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中文系的主干课程之一,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随着高师类院校应用型本科建设发展的需要,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相当严格的要求。结合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升相结合的培养目标,从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两方面入手,探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为古代文学课程的应用转型指明方向。 关键词:应用转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摘要:试题评讲课是高三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课型,很多教师不知该如何深度讲评试题。结合实例,从文本、命题、答题三方面探究试题讲评策略,全面落实深度解读文本、深刻理解命题、深入探究答题三位一体的备考理念。通过深度讲评试题,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关键词:试题讲评;备考策略;深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
摘要:在无更有力材料出现的情况下,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摹曲乐声的“间关”的“间”字读音问题需要商榷。在声律格式要求较为松散的唐代歌行体诗作中,“间”作为字形与含义无关的拟声词出现,暂时还难以下定论该读什么音。 关键词:白居易; 《琵琶行》; 间关; 读音; 平仄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2
摘要:高中生汉字使用存在浅表化现象,具体表现为书写差、记不住、少练习、乱用语。汉字使用浅表化现象的出现不仅有外在社会风气、当代科技快速发展的影响,也有教师引导不善的原因。针对上述问题,应以汉字之美激发赤诚之心、以汉字之德激发敬畏之心、以汉字之用激发自豪之心、以汉字之育激发共鸣之心,促使当下高中生汉字使用浅表化现象有所改观。 关键词:汉字;使用;浅表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H123
摘要: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插图题材广泛,形式丰富。教学中主要从“形神兼备,激趣导入”“赏画析文,以少总多”“创画质疑,激荡思维”出发,探讨巧用教材插图,推进教学活动,开拓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教材插图;教学活动;语文审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3(2025)02-0016-02 部编版初中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蕴含着深厚的智慧,璀璨生辉,代代相传,是社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文教材是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其中包含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有助于塑造学生深厚的文化素养,使学生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有更多了解。基于此,从围绕教材讲历史故事、借助微课实施动态教学等角度出发,探讨初中语文
摘要:“边城”作为空间意象贯穿《边城(节选)》始终,既是小说故事的发生地,又承载着沈从文对湘西淳朴生活的眷恋,更蕴含了时代背景之下沈从文对民族品格的深沉呼吁。借助“边城”这一空间意象开展文本细读,有效把握“边城”的三层含义:茶峒、理想空间、凤凰古城,最终指向对小说文本背后的人性追求及时代价值的探析与把握。 关键词:空间意象; 《边城》;文本细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摘要:“任务情景”是为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加入特定任务和学习情景,组织一系列的探究学习活动。以任务情景为线索展开多元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夯实学生的阅读理解。以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为例,贯彻“多角度”“多层次”原则,研究基于任务情景的高中语文多元阅读,通过重现课堂任务,提出新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任务情景;高中语文;多元阅读;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摘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篇充满力量的现实主义诗作。将诗歌教学与批判性阅读相融合,深入分析诗歌中蕴含的复杂对立力量,即自然与人为破坏力、面对困境的承受力、突破困境的重建力以及突显情怀的践行力。从“破之现实”“建之理想”“践之情怀”三个维度进行剖析,分别对应批判性阅读“是这样吗”“原来是这样”“只能这样吗”三个思维点,旨在通过变革阅读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诗歌阅读素养。 关
摘要: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该如何开展单篇文言文教学,这是许多教师一直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以学习《答司马谏议书》为例,从“目标靶定”“教学重构”“学习进阶”三个维度探索单篇文言文教学的高效策略,以期破解文言文教学的常见难题,凸显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高中单篇文言文的教学价值、育人功能。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目标靶定;内容重构;学习进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古诗词学习具有内在的整体性和逻辑性,将统编版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诗词资源贯通,进行跨学段的专题教学,既可以整合学习资源和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又能够调动学生原有知识储备,有效解决学生古诗词学习的痛点、难点。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跨学段;古诗词;专题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63(
摘要:矛盾是构成小说的重要元素之一。《促织》这篇小说矛盾丛生,冲突迭起,教师应紧扣文本叙事中蕴藏的家国、伦理和情感三重矛盾,并且有意识地围绕“矛盾”去构建课堂的知识序和认知序,引导学生在文本解读中厘清矛盾条缕、探究矛盾成因、挖掘矛盾价值,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主旨内蕴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关键词:《促织》;多重矛盾;文本解读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摘要: 《陈情表》是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下)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中有一句话:“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这句话中“故老”一词,统编版语文教材给出的注释是:“元老,旧臣。”但是结合上下文语境与行文思路,发现此处注释不太合理。 关键词:语义;语境;逻辑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摘要: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命制的2024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呈现出素养立意的特点:以经典性与时代性选择命题材料、以真实情境为命题载体、以开放性和创新性为原则设置题干、以教学评一致性为命题取向。素养立意下的命题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回归教材,加强“双基”训练、注重真实情境创设、开展过程性评价等,以期提升学生的中考成绩。 关键词:课程标准;素养立意;命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摘要:通过分析2024年安徽省中考语文小说阅读试题,探讨中考语文小说类文本阅读的出题角度和解题技巧。强调语言文字运用、信息筛选、赏析等能力考查点。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展示解题策略和答题思路。总结从文体特征和能力考查两个角度把握答题思路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中考小说阅读复习的有效指导。 关键词:安徽中考;小说阅读;文体特征;能力考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摘要:针对《教师教学用书》对《苏武传》中“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一句的翻译,提出问题,并从《汉语大词典》《辞海》中对“受辞”的不同解释入手,追根溯源,指出“受辞”本义应为“接受口供”。通过文献分析,指明“受辞”在具体语境下应灵活翻译,可译为“听取供词”或“接受审讯”。 关键词:“受辞”; 《苏武传》;听取供词;接受审讯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本刊为学术期刊,已许可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维普网、万方数据、超星等平台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同意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202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