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的、化长河中,儿童报歌》的市井烟火到《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湖光瀲滟,从《小燕子》的春意盎然到《种太阳》的童真幻想,这些跨越时空的旋律承载了不同年代儿童的集体记忆,更构筑起中国儿童音乐的审美体系。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新时代,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导的“新时代优秀少儿歌曲创作推广工程”恰似一股清泉,为儿童音乐领域注入崭新活力。2025年3月30日,在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期间,“‘阳光下·童声里’全国优
当 《新闻联播》片头曲如老友问候般袅袅奏响,当《同一首歌》勾起海外游子的思乡情肠,是他用音符篆刻着国民记忆的声纹密码。他从未满足于单一领域的创作成就一其作品涵盖歌剧、音乐剧、清唱剧、舞剧、歌曲、影视音乐、合唱、器乐、舞蹈音乐等多种体裁,并在众多个专业领域斩获奖项。其歌剧对当今中国歌剧创作风格探索创新、对行业的繁荣发展和歌剧文化的传播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他就是作曲家孟卫东。值此孟卫东老师七十岁华诞之际
缘起 2024年10月11日,我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为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携手厦门爱乐乐团奏响黄安伦的《g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以下简称《g小调》)。时光回到十三年前一一2011年4月16日,我刚回国任教,作为该作品的华人首演者,在厦门艺术剧院与黄安伦指挥的厦门乐团合作。2012年4月21日,我与徐东晓指挥的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合作,在北京音乐厅再次演奏该作品,此后十多年里,我数次演奏了黄安伦
国作家托马斯.F.凯利在《首演》一书的导言中提美 到:“首演令人激动:本真且新颖。"①的确,对于新作品我们充满了好奇与疑虑,既期待着从未有过的听觉体验,也为未知的音响效果而担忧。在新作频出的当下,首演虽然早已不像作者所记述的那样成为一个文化事件,但仍旧充满魅力。葛甘孺的《十二首钢琴练习曲》于2023 年11月16日在第三届“中国钢琴音乐周”②之新作品首演音乐会上由张奕明进行了正式演出,这部作品是对
曲家黄安伦改编自王立平先生为1987年版电作 视剧《红楼梦》创作配乐的小提琴协奏曲《红楼梦》,自2023年3月在第38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全球首演以来便广受好评。2024年3月14日,该作品在国家大剧院的“红楼梦·敦煌梦”主题音乐会上亮相首都舞台,由指挥家张艺再次执棒,黄安伦亲临现场,小提琴演奏家黄滨与特邀首席杨莹联袂演出,共同呈现了一场文学与音乐的共生之旅。“识趣既高,兴象自别。”曹雪芹所描
2022年11月起,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开启了自“爱的倾诉"意大利民谣音乐会巡演。这场跨越两年多的音乐之旅遍及国内15座城市,于2025年1月10日在苏州湾大剧院拉开新年的又一轮序幕。“爱的倾诉”不仅是音乐的盛宴,更是对意大利民谣文化的深度探索与传播,展现了民谣与民生、民盛之间的深刻联系。 美声唱法(Belcanto)虽根植于歌剧艺术,却同样构成了意大利民谣的声乐技术支撑。相比戏剧化的舞台表达,民
器不仅是特定形态的物质实体,更是人类音乐乐 文化生活的重要见证物,同时也是“信息载体”。①老乐器,不仅具有一般“老物件"的时间价值,更重要的是,作为承载音高的“器物”,其本身保留的音高信息,对于研究留声机之前“哑巴音乐史”时期的音高状况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一价值“通过保护它们免受侵入性(intrusive)修复和使用造成的物理损坏来实现”② 现存大量老乐器(HistoricalMusicalI
引子 “拾回蚕丝的声音”是一个恢复江南丝竹老乐器生态系统的公益类保护项目,也是笔者在近十三年中做的众多文化类公益项目之一。该项目的缘起可溯至2019年3月20日,上海音乐学院萧梅与其弟子季亚所筹划的一台“丝弦清音忆江南”音乐会。该音乐会一方面在物质性的乐器方面使用了在多方田野调研过程中收集到的部分明、清、民国时期的丝竹老乐器,如四项十三品琵琶、匀孔笛、荸荠鼓等,还尝试性地恢复了丝弦;另一方面在舞
作为女高音歌唱家和民族音乐创新传承者,近年来,雷佳始终致力于挖掘提炼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文化内涵与多元表达。她通过教、学、研、创、演等不同形式,身体力行地投入到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当代发展中,让我们看到一个歌者从对民歌纯粹的热爱,到对民歌事业的执着追求,再到以弘扬民歌为己任的成长之路。在她的不懈努力下,众多民族声乐作品重新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从泛黄的古谱、书页中走上当代舞台,走进大众视野,让观众
发了我的共鸣。在《胡笳十八拍》演释过程中,对于“传统演释”和“演释传统”的思考也是我参与编配背后的学理支撑,或者说《胡笳十八拍》的演释于我而言,是这一理念的实证。 也许没有一样像纠结甚至贯穿于千余年的琴学文献中。一个纠结于“传统”的乐器在一个纠结于“传统”的时代,将以何种方式进入当代?古琴在当下体现出的“茫然无措”也折射出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的困境。对于此,许多学者都进行了深入思考与实践。萧梅
乐教师承载着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使音命,其专业化发展水平不仅关乎个体艺术素养的生成逻辑,更影响着国民美育质量的代际提升。当前,我国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依靠职前院校培养与职后机构培训进行,长期以来,二者在培养目标梯度设定、课程内容纵向衔接,以及专业能力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割裂现象,导致出现职前培养偏重音乐本体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忽视教学情境适应力培养;职后培训则陷入零散化、应急式的技能补缺模式
24年10月25日至27日,第一届全国音乐20教育实证研究学术会议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此次大会由主办,承办,并得到的大力支持。来自全国各地的五百余位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音乐教育的前沿问题。 一、学术背景与发展定位 实证研究(empiricalresearch)是以观察、实验和调查为基础,依赖实际经验数据来验证假设、发现规律,并建立知识体系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实证研究中,研究者通过可观察、可
25年5月14日,作家陈哲因突发心脏疾病20 去世,享年71岁。 陈哲1954年生于北京,1970年入首钢任电工青年时期学习过小提琴,写作诗歌,还喜好造型艺术。1980年代初期,他在母亲同事的介绍下进入音像界,参与外国歌曲中文填词。1986年,他参与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和东方歌舞团录音艺术公司主办的首届“百名歌星演唱会"创作活动,因《让世界充满爱》而成功进入刚刚兴起的流行音乐界。他相继创作了《血
24年12月4日至6日,“李西安先生纪念活20 动”在李先生的家乡哈尔滨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音乐学院、《人民音乐》编辑部、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及哈尔滨音乐学院联合主办,是自2020年季西安先生逝世以来首次举行的公开纪念活动。三十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李先生的生前友人齐聚一堂,共同回顾季先生的艺术成就,探讨其音乐学术思想对当代中国音乐发展的深远影响与启示。 李西安先生(1937一2020)
圳市作为我国首批经济特区,在过去的四十余深 年里,本着敢闯敢试、埋头苦干的精神,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2019年,党中央作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决策,提出将深圳打造成“城市文明典范”。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群,支持深圳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同年,深圳市发改委将打造国际演艺之都的愿景写入
以“冰城”和“音乐之都”闻名遐迩的哈尔滨位素 于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西南部,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哈尔滨逐渐形成了以城市文化为载体,冰雪符号为形式的地域性文化一“冰雪音乐”。“冰雪音乐"有两种所指,一是以冰雪为材料制作的乐器发出的声音及作品,二是以冰雪自然景观为背景或主题创作的音乐作品。自1959年起,哈尔滨的“冰雪”与“音乐"联姻发展,经过六十余年的构建、演化与升级,逐步经历生态地理条件、文
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资党源的保护和运用,反复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①,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近年来,许多创作者自觉地进行红色资源的收集与建设,但有不少作品过于固化“红色经典”内涵,取红色题材之巧,简单配合、机械生产,这些作品非但难以让人产生情感共鸣、感悟红色精神,还可能导致观众对红色文化的误解和淡化,使得红色精神变得平面化
许讲真著《中国民族声乐润腔学》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出版 腔是指在演唱或演奏中,通过种种润饰性的表润演手段,使得音乐更加丰富生动、风格浓郁、充满光彩,被视为中国音乐意韵之所在。润腔研究也成为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与中国音乐表演体系建设的基础一环。多年来,这一领域受到普遍重视,但多数研究都围绕某一乐种或作品展开,鲜见将润腔作为整体进行研究的著作。近日,许讲真先生的《中国民族声乐润腔学》(全三册)被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