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023 年 7 月 25 日,教育部出台了 《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国优计划”)。“国优计划”提出,“从202
摘 要:数字化赋能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过程、理想样态及实践机制的三维统一。借由“赋能”这一作用方式的具体联结,“数字化”手段得以直接作用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并由此衍生出数字化赋能教育理念变革、教育体系深化、教育制度创新、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方式适切和教育治理提升六个领域的实践事项。因循数字化手段透过效率生成逻辑、价值增进逻辑和动能培育逻辑而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生的良性有机耦合,数字化
摘要:拔尖创新人才是连接教育和新质生产力的纽带和桥梁,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建设教育强国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离不开“需求侧”的人才需求引导、“供给侧”的人才资源供给和“主体侧”的人才创新支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摘要:兴国必先强师,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教育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进,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研究基于政策工具理论的视角,构建出“政策工具类型—教师政策要素”理论分析框架,运用文本计量和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颁发的68份关于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本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推进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举措呈现出多元、
摘要:知识建构作为一种高阶认知活动,对学习者创新能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知识建构的应用场景已由单一学科知识习得转化为跨学科知识整合。然而,传统知识建构理论主要应对单一学科知识整合问题,缺少对跨学科场景知识建构的理论探索,难以应对当前跨学科复杂问题解决的新型知识生产方式和教育实践的急切育人诉求。鉴于此,本研究在分析知识建构理论现存问题及挑战的基础上,首先解析跨学科知识建构的内涵特征;并从情境认知
摘 要:数字化时代,第四次教育革命冲击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数字素养,重撰教师学科素养现代性。教师学科素养是教师所具备的从事学科课程教学的知识和能力,其现代性有时间、空间、身体、学科知识、数字技术等多个维度。信息素养是指有效获取与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迭代为数字素养,是教师学科素养的活性成分,其发展不断改写教师学科素养现代性。重撰教师学科素养现代性有两条路径:以数字素养重新审视教师学科
摘 要:技术支持的创新教学对于克服传统教学弊端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教师创新教学采纳滞后制约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为了提升乡村教师的创新教学采纳水平,需要洞察乡村教师创新教学采纳机理,明确其影响因素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本研究采用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深入蚌埠市3所乡村学校现场,获取21位乡村教师访谈资料,经历开放—主轴—选择三级编码,形成了乡村教师创新教学采纳影响因素模型,发现个体因素提供内驱力
摘 要:帮助学生建立对科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促使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已成为世界各国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目标,但学界对“科学身份认同感”的培养与评估尚未达成共识。新发布的《PISA2025科学素养评估框架》在“科学态度”基础上生发出“科学身份”维 度,旨在凸显学生对科学身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这为我国科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研究详细梳理了PISA2006、PISA2015和PISA
摘 要:以数字化转型为锚点擎动大学与数字技术融合创新发展,是有组织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站在数字化变革的时代路口,高等教育既要从“术”的层面廓清数字技术嵌入大学产学研一体化的本质蕴意,更要从“道”的层面把握指向人的实质自由的人本逻辑、跨学科协同创新的知识逻辑、汇聚数字教育共同体的价值逻辑、致力解构大学复杂性的实践逻辑。面对数字技术单向度育人的隐忧、优绩主义对学科创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