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齐同术不仅是中国古代处理比率问题的一种通用方法,还孕育出了诸多影响深远的数学模型。将齐同术应用于今日高中数学的多个领域,可以处理幂的运算问题,推导均值不等式、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正弦定理和众多三角公式,等等。由此,获得中国古代数学融入相关主题教学的一些启示:古法今用,推陈出新;以术为纽,建立联系;以文化人,落实德育。 关键词:高中数学;齐同术;中国古代数学;古法今用;思想统领 中
摘 要:认识历史教材中隐性知识的存在样态,挖掘其中的教育意义,对于用好教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历史教材的知识准入,隐性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教材的隐性知识潜藏于教材叙事之中,对其进行教学处理时,应该挖掘隐藏在文本背后的隐性知识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历史教材;隐性知识;价值观;历史叙事 隐性知识不是一个新奇的概念。它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一种知识类型,是指“根据个人阅
【编者按】学业质量标准是“教、学、考、评”的重要准绳,能够保障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地,对教学和评价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专题刊发的三篇文章相互关联、层层递进,从理论解读到评价探索再到复习实践,立体化呈现高中化学学业质量标准的应用图景。 摘 要:高中化学学业质量标准保证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可评价性,是考试与评价的重要依据,对化学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价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此,构建了高中化
摘 要:从政策、理论、实践层面分析基于高中化学学业质量标准评价的依据,通过系统解读基于高中化学学业质量标准评价的内涵与要求,建构课堂学习与学业成就的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基于高中化学学业质量标准的评价有两个着力点:开发教师与学生课堂行为观察量表,关注评价方式的选择、评价任务的设计和评价工具的开发。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学习评价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
摘 要:高三化学一轮复习应依据学业质量标准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化学反应与能量”一轮复习教学,以“如何实现‘双碳’目标”为情境素材,设计了“如何优化能源结构”和“如何资源化利用CO2”两个微项目。教学中,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关心社会议题,应用反应热和电化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主动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意识。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业质量标准;一轮复习;“双碳”目标
文本解读 【编者按】2024年秋学期,初中语文七年级修订版新教材正式启用,新增了《往事依依》《回忆我的母亲》《梅岭三章》《我的白鸽》《大雁归来》《小圣施威降大圣》等6篇课文。这些新增篇目的教学成为教师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文本解读是第一步。本期围绕《往事依依》《回忆我的母亲》《梅岭三章》3篇,各呈现一种解读视角。 摘 要:《往事依依》是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于漪通过个性化的语
摘 要:《回忆我的母亲》的文本特征之一就是在双重叙事视角下形成了叙事顺序与现实顺序有意味的差异。解读本文中“母亲”形象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运用叙事学理论来探讨“母亲”形象的历时嬗变情况。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家庭场域中“农耕母亲”的“劳动”本色,社会场域中“革命母亲”的“反抗”底色,国家场域中“历史母亲”的“创造”亮色。 关键词:初中语文;《回忆我的母亲》;叙事学;母亲形象;文本解读
摘 要:《梅岭三章》由三首诗组成。从“浪漫主义”这个角度解读《梅岭三章》的艺术特点,并探求浪漫主义如何与革命乐观主义相融合,可以更深入地感受作者陈毅作为革命者所特有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具体而言:浪漫想象中强化革命信念;浪漫意象中凸显革命意志;浪漫情怀中展现革命理想。 关键词:初中语文;《梅岭三章》;浪漫主义;文本解读 《梅岭三章》由三首诗组成,作者陈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
【编者按】初中数学“因式分解”内容的教学,常常局限于让学生掌握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这两种因式分解的方法。怎样让学生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与价值?怎样引导学生认识因式分解方法的外在来源和内在关系、操作步骤和使用要领?怎样更好地训练因式分解的变形能力?本期《专题研究》栏目,呈现两篇“因式分解”教学研究的文章。第一篇整体分析“因式分解”的有关内容与学习心理,给出了教学的基本策略。第二篇基于“因式分解”教学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因式分解公式法的教学一般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逆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第二课时逆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由于两种因式分解的公式法都来源于乘法公式的逆用,具有整体性,因此,采用“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策略,依据单元教学主线,第一课时整体抽象因式分解的公式法,训练逆用单一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技能;第二课时训练综合应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的技能。实践发现,这样整
摘 要:选取合适的教学资源,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素养,是语文教学的内在需求。古代山水诗文有重要的美育价值。在古代山水诗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核心素养,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以多形式的审美感知为基础,体会古代山水诗文的形象美;以多层面的审美鉴赏为抓手,感受古代山水诗文的意蕴美;以多向度的审美表达为航标,领略古代山水诗文的情趣美。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感知;审美鉴赏;审美表达;审美创造
摘 要:以程翔老师的《学写游感》一课为例,提出初中作文教学的要点:主题聚焦,首先要明确界定一个核心主题或目标,不仅要聚焦写作内容,还要涵盖写这篇文章需要运用的方法、技巧等;情境具体,设置具体的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任务细化,设计一系列既富有挑战性又具备层次性的写作任务,促进技能实践;评价可视,为全面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提供精准的指引。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学写游感》 作
摘 要:《诫子书》一文借诸葛亮之言向我们传递了修身养德的人生道理,是一篇经典文言文,属于劝说类文本。体会句式特点,明晰“劝诫”的语言特色;用好预习提示,明确“劝诫”的目的;品读关键词句,挖掘“劝诫”的道理;开展比较阅读,体悟“劝诫”的情感,指引学生领会“君子之行”,把握“书”的特点,从“学一篇”走向“学一类”。 关键词:初中语文;《诫子书》;劝说类文本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
摘 要:《经典常谈》是一部“学术纯度”较高的经典导读,2023年入选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其核心教学价值是引导初中生了解和传承中华经典文化。为了消除学生阅读经典的隔阂与障碍,我们应当紧扣作品的核心阅读价值定位其教学价值,确定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并将问题转化为体现认知水平进阶的学习任务。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注重阅读经验的关联与转化,让学生学会读“这一类书”,入“经典”之门。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经典常
摘 要:历史学科知识往往因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而较难被理解和吸收。教学中,教师可用问题整合历史教学内容,让问题贯穿历史课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中掌握历史知识,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阐释能力。具体措施有:课堂导入,在情境中提炼一个与本课主题相关的问题;教学新知,围绕历史事件构建一串有逻辑的问题;课中小结,以开放性问题引领学生提炼观点并进行论述;课堂结尾处,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摘 要:《烛之武退秦师》所记四次话语,不能都用言语智慧来评价,应将其还原成话术——说话的技巧,从中发现他们做人做事、治人控场的手腕,以及国家、民族的文化观念和传统。佚之狐建议郑文公任用烛之武时,一抑一扬,委曲举荐;郑文公请求烛之武勇担重任时,给予认同,激其以利;烛之武游说秦穆公退军时,辐辏轴毂,挑起情绪;晋文公安抚狐偃不攻打秦军时,言此意彼,审时度势。 关键词: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话术;
摘 要:《故都的秋》写于特殊的历史年代,作者在唯美的文字背后掩藏着深情。意象的组合背后深埋悲秋之情;对“清”“静”“悲凉”的北平眷恋的背后,是作者刻意隐藏的悼亡之情;雅趣、闲适的北平秋色深处,是爱国知识分子对家国未来的深切苦闷和焦灼感,隐喻背后传递的家国之情。 关键词: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悲秋情怀;悼亡之情;家国之情 《故都的秋》一文写于特殊的年代,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种“美”
摘 要:教学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六章《一次函数》时,可以在学生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明白了各项系数的含义,能根据表达式画出图像,也能根据图像分析性质,初步感悟了数形结合思想的基础上,设计一节拓展课,引导学生控制变量逐个研究,循序渐进从单一到综合,利用GeoGebra软件的动态几何功能,研究含参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并进行简单的应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参数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参数与函数图像
摘 要:历史实践作业通常包括实地参观、创作历史作品、访谈与调研、撰写历史报告与文献资料研究等多种形式。在教学《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结合南通地区的抗战历史资源,设计了三个长程历史实践作业:实地参观史料陈列馆,撰写观后感;访谈身边的抗战老兵,整理口述史料;搜集抗战英雄的故事,创作主题画报。历史实践作业的设计需要做到内容契合、史料真实和形式多样。 关键词:初中历史;实践作业;《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摘 要:历史新课标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给出了10个“历史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参考示例”供教师在教学中选用,但观察目前的教学实践,基于新课标示例的实践以个案为主,存在设计路径不明等问题。由此探讨基于新课标示例的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思路:根据新课标示例缩小范围,聚焦小切口主题;梳理所跨学科课标要求,形成学习目标;整合已学课程内容,构建知识图谱;细化学习任务,体现实践性和探究性。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