算能力。 3.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建立联系的视角,培养严谨求实的态度、勇于尝试的精神和持续思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终结性评价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式。教师通常在学生完成作文后,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分或评级,以此作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评价依据。这种评价方式主要关注最终结果,即学生的作品是否符合教师的要求和标准,是否能够得到优秀的评级。这种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过于强调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在评价中,教师往往只关注作文的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而忽略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情感态度和努力程度。同时,不同教
童话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大多寓教于乐、语言生动、内涵隽永,它能通过儿童的视野去描绘世界,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独特的故事魅力。童话在世界文学史上源远流长,它源于传统的民间故事,最早,其受众不仅有儿童,还有成人。19世纪至20世纪,童话逐渐转型,成为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当代,童话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奇幻的元素和夸张的手法塑造艺术形象,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反映生活,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已成为儿童文学中不可
“画数学”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复杂的数学问题、隐蔽的数量关系等,借助直观的表格、图形等可视化的形式表示出来,达到对数学具象化、结构化、个性化的理解。这是符合小学生天性的表达方式,学生可以借助文字、算式、符号等加强对数学概念的深度理解、对数量关系的细致分析、对空间事物的直观感受,从而逐步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提升思维品质,发展核心素养。 一、“画数学”的价值所在 1.“画数学
电影《抓娃娃》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揭示了当代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从挫折教育的误区、教育哲学的反思两个层面,对这部电影中出现的一些教育误区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论述。 一、挫折教育的误区:一意孤行 在电影《抓娃娃》中,富豪马成钢为培养小儿子马继业成才,精心策划了一场“人为穷养”的实验,企图在逆境中磨砺儿子的意志。这种极端的挫折教育方式,是家长一意孤行的典型体现。在电影中,马成钢夫妇为
客观上,手机已经成了部分中小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洪水猛兽”。进一步想,对于也需要不断成长、终身成长的广大教师而言,手机带来的、引发的和产生的消极影响亦不可小觑。“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如果教师能在“世人之所忙”的“低头刷屏”的时光里有所“闲”,那么多少还是能有一点时间去“忙”专业发展等事情的。 教师要从手机和低头状态中解放出来,进入另一种“为成长而忙碌”的生存和生活状态。那是不是说
吴非老师是真老师、真汉子。从《不跪着教书》到《致青年教师》,再到《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吴非老师的文章,总是令人耳目一新,如一壶壶老酒,芬芳四溢。吴非老师引领我品尝了教育人的五味杂陈。 作为一名教师,一路走来,我从初生牛犊不怕虎,到犹豫彷徨做教育,再到对教育进行了深入思考。当有人向我讨问教育经验时,我经常重复一句话:教育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简单!这样的回答时常招来别人的误解,做了二十年教育工作还能
伴着亲切婉约的音乐铃声,我踏上了神圣的讲台,面对着台下每个可爱的学子,我满面春风,侃侃而谈——这是昨夜梦中的情景。 醒来后,我苦笑了一声。妻子轻语问道:“怎么了?”我羞赧:“梦中又去上课了。”妻子笑道:“上了一辈子课了,还没上够啊?先生,你已经退休一个月了!”是的,我已经退休,赋闲在家了;我已经离开了熟悉的校园、亲爱的学生;我已经离开了悠扬、萦绕耳边几十年的铃声。 铃声,这个简单、平常却又意蕴
法国诗人让·德·拉·封丹有这样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相约比试,看谁能把路上行人的大衣脱掉。于是北风大施威力猛掀行人的衣服,而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侵袭将衣服越裹越紧。南风则轻轻地吹,和煦的风让行人感觉全身温暖,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毫无疑问,在这场比试中,北风彻底输了。这则寓言告诉读者一个哲理:即使出于同样的目的,采用不同的方法,最后产生的结果也可能不同。心理学称之为“南风效应”。 作为一名教师,
每个孩子都是“坠落凡尘的星星”,我是坚信这句话的。正如散落山野的桃树,在冬去春来的萌发时节,有的桃树,在2月初,我们就能看到点缀在枝条上星点般的花苞,而有的桃树则悄悄地趴在山坳里平淡度日,直到整个山野被暖阳沐浴,被春雨浇灌,她们才愿意孕育花蕾。可见人世间的草木各有各的样态。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而言,道理亦是如此。教师应该顿悟:“学生的起点不同,经历不同,花期自然也不同。”然而,当前,我们的教育似乎生
在多年的教学中,蓝水清老师致力于探寻阅读教学与班主任工作相融合的有效路径,带领学生共读,带领家长共读,带领工作室成员共读,全面提高学生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师生同行,畅游书海。在教学中,蓝水清老师精心策划了丰富多彩的学生共读活动。她在班级建立阅读积分制度,根据学生的阅读量、阅读笔记质量以及在阅读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积分,定期表彰积分高的学生,激发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她还积极开展
农耕乃衣食之源、人类文明之根。农耕文化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之一,也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文化之一。赣州市上犹县第三小学紧紧围绕“规范+特色”办学,育“全面+特长”的学生,将农耕文化与趣味运动会相结合,成功举办了第二届“秋收冬藏 ·五谷丰登”丰收节暨农耕趣味运动会。 赏农耕文化 学校积极弘扬农耕文化,通过播放农耕纪录片,让学生感受田间劳作的辛勤与收获的喜悦;邀请农业专家进校园,开展农耕知识讲座,满足学
位于“峰山下,玉潭边”的赣州市潭东中心小学有着5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学校结合生情和校情,秉承“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在书法教育中提升学生的德行、智慧和体魄,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注入力量,努力打造具有书法特色的墨香校园。 师资丰沛,专业扎实 拥有多名书法专业教师是潭东中心小学打造书法特色校园的底气和实力。学校拥有一支由省、市级书法协会会员领衔的专业化、高水平的专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