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于知识分类的初中语文精准教学,主张精准鉴别语文知识的类型并据其类型精准生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依据知识类型及其转化生成核心素养的机制,结合文言文《卖油翁》的教学,阐说了实施精准教学的基本思路:一是对知识类型的精准鉴别,二是遵循知识精准生成核心素养的机制,三是精准锚定知识并精准设置教学目标,四是创设知识精准学习的适切条件,五是采集知识精准评估的关键学习证据。这为初中语文教学正确地对待并
【编者按】 主持人:荣维东 西南大学教授、博导 西南大学语文研究所所长 在当前素养导向的新写作教学中,命题和测评体系建设至关重要。然而,长期以来,写作教学的评价多依赖于教师的主观判断,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导致评价标准不一、反馈滞后等问题。为了推进写作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提升中学生的写作素养,我们特别策划了“写作教学测评”专题。 本专题汇聚了三篇关于写作命题和测评的论文,分别从中考作文
摘 要 写作评价领域“怎样的文章是好的”这一问题,至今尚缺乏明确清晰的体系性回答与建构。理想中的写作评价体系包括通用级、文类级、亚文类级、文体级和要素级等层级,由上而下呈现为特征更为具体、更便于学习训练的金字塔结构。通用级评价标准是写作评价体系的总纲,提领文类、亚文类和相应文体的评价标准,为课标修订、教材编制、教学实施和大规模高利害测评提供专业支持。当今可大力开发具有文类或亚文类倾向的评分规
摘 要 近五年全国卷作文试题均考查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但一线师生并不清楚高考作文思辨能力的构成要素和指标体系,导致无本可依。本研究溯源《德尔菲报告》思辨能力概念、融合课标具体体现,阐释高考作文中思辨能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然后对主要相关的思辨能力模型展开评析,在此基础上构建高考作文思辨能力的理论模型和实用模型。该理论模型将高考作文中的思辨能力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统管监控思辨能力的元思辨能力;第二层
摘 要 自主合作型共进教学模式简称共进模式,该模式以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它以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引领,并以此展开三层级教学目标设计。共进模式的操作程序分为三个阶段:自读、设问—互问、共研—互辨、共进。其操作范型有常式和变式两种。该模式有限定的实施条件,要实现既定目标需合理处置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共进模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具体实施
摘 要 深入剖析了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无料、无序、无味三大困境,提出任务设计应追求有质、有理、有趣。实践表明,基于多向融合的整本书学习任务群设计不仅使学生从分数追求转向生命世界的成长,还使教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从杂乱无序变为破界融合的创造过程,同时使阅读实施成为课程设计中的创生力量。 关键词 三无 三有 多向融合 整本书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由相互联系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
摘 要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往往存在阅读研究与表达研究相割裂的问题,且在表达教学中也存在泛化、模式化、单向化的问题。将召唤结构理论运用于思辨性阅读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学中,主要通过内涵阐释、培养路径剖析,提出“趣技结合,有效寻找‘思辨表达召唤’”“质量兼备,助力接受‘思辨表达召唤’”“链接内外,持续生成‘思辨表达召唤’”三条教学策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为高中生思辨性阅读表达能力的培
摘 要 发展高阶思维是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以自主建构性、反思判断性、自我生成性为特征的高阶思维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之间具有可能性、现实性与必然性的逻辑关系。为了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需积极构建“坚持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坚持最佳阅读期、最佳阅读区、最佳阅读级”等多项优化策略。 关键词 高阶思维 高中语文阅读 教学设计 优化策略 近年来,在全球科学技术的浪潮下,“高阶思维发展”在教育领
摘 要 诵读不仅是对知识理解的追求,更是一种核心素养和道德修养提升的过程。然而,当前高中语文课堂中,诵读教学面临被边缘化的困境,包括教学观念上的偏颇、教师专业能力的局限、应试教育的压力、评价方式的单一以及课堂上诵读的时间有限等问题。运用差异化诵读策略,包括经典文学的沉浸式诵读、诗歌的音乐化诵读、散文的情感化诵读、小说的角色化诵读和戏剧的表演性诵读等,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采用合适的诵读方式。通过
摘 要 运用 “三层级进阶研读”对《祝福》小说文本展开由初阶梳理两个故事到中阶辨析两个故事的内在关联,最后建构以“河边问答”为情节核心的互嵌交织的多声部叙事结构;以结构化的教学任务设计,引导学生循阶而进,在从“破一树二”到“合二归一”的过程中领会小说独具一格的叙述张力,领悟文本的多重复杂意蕴,进入经典叙事文本的深度理解。 关键词 《祝福》 “三层级进阶研读” 两个故事 内在关联 叙事结构
摘 要 高效课堂是近年来中小学各科努力追求的课堂教学模式。合作与展示被认为是高效课堂的标准配置。但在真正高效的课堂教学中,合作与展示的学习方式只是达至高效课堂的一个选项而非全部。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老师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定教、教学相长,学习模式、开发变式,强化专业、提升能力才是我们始终要坚持的语文高效课堂之路。 关键词 高效课堂 以学定教 教学模式 专业素养 20世纪80年代,钱梦龙老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易于发挥育人功能;文化渗透下的文言文教学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文言美文《湖心亭看雪》蕴含家国情怀、人格修养、水墨风韵等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是初中文言山水小品典范之一,选择文化视角深入解读作者之“痴”,感悟其文化情怀,进而在文
摘 要 古代“先放后收”思路的成功离不开蒙学阶段充分的语料积累。当前写作教学在积累语料这一实施前提之外,教师还应通过设置适切的写作任务,引导学生“放胆”表达,生成“真内容”。把握学生由“自我中心”向“自厌自束”的心理状态的转变,促进写作教学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 先放后收 学文理路 写作教学 宋代谢枋得在《文章轨范》中提出了“先放后收”的学文理路,即“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由粗入细,由
摘 要 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越发关注和强调“真实情境中完成特定任务”,交际语境写作就成为热门选择。交际语境写作强调“读者导向、交流驱动、语境生成”,需要学生在具体语言情境下与不同对象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契合“双新”背景下“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目标。为鼓励学生在交际语境下“理性发声”,完成更真实、更有意义的书面表达和交流,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的《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两篇课文,引导
摘 要 基于逻辑演绎指导议论段写作,意味着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融合教材的演绎法,并在运用中内化思维路径。但在现实课堂中存在“投喂式”“套版式”“展演式”教学等现象。因此,可立足中心论点反推分论点,经由分论点反推论证思路,根据论证思路反推恰切论据,依据恰切论据反推语言形式,让演绎法真正融入议论段写作。 关键词 演绎法 议论段写作 逆向反推 时下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议论段写作问题重重,其
摘 要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议论文写作课程的编排顺序不利于一线教学实际操作,有必要引进项目化学习理念,建立合乎学情学理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程序。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着力建构议论文写作层级性的项目任务;重视议论文写作情境性项目活动的创设;凸显议论文写作项目多样化的学习成果;建构议论文写作项目可视化的学习过程;自主开发议论文写作个性化的资源库。 关键词 项目化学习 高中议论文 写作教学 当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中,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分别找出典型的例子,分析对比和比喻的方法在阐发观点上的作用”。本文拟用教学设计的方式,以课文中的例子为材料,分析比喻论证的表达作用。 一、学习任务一:把握比喻论证的本质特征 要理解比喻论证的作用,首先要弄清楚其与其他论证方法的本质区别。 活动1.找出下面两个句子中都使用了的一种修辞手法,体会它们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摘 要 对于莫顿·亨特的小说《走一步,再走一步》,人们大都采取的是一种单纯的人生启迪式的“故事”式解读,这显然是不够的。解读这篇小说,还应该从小说的结构,即“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折”“结局”来展开,从小说的语言和内在因果关系入手,在“我”的“心路历程”“他人言行”和“克服阻碍”的具体行动过程中解读这篇小说的更为丰富的主题和内涵。 关键词 渲染 因果过程 行动过程 美
摘 要 《鸿门宴》中不同版本教材对张良“请往谓项伯”的解释有所争议,苏教版教师用书与统编教材的配套教师教学用书的翻译不同,通过对文章情节、人物、称谓以及“请”字含义的仔细分析,张良提的建议应是由“张良转告”,应翻译成“请允许我前去告诉项伯,说沛公您不敢背叛项王”。 关键词 《鸿门宴》 “请往谓项伯” 解释 “鸿门宴”是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一个经典片段,记载刘邦军队和项羽军队的一次重
摘 要 2024年新高考Ⅰ卷第22题“恢复疲劳”一语曾经争议过多次,但还有人认为它“不合逻辑”。对此,本文提出相反意见。其基本理由为,在现代汉语研究发展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认为动宾关系只是“动词与动作行为的受事者”一种,而应当认识到它还有“动词与动作行为的施事者”“动词与动作行为的工具或方式”“动词与动作行为的原因”“动词与动作行为的目的”等多种。由此证明“恢复疲劳”是符合汉语语法逻辑的。 关键
摘 要 结构化知识的建构不仅需要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更需要高质量的单元作业为其助力。基于丰富的教学实践案例,论述如何根据单元教学需求,挖掘单元作业的评学功能、导学功能与助学功能,助力单元教学中的结构化知识建构。 关键词 结构化知识 单元作业 评估证据 导学任务 学习支架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指出,要“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并倡导教师“探
摘 要 2024年新课标Ⅰ卷作文属于典型的结构不良问题,通过材料内在逻辑上的跳跃和关键概念前后的不一致为考生提供了充足思维空间,让思维品质成为可认识、可把握、可测量的实在之物。考场写作透视了考生的思维缺陷:情境缺失,泛化说理;任务偏移,滑坡推论。备考中思维品质的提升主要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培养聚合思维,聚焦关键问题,使思维的全过程向着思维目标浓缩聚拢;二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反思隐含的假设前提,
摘 要 以2024年新课标Ⅰ卷主观题为例,总结依文设题的特点:依“这一文”设题,体现命题价值;依文设开放题型,促进思维发展;依文融合考点设题,淡化知识板块界限。通过“依托教材,厚积必备知识”“细读文本,提升关键能力”“以文解题,实践解题技巧”等备考策略,以期提升备考效率。 关键词 依文设题 反套路 命题 备考 一直以来,语文命题趋向“因点命题”,根据知识点“先入为主”地关照文本内容,找到
摘 要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重理性、轻感性,重认知分析、轻感受体验的现象,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无法真正进入文本的世界,难以获得生命的感受和体验。面对这一问题,需要理清何为感受和体验,追问为何语文教学呼唤生命的感受和体验,探索“感受与体验式”教学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感受 体验 绍兴一中谢澹老师曾在其文章《教会学生“看见”文本》中感叹语文之“难”
摘 要 当前,因对“课标”的误读、被教材的误导及语文教师自身的因素,语文课中存在“语言文字”这个应然视域缺失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遵循学理逻辑,重视语文课的互动性、时效性与系统性,使语文核心素养得到真正的落实。 关键词 语文课 边界 语言文字 学理逻辑 核心素养 一、语言文字:语文课的应然视域 什么样的课才是语文课呢?毫无疑问,基于语言文字的课才是语文课。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
在各种大概念满天飞,语文教学策略要么空,要么无的当下,潜心思考已显得很奢侈,更别说经常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了。好在身边有一些书起到了疗愈的作用,比如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孙绍振的《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汲安庆的《中学语文名篇新读》等。 对汲老师著作的细读始于读研时期。刚开始读的是《求用·求美·求在——夏丏尊语文教育思想论》和《语文教学中的和谐美》,求的是磨脑子。闲暇时,爱去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