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产业链韧性是保障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如何提升产业链韧性是新时代应对、把握和引领全球大变局亟待解决的问题。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高级形态,对产业链韧性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而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蕴含职业教育高质量办学水平、高质量体系结构和高质量人才培养三重意蕴,三者分别赋能产业链的风险抵抗力、内在恢复力和变革创新力。未来要通过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战略、提升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程度、拓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径与加强职业教育多元协同治理等路径,确保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效赋能产业链韧性提升。
[摘要]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区域经济与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多元主体合作机制是破解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结构性矛盾的关键。运用Nvivo质性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地区25所高职院校2023年度职业教育质量年报进行分析,可以系统探讨京津冀地区市域产教联合体多元主体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四个维度的实践现状。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中存在形式化倾向明显与制度性保障薄弱、核心育人环节断层、人岗适配薄弱、产业强职教弱等突出问题。基于此,建议构筑权责清晰与保障完善的合作办学模式、建立硬性保障与软性条件兼备的合作育人模式、搭建岗位对接与就业指导协同的合作就业模式、开创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共生的合作发展模式等,以期为破解京津冀区域产教结构性矛盾提供实践路径,同时为其他区域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范式。
[摘要]在全球数字化转型纵深推进背景下,数智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嵌入”职业教育生态,推动技能人才培养变革,并产生了显著的双重效应。赋能方面,通过数智技术合力构建虚实融合的教育生态、革新教学范式、拓展产教协同创新发展路径、重构现代化治理体系,显著提升了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但同时,数智技术的工具理性导向与技术中心主义倾向弱化了育人逻辑、减少了师生互动、偏离能力建构目标、技能训练碎片化和评价体系失衡。为平衡技术红利与育人本质,需要:重塑教育逻辑,确立人本导向的技术使用价值观;重建交互机制,强化人机协同下的师生关系建构;优化育人体系,推动技能建构向情境整合转型;重构评价体系,建立素养导向的多元评价机制。
[摘要]西部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撑和引领。高等职业教育横跨多重“社会域”,与乡村振兴具有内在的逻辑自洽,是联结教育与“三农”的重要枢纽。在教育生态学视域下,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要从适应与发展中凝聚系统发展向心力、从平衡与失衡中增强系统协同适应性、从共生与竞争中提高系统融合适配度。当前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在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存在生态关系失调、结构失衡、资源失配、制度失灵等现实之困。为此,建议:遵循生态位规律,打造政行校企共同体;优化生态链结构,构建高职教育自组织适应生态体系;提高生态承载力,构建协同共生的乡村振兴发展环境;激发生态创新力,构建环环相扣的良性循环运行机制。
[摘要]在本科扩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上移的背景下,高职专科教育发展正迎来新的时代考验。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部分,高职专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实现职业教育整体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更是优化学校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必然要求。从“理念”“模式”“标准”三个向度能够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进而找准高职专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策略,包括在项目牵引下实施基于服务导向的质量行动、在制度突破中推进基于多方协同的治理变革、在创新驱动上完善基于供给效率的资源配置。
[摘要]专业群治理是教育治理现代化与专业群建设的耦合部,是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命题。从高职院校专业群治理的概念内涵与核心要素、理论依据与实践模式、评价体系与推进策略等维度,对2006—2024年发表在CNKI核心期刊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分析后发现,高职院校专业群治理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群治理的本质是推进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目的是推动专业群高质量发展,难点是建构科学的评价体系,路径是推进专业群治理专业化。对此,建议从拓展和深化研究领域、创新研究视角、关注实证研究、推进治理专业化等方面为高职院校专业群治理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摘要]受经济下行、数字化转型、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澳大利亚政府正式推出《国家技能协议》,以推动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新变革。这一协议旨在主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聚焦重点人群的技能提升与就业适配,进一步优化体系管理模式,系统性地完善财政与制度设计。新变革通过经济适配性、人群集聚性、管理协同性、政策完备性等方面的理念转型,推动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紧密对接劳动力市场需求,助力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格局的形成;着力构建协同治理机制,明确各主体职责分工;切实规范财政与制度设计,保障政策落实成效。在系统性、针对性、协同性的变革举措下,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将助力本国走出发展困境并提升国际竞争力。
[摘要]“二战”后英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产教融合政策以推动职业教育重建与发展。政策历经探索重建期、统筹推进期、体系变革期以及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形成了较为完善和规范的政策体系。从不同维度窥探其演进逻辑,呈现出以下规律特点:政策价值取向由社会性转向社会性与人本性并重,政策重点由强调企业参与转向确立企业主导地位,政策工具由象征劝诫型工具为引领转向多种工具组合使用,政策主体由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协同。展望未来,英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将完善技能供需对接机制、定制新兴行业和重点行业技能培训项目、持续推进技能培训征税制度改革、加强基于行业经验的师资队伍建设。我国应立足本国实际,借鉴英国经验,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本研究基于元分析,探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分析了南北地域差异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在个体层面,性别、文化水平及务农年限正向影响培育行为,年龄则呈现负向影响;在农业经营层面,市场了解度、技术掌握度及合作社参与显著促进培育行为;在培训层面,培训时长具有积极效应,培训地点的影响为负;在政策层面,政策认知度与扶持力度均显著提升培育效果。此外,南北差异在农业市场了解度、技术掌握度、培训时长及政策认知度等路径中均表现出显著的调节效应。针对研究结论,建议从教育、组织、政策激励、区域资源及身份认知等方面加以优化,以期为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摘要]农民工职业培训对于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工职业培训,从政策角度来看经历了起步探索期、改革发展期和深化拓展期三个阶段。在培训目标、培训主体、培训内容、培训方法等方面不断向兼顾社会和农民工需求的方向发展。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致力于构建资源充足、主体多元、方式科学的农民工职业培训组织实施体系,以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但培训目标功利化、培训资源浪费、培训主体之间工作衔接不畅等问题仍然存在,严重阻碍了农民工职业培训效能的充分彰显。基于共生理论,分析我国农民工职业培训现实困境,健全共建共享的农民工职业培训机制,需要进一步激发我国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共生发展动力,加快一体化共生关系建构,强化已有共生关系,完善共生单元之间的资源流动通道。
[摘要]教材作为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载体,其知识秩序的建构直接影响教学效能。新形态教材的生成本质上是知识秩序的革新,但当前教材的开发实践仍存在“重形式、轻逻辑”的症结,根源在于长期固守表征主义下的知识秩序,难以适应AIGC时代下知识边界扩张所带来的动态挑战。为此,职业教育教材知识秩序应从表征走向生成。通过分析生成主义的内涵本质与核心理念,发现职业教育教材需重构知识选择、知识结构与知识迁移的秩序逻辑。在实践层面,教材内容应:以遵循“经验逻辑”为导向,建构“行动到知识”的知识秩序;教材体例旨在实现知识应用的有序,辅助学习者生成自主知识秩序;搭建情境、认知与方法等“脚手架”,从“教教材”走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与教”。
[摘要]“三教协同”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的关键环节,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我国已清楚地认识到“三教协同”对于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巨大意义,开启了积极探索之路,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目前仍然存在发展环境不佳、学科设置不合理和人才结构失衡等问题,亟须加强统筹,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
[摘要]在职业教育领域探索艺术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度融合,对于民族地区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意义。目前,民族地区职业院校艺术类课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作用尚未被充分挖掘,具体体现在课程内容与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融合不深、课程思政与艺术实践结合不紧密、实践教学模式缺乏创新、课程评价体系不科学等方面。要全方位、深层次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必须对艺术类课程教学体系进行系统性改革,具体措施包括:融通本土多元文化,优化课程内容结构;以“内驱力 + 外动力”为双引擎,构建递进式课程思政体系;“创研一教学一孵化一培优”相互衔接,分阶段开展实践教学;基于“四五六三”学习范式,构建包含多维度、覆盖全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建设多模块的教学资源体系,形成多元开放共享的资源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