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有关幼儿数数的教研时,我拍到了一段小班下学期幼儿点数7以内数量正方体积木的视频。视频中的幼儿楠楠在第一次点数时,手指跳过第五块积木,直接点到了第六块积木上,嘴里接连数了“5”和“6”两个数。接着,他又自发地进行了第二次一一对应点数。在数到第五块时,手指点的动作比口头数的动作快了一步,他突然感到不对,停了下来,自言自语道:“不对不对,重新数一下。”于是,他再次从头开始点数,直到确认自己准确无
为了减缓幼小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各地都在推进幼儿园与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努力形成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本期,我们特邀高校理论工作者、地区教研员、幼儿园园长撰文,引领大家反思幼儿园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的认识误区,探寻影响幼小衔接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实现家园校协同共育,从而为儿童做好身心、生活、社会、学习这四个方面的入学准备和适应。 幼小衔接是一个老话题,随
这些年,随着幼儿入园率的提升,幼儿园作为教育机构,既要直面3岁幼儿离开父母步入园所时的“分离焦虑”,开展助推幼儿从家庭生活走向集体生活的“入园适应性教育”,也要重视科学的幼小衔接,为幼儿做好从幼儿园走向小学的“入学准备”。 我国研究幼小衔接的时间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对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幼小衔接这一话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我们已充分认识到
儿童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面临着角色转变,也面临着生活节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改变。不过,正如虞永平教授所说,“从幼儿园到小学,不是翻山越岭,不是跳跃大沟深壑,也不是进入天壤之别的生活,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种自然延伸和过渡”。只要能充分激发儿童天生所具有的生长活力,为他们提供支持性的环境,幼小衔接的过程就可以成为儿童主动发展的关键节点。我们认为,幼小科学衔接不仅需要幼儿园与小学的相互协作,也需要家庭的参与
家是孩子最熟悉、最重要、最感亲切的生活环境,家人是孩子最依恋的人,也是带给孩子亲情体验的人。然而,通过小班上学期末的家长约谈,教师发现部分家庭亲子陪伴质量不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社会领域部分针对3—4岁孩子提出:“知道和自己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员及与自己的关系,体会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能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暖,爱父母,亲近与信赖长辈。”由此,小班年级组决定开展“我爱我家”班本化主题活动
张俊,香港大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兼任南京市鹤琴幼儿园园长 “主题”是当前幼儿园普遍采用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它兴于20世纪80年代,旨在改变传统分科课程中学科分立的状况,将各科内容围绕主题综合起来,故名“综合主题”。40年来,“综合主题”在实践中遭受了一些质疑。有人提出,有的“综合主题”实质上是个大“拼盘”,其中的各科活动之间只存在着表面的甚至牵强的联系,和传统分科课程并无本质
设置于教室门口的“家园联系栏”是每个班级在创设环境时必备的板块。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家园联系栏成了一种“鸡肋”般的存在。有的教师们把班级课程计划、活动通知、注意事项等打印出来贴在家园联系栏,却鲜有家长在此驻足;有的教师花了很多精力设计和布置,画了简笔画,贴了艺术字,终于吸引了家长的几分注意,可是总觉得这个力气花下去效果不明显;有的教师觉得,反正家长也不看,在学期初布置好家园联系栏后,就再也不更新
家园联系栏是幼儿园与家长联系的纽带,作为家园沟通的形式之一,被赋予了帮助家长了解园所教育教学工作,向家长宣传教育理念和育儿知识,以及倾听家长意见、加强家园互动等职能。然而,在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当下,许多幼儿园的家园联系栏逐渐边缘化乃至消失,但也有不少幼儿园或出于惯性,或推陈出新,继续保留了这一方天地。家园联系栏究竟是去是留?厘清现状、深究原因、探寻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做出决策,进而更有效地促进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幼儿园家园联系栏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一些变革。虽然如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家园之间的联系很多时候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但是,考虑到方便家长入园进班随时查看、了解信息的需要,家园联系栏仍被很多幼儿园保留并沿用至今,其中的班级活动介绍、育儿知识宣传等板块也被承袭下来,只是曾经统一、固定的栏目标题已逐渐被“家园驿站”“家园零距离”“家园直通车”“家园E线通”等具有时代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通信技术取得跨越式进步,沟通方式越来越多元,曾经作为家园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的家园联系栏如今似乎已经落伍了,它不如电话交流便捷、高效,不如有视频、图片加持的微信或QQ等平台生动,也不如面对面交流具体、直接、有来有往。一日活动流程、周计划表、卫生保健和安全知识等固有板块,让家长感到内容大同小异、缺乏新意,进而失去浏览的兴趣;与此同时,没有了家长的关注、园部的督促,教师渐渐地也不再重
家园联系栏是幼儿园班级与家长联系的纽带之一。精心设计的家园联系栏不仅可以帮助家长了解班级的课程安排,还能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从而更好地配合班级工作,实现家园共育。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迭代更新,家园联系方式已发生重大改变,教师们更多选用电子通信手段进行联系,家园联系栏的存在感越来越低。为此,我根据家长工作需要,重置了家园联系栏的各个板块,将原有的月计划、周计划、育儿知识、温馨提示、教师风采等
设于每个班级门口墙面的家园联系栏曾经是幼儿园与家庭联系的重要桥梁,其作用在于及时向家长传达园所活动内容和安排,孩子的学习进度和表现,以及教育方面的要求和建议,呈现的内容一般包括课程计划、育儿建议、安全提醒等,目的是增进家长对幼儿园课程的了解和参与,提升家长养育和教育孩子的能力。然而,在当前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家园联系栏已不能满足现代家长和教师的沟通需求,这直接影响了家园联系栏作用的发挥。 一
我园自建园以来一直以园本教研为抓手,引领年轻教师勇于实践,乐于创新,把握领域关键经验,发掘个人兴趣特长,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在近期的一次美术教研中,一位有水墨画特长的年轻教师因自己精心设计与准备的教学活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而感到困惑,由此引发了教师们的研讨:怎样才能让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更加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一、围绕活动设计的研讨 吕老师是一位有3年多教龄的男教师,他不仅擅长水墨画,而且对文玩
一天下午,在区域活动时间,衡衡把美工区的毛绒球拿到了建构区,并把它放在自己搭建的轨道上滚动,可毛绒球从轨道斜坡上滚下后就停止不动了。凡凡说:“这个球不够光滑,滚不远的。”宁宁听到后说:“我家有很多光滑的小球,我明天带来。”第二天,宁宁带来了很多大小不同的实心弹力球。“这个球好光滑呀!”“用这个球肯定能滚得很快。”“我喜欢这个大的球,因为大的肯定比小的滚得远。”“我觉得应该是小的滚得比较远,大的太重
设计思路: 在“大玩家”主题活动中,教师在区域中投放了支架、塑料瓶、竹签、土豆、萝卜等材料,支持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平衡。在这些材料中,土豆特别受幼儿喜爱,他们热衷于用土豆和竹签探索平衡。他们会在竹签的两端插上土豆,再将竹签横放在支架上,通过移动竹签使土豆保持平衡。然而,一些幼儿虽然能通过反复尝试成功实现平衡,但未能总结出其中的规律。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总结平衡的规律,鼓励幼儿积
设计思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科学领域部分强调“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次活动中,教师借助图画书《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的故事情境,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秘密。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先引导幼儿通过目测感知路线的长短,再鼓励幼儿通过对比去验证自己的猜想,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探究的快乐。 目标: 1.能通过目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幼儿教育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责任,而是需要幼儿园与家庭、社区通力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因此,许多幼儿园打开大门,欢迎家长进园、进班,开展家长志愿者活动,鼓励家长为幼儿园的教育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持。 一、家长志愿者常态化进班的缘起 很多幼儿园的家长志愿者活动主要是以家长助教的形式开展的。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职业优势等,自主报名参
进入中班,恬恬带来一盆月季花放在了植物角,她每天都要观察月季花并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恬恬的记录很独特:她喜欢将一张白纸分成四格,在每一格里画上不同的图案。完成记录后,恬恬会向我说明她记录的内容。比如,“蓝天、白云、小草、大树,蓝天在白云的上面,白云在蓝天的下面,大树在白云的下面,小草在大树的下面。”渐渐地,恬恬养成了记录的习惯,我也一直在倾听她的讲述并用文字记录下来。 可是,从某一天开始
小一班教室门口有一片树林,面积虽小,但栽种着高矮不一的冬青、海棠、山茶等,孩子们可以在其中自由地穿梭、游戏。随着天气变冷,树叶逐渐枯黄、凋落,树木变得光秃秃的。但孩子们依然对小树林充满热情,他们会捡拾地上的落叶,仔细观察叶子的形状和纹理,也会轻轻触摸树木,感受树皮的质感,感知树枝的粗细。 一次户外游戏时,嫣嫣将五颜六色的沙包在树干上一字排开后,欣赏着自己的杰作。这个举动立刻吸引了其他孩子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