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OLO分类理论简介 “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首字母缩写是SOLO,意思是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彼格斯指出:一个人的总体认知结构是不可检测的,而一个人在回答某个问题时所需要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却是可以检测的.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所表现出的思维结构将其划分为前结构(P)、单点结构(U)、多点结构(M)、关联结构(R)、抽象扩展结构(E
1 教学立意 数学美育又被称为“数学美学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数学审美为目标的教育.数学美作为数学文化的一部分,是数学学科美育的立足点,数学学科在美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价值.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地将美育元素在课堂上渗透,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的探究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在审美能力提升中感悟数学的魅力与影响,实现美育与智育的和谐发展. 笔者有幸参加了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的送教活动,与当地教师
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和关键,也是21世纪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深度学习理念下,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独立探究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结合深度学习理念,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引例《诱导
情理美教学主张是指教师基于自身教学实践,通过经验总结和理论建构而形成的一种教学认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逻辑和美感的元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情理美”是笔者对自己长期课堂实践的教学模式的一种思考沉淀,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逻辑思维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1 问题提出 教师重预设而轻生成,重讲解而轻互动,所教知识是零散的,把高三数学复习课上成了知识的简单复制与延续,重视解题教学而忽视问题情境化的设计,教师一言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重听讲而轻思考,重记忆而轻理解,所学知识是碎片化的,学习方法上强调机械模仿,只能按照既定的步骤实施而不理解其本质,缺乏对学习目的和学习策略的反思,学习方式单一等现象在当前的高三数学复习课中依然普遍存在,属于浅层学习范畴.
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三大基本初等函数之一,在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蕴涵的知识和数学思想丰富,是高中进一步开展函数学习的基础.笔者通过对“一图”进行添枝加叶,让二次函数专题复习走向纵深,带动学生思维的发展.本文呈现专题的教学简案,并给出教学反思,与更多的同行研讨. 1 教学目标 (1)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
1 问题的提出 高三的调研考试作为高考前的练兵,考试中的解题更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本文以2024年江苏七市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的一道题为例,通过对学生答题情况的研判,精心设计试卷评讲课,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促进思维进阶. 2 试题 题目(江苏七市二模·11)已知函数f(x),g(x)的定义域均为R,f(x)的图象关于点(2,0),对称,g(0)=g(2)=1,g(x+y)+g(x-y)=
1 引言 一元一次方程是初中生学习方程的开端,也是初中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章节的学习拓展中,常常遇到方程的特殊解问题,其中涉及含参方程、整数解问题、方程无穷多解及无解情况的讨论.此类题型较有难度,常出现在该类知识点的压轴题中.其中,一元一次含参方程问题的教学难度较大,学生难以理解,并且对于系数含参的方程需要对解进行讨论,容易忽略方程解的多样性. 2 试题展现 已知a为常数,且无论k取
试卷讲评课是指在测试完成之后,针对班上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而进行分析与评价的课堂教学形式,其目的一是为了查漏补缺,二是为了深化理解,是单元教学的延伸.但实际教学中,试卷讲评课常常因为针对性不强而造成自认为已经掌握该题的学生不愿意听,而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则听不懂,结果两头不讨好,从而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变式是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的表现形式,变更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
笔者参加了濮阳市第23届优质课比赛.本次比赛最终有26名选手进入决赛,评委将26名选手分为四组,每组选手针对指定的同一课题进行微课展示.笔者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一组得分最高的两位选手的课例做了对比分析. 1 内容和内容解析 本节内容选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北师2019年版)数学必修第二册[1],本节是继平面向量的概念、运算之后的内容,它是共线向量定理的推广,是平面向量正交分解的基础,是将向量运算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思维是数学的灵魂,素养是数学的核心.本文以一道高考试题中的问题为引导,通过师生合作得到求解试题的通性通法.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联想、发现试题蕴含的相关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运用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积累的数学经验,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探索出一般性观念与方法,进而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1 问题呈现 (2011年高考湖北卷·理15)给n个自上而下相连的正方形着黑色或白
1 背景 笔者参加余杭区2023年中考压轴题第23题命题比赛,原创、课本例题、习题改编均可,难度系数0.3~0.45左右.杭州市中考第23题要求考查图形的性质,以求特殊图形线段长度、角度及面积等为主. 2 命制前准备及选题 2.1 研究中考试题 命制前,笔者整理杭州2021~2023年的中考压轴题,分析考查知识点及考查形式,近三年杭州市中考第23题,偏好圆与三角形结合考查线段长度及证明数量
1 试题呈现
在中国古代,人们就有了“引申”的意识,根据文献记载,“引申”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系辞上》:“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虽然此处的“引而伸之”与现在词义中的引申有所不同,但已充分说明古人能运用联想、推理、类比等手段来认知世界、不断推动自身的发展.数学的学习也是如此!一个问题的背后往往蕴含了一类问题的规律,若能效仿古人,重视引申,以触类而长之
1 问题提出 学校食堂午饭准备了AB,两种不同风味的套餐,同学们每天对AB,两种套餐的选择情况会有所变化,有三个活动小组,分别对在校同学选餐情况进行了独立调查,得到不同的统计数据.
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政策文件表明,“数字校园”已逐渐过渡为“智慧校园”[1].教学媒体的使用获得了较好的认可,例如,电子白板相比传统黑板更加灵活,实物投影比学生板演更加高效,智学网组卷、阅卷、计分比传统手工更节约时间[1]. 除此之外,数学软件的应用也是信息化教学中的一部分.相比于只能从教科书上看到一些现成的图象,用软件切实生成这些图象就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早期由于技术的限制,一些优美的函数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