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聆听窗外声音”是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之一,本文旨在全面总结、深入反思新教育实验“聆听窗外声音”行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谋划这一行动再出发的新思路、新举措,推动新教育实验持续向前发展,助力广大新教育实验师生更科学、更有效地聆听窗外声音,回归生活世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新教育实验在新时代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聆听窗外声音;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第
摘 要:大学可治理性是一个需要被关注的学术概念和实践问题。可治理性反映了治理主体与治理对象之间的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关系。可治理性建基于治理供给与治理需求的契合。治理主体可以细分为治理的需求主体和供给主体,而结合内部主体与外部主体的划分,可以再分为大学内部的治理需求主体和供给主体,以及大学外部的治理需求主体和供给主体。换言之,在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多重组合。围绕治理主体自身以及相互之间的需求与供给对位
摘 要: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由教育、科技、人才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所决定的。在现代化发展的不同阶段,追赶时期的现代化和建成之后的现代化,教育、科技、人才的作用与表现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还处于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在三者中居于主导地位。从过去的教育、科技、人才各自改革,到现在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共同之处都是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改革,不同之处是分
摘 要:技术赋能教育评价不仅是纵深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途径和重要突破口,而且是加快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技术赋能教育评价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每一阶段均展现出各自显著的特征,也体现了技术赋能教育评价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因此,场景化评价应是当前智能化评价阶段的新趋向。基于对场景化评价内涵和特征的阐述,研究者认为可以将“证据中心设计”(Evidence Centered Desig
摘 要:智能时代技术正在深刻改变和塑造教育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技术工具与教育中各项要素进行比较的教育景观和社会事实。人们逐渐承认技术工具应用于教育实践的优越性,使得技术工具已经不仅仅是教育中“人体器官的延长”,更日益显示出对教育中各项要素的“替代”作用,进而诱发了京特·安德斯后人类主义视角下教育领域的“普罗米修斯的羞愧”,即“人不如自己创造的机器”的羞愧感。探讨技术“替代”图景下教育的“过时性
摘 要:计算思维是信息科技课程要培养的重要核心素养,也是全球K-12课程的重要培养目标。结对编程是中小学编程教育中培养计算思维的常用方法,但依然存在编程参与度不高、易发生协作冲突、缺少反馈等现实困境。为了解决这些现实困境,本研究提出了结对编程协作策略设计原则:明确分组方式,制定协作契约,设计有效交互和扮演教师角色。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结对编程协作策略。研究过程中选取小学四年级16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摘 要:高等教育中的学术剽窃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影响下呈现出新的样态。回顾几次重大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剽窃概念及其规制手段的历史演变,技术既是推动者也是破局者。现有剽窃概念在适配滥用AIGC的行为上存在一定障碍,《著作权法》《学位法》与高校学生诚信政策均未能对此提供清晰的规范指引,传统相似度检测技术与思路捉襟见肘。我国高等教育的政策制定者应优先考虑技术治理路径,通过引入生成式数字水印等标识技术,以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