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是什么呢? 我更愿意理解它是一种连接手段。 用最直接的“走出去”的方式,去看、去听,去感受那些书本不能带给我们的直观体验,继而形成自己的人生观。 这一期,我们选取了村落主题,想用一些篇幅来揭开古老村落的神妙面纱,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颗小小的种子,希望有一天,那些关于村落隐秘的、深情的、动人的乡愁,能在孩子们心里悄悄生长。孩子们长大如蒲公英般四散,最后又化作种子,叶落归根。 我们也一直很努
问:美是一种感受,美育研学具体是什么?又是以怎样的教学形式展现的? 答:美育研学是我一直探索和深耕的领域,它涉及非常广泛的知识点,还要以创新引导,可以简分为以美为引、以育为标、以研为法、以学为养等四个基础模块。 其实,孩子对美好的事物天生有感触,并有喜好,而我们作为教育者,要研究如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循序渐进地让孩子拥有表达自我感受的能力,继而在学习中成长。 例如,我们在
嘉宾简介:王思莼 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旅游管理硕士,美国FAA飞行教员,《北极日记》作者,TED-X演讲嘉宾,北京荟智博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国际教育顾问。15年以上出境旅游从业经验,游历七大洲超过70国家及地区,熟悉各国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认为研学旅行是认识世界、欣赏世界最好的方式。知识渊博,擅长用飞行员的视角和风险管控意识来设计开发研学及营地教育产品。 课程名称: 夏威夷飞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物态载体,也是人们守望精神家园的鲜活图典。那些山水田园、民居街巷以及民俗礼仪,组合成一个个“各有其美”的小村庄。在现代化的浪潮里,保护村落的固有属性,开发和深挖其在生态、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多元价值尤为重要。如何让乡村在走向振兴的同时留住这份乡愁呢?让我们打开中国传统古村落中的典型村落,探寻她们的蝶变之路—— 蟳埔村的“海丝遗风” 福建泉州市蟳埔村(也叫浔埔村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国有着近万年的农耕历史,人们用勤劳与智慧推动农耕技术、工具、理念的迭新,创造出丰富博大的农耕文化。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历史悠久的中国农耕文化,了解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吧! 传统的农耕文化 在中国古代,人们常用“社稷”一词作为国家的代称。但是你知道吗?这个词原本并没有“国家”的意思。社,指土神;稷,指谷神。这两个字原本的意思都和农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农耕民俗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人类认识、改造、利用自然的体现,也是农业文明的表现形式之一,反映了人们在农耕活动中的信仰和仪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一些农耕民俗被遗忘了,还有一些农耕民俗依旧保留在人们的生活里。来吧,跟着我们的研学脚步,一起了解一下有着古老记忆的农耕民俗吧! 农耕民俗的产生 在古时候,无论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是人类社会的自身
【黎边村简介】 黎边村是一个明清古村,建于1274年,由黎东、黎西两个自然村组成,坐落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狮岭村委会附近。2018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拟将黎边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南海小塘黎边村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00米,整个古村面积约20000平方米,大体呈座南朝北的格局,是过去粤中地区典型的梳式结构。从村前向后望去
近十年间,我习惯游历在乡村与弄堂之间。我常常抬头,凝视南方乡村屋顶上的青瓦和北方天空中的星星;光阴的水中,一间间覆盖着青瓦的老屋,犹如条条锦鲤,静静地漂浮在时光的河流之中。 然而,过去的一年多,从长白山的山林之间一处百年村落开始,真正让我驻足下来,开始了东北乡土文化的研究,这里就是锦江木屋村,原名孤顶子屯;后因临锦江(最初叫紧江)不足500米,又是全木质建筑,改名锦江木屋村。
鹿圈(juàn)子,很显然是跟鹿有关。大约是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当时有60多名垦荒人从四面八方来这里,分散居住在此处和大西岔,从而形成一个村落。因早年这里鹿非常多,人们经常在山里挖上一个个三米多深的鹿窖以捕猎,所以鹿圈村就这样而得名。鹿圈村的满语又叫“挂锅”之意,是指人外出在山里点火做饭。 鹿圈子村最近几年被外界所熟知,是源于这里的画作以及写生基地。前些年则是因为几部电视剧在这里拍摄。
弘一法师李叔同的《晚睛集》中说:“世界是个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大声喊唱,山谷雷鸣,音传千里,一叠一叠,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我对乡村的执着,亦是如此,岁岁年年,魂牵梦萦。 近三年间,数不清的往返,酸甜苦辣的滋味儿,都不如这厚厚一沓高铁票背后,车站那碗泡面来得丰富。 后来,我把脚步停在了这个与图们江、与朝鲜近在咫尺的村子,可能因为这里叫三合——天时地利人和,志合者
桥是水上的路。 大河迢迢,大水汤汤,无路可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老祖宗便开始建桥了。从此,南与北可相通,东与西可相接,江可跨,海可越,这就是古人的智与勇。 桥是建筑,也是艺术。中国古代的桥受儒家“天人合一”、道家“道法自然”观念的影响,建筑技术与自然相谐,文化与艺术相融,既便利交通,亦装点山河。 在经历百年、千年的岁月风雨之后,桥有了灵魂。西湖断桥有许仙和白娘子的爱情神话;西冷桥畔有清代高僧
Part1工作内容等同于潜水?——说对了一半! 饱和潜水员,从事这个职业需要潜水,但潜入的可是三百多米的深海,潜入后还要完成打捞沉船、援潜救生、修补管道等机器无法完成的工作。 要知道,海底本就伸手不见五指,潜水帽上的探照灯又因水中微粒的散射作用基本失灵。而且,海底水压很大,置身其中仿佛骨头都被挤得“咯吱”响……这般恶劣的条件加持,潜水员的工作任务却不轻,有时拧的螺栓比自身个头儿还要大。
警告:这是一篇有味道的文章! 人类正常的排遗频率,每一至三天至少要有一次,但动物世界的排便习惯可就五花八门、变化多端了,不但频率各不相同,颜色、形状、处理方式,甚至再加以利用的用途也天差地别。 ●树懒大解放,一周才一次 有种动物超过一周才上一次厕所,那就是吃叶子慢吞吞、动作慢吞吞的树懒。树懒上厕所,不是两手在树上吊单杠或在树叶缝隙中排便直接空投,而是不怕麻烦地,像是慢动作镜头般地爬到树下,上
如果穿越到汉代,想到饭馆美美地吃一顿,你会发现店伙计会对你点的炒菜闻所未闻,反而会大力向你推荐现烤的蝉、生切的鱼……这是怎么回事?原来,从古到今烹煮食物的方式一直在发生变化,我们今天熟悉的美食,古人可能没有吃过。那古代人用什么来做饭?吃什么呢?一起走进他们的厨房看看吧! 古人不吃炒菜,吃什么 在加热的锅里用油和调料把肉、菜、蛋等食材炒熟,又方便又好吃,现在已经被全世界公认为中餐的代表性烹饪方式
皓月当空,中秋又至。每年中秋节,月亮都会成为最亮眼的存在。“月极明于中秋”,也就是说,中秋的月亮是最亮、最适合观赏。如何赏月?浪漫的古人早就制定好了一套规矩,且看宋代文学家张孝祥在《观月记》里仔细记载的赏月方式:“月亮在中秋之夜最明亮,而观赏中秋的月亮,最好选择在靠近水的地方。在靠近水的地方赏月,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佳……”方方面面,简直事无巨细,苏东坡再世也得
木头鸟儿飞起来 传说距今24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古代思想家、科学家墨翟花了三年时间,用木头制作了一只木鸟,称为“鹞”。鹞飞了一天就坏了,但不少后世的人认为它就是风筝的雏形。后来,中国建筑界的鼻祖、木匠祖师爷鲁班用竹子改进了鹞的制作,制成了“鹊”,据说鹊在空中连飞了三天。 古人们用木头、竹子制作大鸟做什么用呢? 飞来飞去忙送信 在科技不够发达的古代,一件能飞的器具那可真算得上是战场利器。
南京研学,总统府是必去的。 总统府的门楼本身就是个著名景点,八根高大的罗马柱上面雕刻着巴洛克线条,彰显着典型的古罗马风格。大门两侧卧有石狮,高大威猛,给人以中西合璧的感觉。我们所学的教科书上有一张著名的“1949年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的照片,拍的就是这个门楼。 进入总统府,沿着中轴线,缓步走进大堂。大堂是典型的中式建筑样式,面阔七开间,由数根红色的立柱支撑,地面由青灰锃亮的矩形石质地砖铺就,
步入由许多大屏幕组成的光影廊道,两侧的屏幕将莫奈的代表作依次展现。其中就有《睡莲》系列、《日出·印象》系列和《撑阳伞的女人》……如此之多的作品让我不得不折服于莫奈对色彩和光影的把控。如此沉浸式赏画,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不知不觉间,我们走进了“睡莲镜房”展区。这个展区跟普通的展区不一样,幽绿色的灯光,地面上栽种着亭亭的睡莲,四面墙换成了镜面,使整个展厅显得更为神秘。漫步于展区,我仿佛真的进入了画
仰望浩瀚的星海,为什么感觉许多星星明灭不定呢? 我们观察夜晚的天空,星星一闪一闪在发光,是真的吗? 星光并不会真的闪烁。那么明灭现象是怎么来的? 我们看星星时,相隔着大气层,就好比我们将一枚钱币投入水盆,再透过波动的水观看,钱币会好似在晃动,也会有明暗交替的感受。这是介质和介质的状态,影响了我们的视觉感受,使得原本的样子跟我们眼见的有所不同。 覆盖地球的大气层,是一个介质,加上太阳照射地球
一、课程背景 为深入贯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版)》,响应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号召,真正实现劳动赋能,结合五育并举的教育任务,适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第七小学(以下简称为黄梅七小)积极开展了特色劳动课程——黄梅挑花。 “鄂东黄梅有三宝,禅宗戏曲挑花妙”,挑花即黄梅挑花,是黄梅民间一朵艺术瑰宝。黄梅挑花源于唐宋时期,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发展,凝聚无数劳动人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