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光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够。如何将认识转化为实践呢?特级教师许嫣娜执教的二年级下册《雷雨》一课中的片段,可以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发。 课上,许老师要求学生读句子“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并判断这雨大不大,说出自己的依据。一名学生认为雨很大,因为句子一开头就说“雨越下越天”,而且还说窗外的树和房子都看不清了,说明雨挡住了视线。许老师
【摘要]传统意义上的文本解读指向知识本位,存在偏重知识积累、追求面面俱到、割裂与外部的联系等弊端。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文本解读则不同,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紧扣不同学习任务群的不同使命、宗旨与思维方式,突破单篇孤立解读的窠白,将单元视为有机整体,构建文本间的有机联系,以实现课程内容的垂直结构化与水平结构化。研究揭示,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文本解读将语言实践、思维发展与文化传承有机融合,为核心素养落地提供了有效路径。
【摘要】作家创作,总会围绕主旨立意进行多维度的选材和有关联的组材。因此,文本解读应当关注选材组材。以《咕咚》一文为例,对“作者为什么这样选材组材”作深入思考,学生能清楚了解各种动物的特点和出场顺序,产生更多问题并沿之思考,进而形成新的解读,同时能对文体、文化、文章架构等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总体而言,关注选材组材,会使文本解读更丰富、独立、到位,对主旨立意的理解也会更深刻。落实到语文课上,教师对课堂的引领会更自信笃定,学生的思维状态会更自由活跃,语文教学的质量得以不断提升。
【摘要]思乡诗对于培植家国情怀具有特殊意义,但其教学存在解读过于颓废、学生难以共情、思政陷于说教等问题。深入解析统编教材编选的思乡诗,完整探求其文化意蕴,实施“诗乐相融,诗画一体”“知人论诗,知时论诗”“古今勾连,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学生真正体认乡愁中的家国情怀,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摘要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母鸡》中,老舍先生将对母鸡的情感变化藏在了对其叫声的描写中。教学时,教师可以叫声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聚焦有关叫声的词组,初步感受老舍先生情感的变化;在入情入境的演读中,深入体会母鸡的角色形象;将母鸡鸣叫的画面与母亲的形象勾连,感受至真至纯的伟大母爱。通过活动的推进,学生逐步感受到“叫声”原为“情声”,从而深刻体悟老舍这位语言大师的表达魅力。
【教材分析】 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一分钟》以儿童的视角讲述了小学生元元因为早上贪睡一分钟,结果迟到二十分钟的故事,旨在让学生认识到一件小事会引发连锁反应,甚至能够造成严重的后果。课文中反复出现“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表达了元元后悔的心情。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用"要是就”的句式进行简单推断,还原人物的思维过程,体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向学生渗透要用动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认知方式。课文的两幅插图分别
【摘要】言语天性是人类的一种语言表达潜能和内在需求。为释放学生的言语天性,教师可以通过沉浸式朗读、个性化品悟、多样态输出这三大策略,引导学生回归整体语境,唤醒学生的独特体验,丰富学生的语用实践经验,使学生真正激发读写热情,爱上语文。
【摘要】项目化学习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中,成果展示作为项目化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正遭遇学生参与度不均、真实情境创设不足、互动交流缺乏深度以及素养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多重挑战。为此,可根据学习项目的特点,采用“情境表演”“旋转木马”“专题展会”“焦点墙面”等多元化的创新策略,丰富项目展示内涵,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摘要】古典诗词独特的文体特点给落实“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以审美进阶为突破点展开教学,引领学生经历从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到审美升华的过程,有助于达成这一学习任务群的目标,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摘要】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有别于一般单元的精读课文,它直指习作方法的习得。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麻雀》为例,通过对其课堂教学的解构和重构,可探寻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文本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一是注意区分文本的特质,二是遵循“以读助写"的原则,三是突出习作方法的指导。
【摘要】小学语文命题应坚持素养立意,以情境为载体,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为此,在命题过程中,可创设统领整张试卷的主题情境,聚合统编教材中的语文要素,优化测试题目的内容和呈现方式,以此撬动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摘要】传统的纸笔测试方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检测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但无法有效评价学生的倾听、回应等交际能力,也难以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可实施实景互动式评价,依托真实的生活场景,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相关要求,从目标定位、任务设计、指标细化、结果运用四个方面构建评价路径,以诊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激发其表达欲望。这样做,能为教师提供“以评促教”的实践依据,使学生实现语言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协同提升。
【摘要]统编教材中,故事类文本占有较大比例,在学科育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分析解读与教学实践,可以提炼出故事类文本育人作用发挥的四个维度:在故事中联结,发现社交的奥秘,育"善沟通之人”;在故事中思辨,权衡做事的利弊,育“会抉择之人”;在故事中神入,体悟人物的情感,育“能共情之人”;在故事中立志,追求自我的完善,育“有自知之人”。
课题研究是深化教育理论认知、强化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路径,对推动教育教学创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基层教育工作者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成果提炼与学术表达方面的困惑。为破解这一难题,本刊联合各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精选优秀典型案例进行专题推介,旨在为一线教师和教研团队提供方法论指导。本期特遴选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文化传承视域下小学语文“民间故事"项目化学习实践研
【摘要]统编教材重视学生习作修改能力的培养。为解决学生修改时内驱力不足、方法欠缺、形式单一等问题,教师可实施“聚焦习作目标,评改‘有的放矢’;依标有序修改,实现“精准把脉';拓宽评改场域,做到‘传神表达'"等策略,把作文评改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真正提升学生的习作修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