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作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纲领性政策文件,明确了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勾勒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来育人蓝图。将国家新课程方案的育人宏图转化为学校育人蓝图,可以为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校本化实施提供学理依据与实践参考。内涵要义方面,从价值论角度理解意义创生、从认识论角度理解理念转为行动、从主体论角度理解不同层级主体转化、从系统论角度理解内外部关系互动;理论基础方面,从课程转化层级确定校本转化的认知定位、从课程转化路径寻找校本转化的双向互动;实践路向方面,从认知逻辑建立一个新课程方案校本认知改进转化模型、从行动逻辑形成一个新课程方案校本行动操作转化路径、从运行逻辑构建一个新课程方案校本有效运行转化机制。
摘要当下,数智技术正重构着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生态。文章基于文献分析与扎根理论,构建“价值一实践—技术”三维框架,揭示教师发展的三重异化:理念滞后数智化诉求、实践固守经验模式、技术陷工具理性困境。同时,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提出“认知迭代—范式转型一生态重构”协同模型:通过具身认知机制重塑教师技术增强型身份;构建“智能诊断—精准推送—情境实训”研训闭环;建立“高校—企业—学校”协同网络,创新揭示了数智技术引发的教师发展范式冲突机理,实践层面为教师在数智时代发挥教学智慧提供了机遇,形成了兼顾技术适配性与教育人文性的中国方案。
摘要校服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和青少年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服制度内在地蕴含着引导与凝聚、感染与陶冶、规范与约束等多重德育功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涵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具有显著的育人价值。但从校服制度的实施现状来看,工具导向的管理模式、冰冷僵化的制度规定和屡遭诟病的校服乱象,导致其德育功能与育人价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消解。秉承以生为本、以文化人、以德育德的理念,落实校服管理的学生中心、丰富校服设计的文化元素、强化校服监管的价值引领,应是保障中小学校服制度的育人价值得到充分实现的可行之策。
摘要基于学校的视角透析“学生每天校外锻炼1小时”的新要求,就其时间、内容、形式、评价等内涵及影响因素,思量学校如何引导与落实,提出并实施小学生“我锻炼”项目的时空拓展与订制管理策略:时空拓展策略指向打破学科壁垒、打开服务时空、打通生活项目、打造分享时空;订制管理策略指向自主选择、项目重组、习惯养成、自我评价。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食堂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尤为迫切。当前小学食堂管理中存在的诸多棘手问题,包括食堂人员素养、服务外包模式及特色管理等。通过引入数字智能技术,研究其在食堂管理中的愿景、理念和策略,揭示技术应用在优化管理流程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数字智能技术赋能的解决方案,涵盖建立数字化绩效与环境责任管理体系、提升员工技能与优化操作流程的关键策略,以及深化安全教育以实现个性化服务路径,旨在全面提升食堂管理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摘要学校教研分常规、主题、特色三类。常规教研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具有周期性与持续性;主题教研围绕特定主题展开,具有阶段性与引领性;特色教研基于学校特质开展,重个性创新实践,三者相互关联、补充促进,共筑有机整体,以提升教师素养、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为共同目标,为学校教育发展强力赋能,在教育实践中协同发挥关键作用,塑造优质教育生态。
摘要校本课程的深度实施需要以课程资源作为重要的学习载体,而“学材”是校本课程资源最基本的呈现形式,也是促进课程学习最主要的学习支架。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课改背景下,“学材”开发应该从传统的学科知识取向走向核心素养取向,并坚持时代性和科学性、体现系统性和逻辑性、凸显主体性和参与性、倡导生活性和实践性、加强趣味性和可读性、强调开放性和选择性。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出版,整本书阅读任务群作为学生素养发展的必然,得以再次独立出世。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虽处于蓬勃发展之际,但仍未能在顶层设计的推动下得到全面落实。从文本信息视角着手,结合《青铜葵花》整本书教学实践,探讨“梳理子级要素,搭建思维阶梯—聚焦矛盾微光,全力破解全文—走进故事高潮,触刻文本底蕴—联系人生经验,畅逐惟一所得”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四重机理,为一线语文教学提供新的实践模式,促进统编语文教材“三位一体”理念下阅读教学的落地生根。
摘要“四维知能”结构模型指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涵盖本体性知能、条件性知能、实践性知能、文化性知能四个维度。其中,本体性知能侧重于“教对”所需,条件性知能侧重于“教会”所需,实践性知能侧重于“教好”所需,文化性知能侧重于“教活”所需。基于“四维知能”结构模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夯实本体性知能以确保“教对”、补足条件性知能以促进“教会”、强化实践性知能以实现“教好”、丰富文化性知能以追求“教活”。
摘要在美术教学中,文化理解既是指学生通过艺术学习应获得的素养,又是指为获得素养而进行的学习实践。作为素养,文化理解在横向上包括符号层和意义层,在纵向上涉及能认知、能认同、能践行三个层次,而深层的文化理解需要落实到能践行的意义层。作为实践,文化理解是关联作品的结构化理解,是主客共情的融合性理解,是身心合一的领悟式理解。提炼观念、情境还原、审美探究、转化观念是促进文化理解不可或缺的教学要素。
摘要为解决传统习作教学碎片化、机械化等问题,以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为例,探索习作单元结构化教学路径。立足单元整体,聚焦单元语文要素,以单元知识的统整、习作图式的建构、习作评价的优化为抓手,提升习作单元教学的有效性,助力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
摘要教师准确把握并达成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是落实文化自信这一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关系到国家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战略的成败。运用“五要”策略——文言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理念要“新”、依据要“准、内容要“实”、分层要“精”、形式要“巧”,精准设定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文言文教学目标,能促进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摘要小学数学序列性教学是指按照小学生的认知顺序和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和实施数学教学活动,其内涵包括学生认知发展的序列性、数学知识发展的序列性和教学活动实施的序列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序列性教学可采用因“生”而序、因“知”而序和因“效”而序三种策略。
摘要小学数学复习课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沟通联系、丰富理解、提升思维的重要课型。复习课应体现从知识点到认知结构的整体建构,体现从知识理解到方法建构的思维进阶;遵循从知识罗列走向内在关联、从散点练习走向模型建构、从知识学习走向品格形成的教学逻辑;通过精选素材,问题驱动,借助经验、错误,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帮助,进而引领学生经历高质量复习过程,内化学习并提升认识,获得有价值的体验和感悟。
摘要单元育人蓝图是单元整体教学开展的前提。结合实例阐述小学英语单元育人蓝图的整体规划和优化路径,即解构——研读教材,挖掘育人价值;初构——分析学情,厘清逻辑线索;再构——完善、重组,优化学习路径;创构——融入语言,实现课程育人,从而实现语言学习目标和育人目标的同步达成,真正实现通过英语课程育人的最终目的。
摘要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表现性评价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由表现性目标、表现性任务和评价标准三个核心要素构成,其设计框架是设定表现性目标、构建表现性任务、开发评价标准。以“我是小小昆虫学家”为例呈现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表现性评价设计框架的应用:通过具象化学科核心素养与跨学科素养设定表现性目标;构建为学生提供真实情境实践机会的表现性任务使其素养可视化;开发评价标准确保评价过程的客观性和针对性,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并评估和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摘要英国小学阶段共6年,分为Key stage1和Key stage2两个学段。CGP出版社 2014年出版的《KS1Maths Targeted Study&Question Book(1-2)》和《KS2Maths Targeted Study Book(3-6)》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一定的代表性。该教科书内容构成分为数与代数、测量与几何、统计三个领域。从知识呈现、习题、目标与评价、术语表等方面分别对其编排体系及呈现方式展开研究,并得出教科书的如下特点与启示:注重知识的螺旋式编排;注重学生学习的层次性;注重目标的明确性;注重评价的多样化;注重内容的视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