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无论是中小学教师还是大学学者,都把教研当成提升自己能力的不二法门,“教师即教研者”的理念已经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可。但深思基础教育界的研究现状,脱离传统者有之,浅尝辄止者有之,凌虚蹈空者有之。中小学教师应找到教育教学研究的根基,这样才能不跑偏,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根基在优秀传统文化。教师是思想的引领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不能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就像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他们的
乐平,地处江南一隅、赣东北腹地,素有江西聚宝盆之称。教育是民生大计,是老百姓最关注的话题。多年来,乐平市大力关注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让教师在“家门口”就能听到优质课。教研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乐平市兴教研之风,行指引与带动之实,从宏观层面整体规划、布局,积极探索教研新模式,激发教研活力,寻求一条乐平教育特色发展之路。 从结对帮扶到结对共建 城乡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设置了“整本书阅读”这一拓展型任务群,提倡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多读书,读整本书,持续读书。从此,“上好整本书阅读课”成为每一名教师的必修课。“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直接提出,教师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阅读整本书。至此,会上整本书阅读指导课,成为“新课标”对语文教师的“保底要求”。 同时,我们也发现,对于整本书阅读而言,课堂教学所起到的作用
学科融合是将不同的学科或领域的知识交叉结合,教师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协同教学,让学生具有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能够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知识的应用创新,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一、学科融合教学的误区 时下,许多教师热衷于跨学科教学,开展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进行学科融合教学,但往往流于形式,步入了新的教学误区。 1.简单
陈敏,中小学高级教师,江苏省镇江市小学数学教研员,江苏省镇江市学科带头人。曾获得“华东六省一市优秀课评比”一等奖、江苏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江苏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参与和主持多项课题研究,在省级期刊发表文章30余篇。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突出课程内容结构化。由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首次提出“学业质量”这一概念,强调素养导向的质量观,这也意味着作业和试卷命制由“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走向“素养立意”。“双减”背景下,“减负提质”的有效途径是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能有效检测与反馈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科教学,如何在作业和命题设计中落实
“数学广角”属于数学课程中用以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拓展部分,其宗旨是贯彻课程标准理念,有系统、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的“植树问题”在各地各类教学展示观摩中,一直有着较高的“出镜率”。学生学习此类问题要经历抽象、推理与建模的过程。从现实情况来看,学生对总长、段长与段数的关系比较陌生,特别是学困生,当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是否需要“加1”“减1”的思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阅读是有温度的,它能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世界。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教师要引导学生习得阅读不同文本的方法,养成持续阅读的习惯。然而很长一段时间,语文教学窄化为“课文教学”,即以应试为导向,过度关注“字词句积累”“写作特点和手法分析”和“主题思想探究”,导致阅读过程中应有的心灵碰撞、精神对话不见踪影,阅读的主体“人”消失了。 为规范语文教学方式、提高
阅读单是推进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支架,它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形象呈现阅读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练习预测、想象、推理、比较和联结等阅读策略,提升阅读、思考、表达的能力,进而提高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把“整本书阅读”作为拓展型任务群之一,在这一任务群的推进过程中,很多教师通过阅读单的形式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然而,笔者注意到,部分教师设计阅读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了“素养导向”的核心概念,并相机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新课标”将“学习任务群”作为课程的“组织与呈现形式”,积极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旨在促进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将语文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因此,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项目化学习理念,以素养为宗旨,以书籍为原点,以核心知识为导向,以情境问题为驱动,以实践活动为支架,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以公开成果为载体,以全程性评价为监控,促进阅读知识结构化、整合化,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此,笔者认为,将项目化学习融入整本书阅读教学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的研究包含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研究数量之间和图形之间关系比研究数量和图形更重要。“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学生第一次对数量关系进行理性认识。在这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数量关系知识,初步感悟到如何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思辨、联结生活、自主创编、实践应用等环节,帮
执 教/王 宇 评 析/万远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思维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所以,语文教学应加强思维训练,让学生能批判质疑、理性思考。王宇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一课,以思维能力的训练为导向,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片段一】细节比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师:同学们,我们梳理文意后不难发现,不是所有人都赞同愚公移山的。谁反对愚公移山? 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当前,一些模式化习作教学过多关注习作技巧的讲授,给学生提供可背诵的习作模板,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整篇习作,以应对考试要求。然而,这千篇一律的写法,千人一面的文章,没有灵性,更没有创造性。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和“双减”政策都要求教师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且对作业的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鉴于此,笔者结合“新课标”关于作业评价的建议,提炼出以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一、单元作业设计策略 1.明确素养目标 语文课程的单元作业通常涵盖单元知识点,能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成可迁移的知识体系,与单元学习任务群相辅相成。
稍有写作知识的人都知道,起承转合运用得好,可以较好地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前后有波澜,凸显情感主旨,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在英语课堂运用起承转合这一结构章法,能让课堂富有变化、生动有趣。笔者以执教的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My weekend plan中的B部分的内容Let’s try 和 Let’s talk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运用起承转合的策略。 一、起,讲究课堂导入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认知是身体的认知,离开身体,一切认知都不存在。而身体又是在环境中塑造出来的,认知、身体和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学生的认知活动如果基于实操、实物、实境和“离线”等方式会得以更好地建构。量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11个核心素养之一,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在小学数学中,常见的量包括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容积、角度、货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学校应用日益广泛,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融合,传统课堂正在向智慧课堂转变。智慧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它集合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能为教学活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智慧课堂环境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能够帮助教师更准确、快速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实现“双减”背景下“减负”“增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量感”这一核心素养,并明确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考查学生在不使用测量工具的前提下,能推断某个量的大小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这个物体的实际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这就说明,学生若要建立某种量感,首先就要对不同量有直观的感知和认识。小学阶段是帮助学生建立量感的重要时期,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受课堂时间、空间等条件的限制,学
最近笔者阅读了加拿大读写指导教师阿德丽安·吉尔的《阅读力:知识读物的阅读策略》一书,发现很多老师在儿童阅读指导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偏食”现象——只重视文学文本的阅读,忽视了知识类文本的阅读指导。 《阅读力:知识读物的阅读策略》一书从“什么是知识读物的阅读策略”“知识读物的阅读策略有哪些”和“推进、提问推测、确定重点、联结、转化五种知识读物阅读策略的具体概念与教授方法”三个大方面来展开介绍的。尤
在与家长的日常交流中,常听到家长抱怨小孩缺乏学习内驱力,人生没有奋斗目标。内驱力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怎么别人的孩子似乎总是满腔学习热情,主动力争上游?为什么在同样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会逐渐堕落,而有一些人,能在逆境中顽强生长?逆境无法使他们屈服,反而让他们的勇气和能力得到锤炼。这种力量是天生就有的,还是后天激发的?怎样才能将这种力量激发出来? 在互相矛盾的个案和说法中,这些问题难有标准答案,似乎
迎着十月的秋风,又来到相别已久的东山腰。 伫立向东眺望,绿树掩映下,东山腰上曾经作为学校的建筑依然存在。目之所及皆是桂花树,桂花的香味仿佛随着清风飘至鼻翼,让记忆回到三十多年前,让思念归落到曾经的往事上。 据说,东山腰上有一座唐朝的庙,那时已经改造成了学校,一座只有十余人的小学,犹如巢穴般安放着嗷嗷待哺的鸟雀。学校有一名五十岁左右体弱多病的老教师,他如一名僧人一样虔诚地布施真谛。他姓相,不是本
“韩老师,很久没看到您了,我已经考上了高中,感谢您当年的教诲,是您的不放弃才有了今天的我……”看着手里学生寄来的信,我的眼睛逐渐湿润,记忆的闸门缓缓打开。 还记得几年前的那个金色九月,怀揣着憧憬与希冀,我开启了梦寐以求的教师生涯。初出茅庐的我,秉持着“严师出高徒”这一信念:我必须严厉点,才能镇得住学生。但总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孩子,要花一些心思、动一些脑筋,才能使他们转变态度、踏实奋进。有时候,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