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是教育现代化、社会公平与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我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政策的行动逻辑主要表现为:从以农村为重转向以城乡教育一体化为重、从标准化资助转向精准化资助、从注重硬件资源均等化转向注重教师资源和硬件资源均等化并重。因此,其总体行动逻辑是从均等化发展演绎为优质均衡。在费希尔四维政策评估框架下,通过对我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政策在项目验证、情景确认、
记忆育德是新时代德育工作的新路径与新探索。记忆育德以促进道德发展为要义,以提高学生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为核心宗旨,助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时代新人培育。为进一步加强记忆育德实践,应构建以物型课程记忆、仪式课程记忆和功能课程记忆为主体的三重课程记忆体系,探索“一体两堂三段四式五模”的实践策略,实现记忆育德的立体化与系统化,为新时代学校德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现实借鉴和路径启发。 记忆育德;
杜威不重视知识学习这一观点在我国教育教学领域流行已久。而事实上,杜威极其重视知识学习,并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详细阐释了知识学习的完整过程,主要包括三个环节:首先通过“做中学”获得直接经验,然后对直接经验进行意义扩充,最后将扩充意义的经验建构成科学知识。杜威的知识学习过程观为我国中小学学科实践的开展提供启示,要以直接经验的获取作为最初起点,以经验意义的扩充作为主体部分,以结构化知识的建构和运用作为
探讨数智时代教师缄默知识流转的价值、机理与行动路向,是实现数字赋能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和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要求。数智时代教师缄默知识流转不仅可以促进教师知识重构,驱动教育创新;提升教师教育智慧,增强教育决策;同时还能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育公平。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为SECI知识模型的四个模式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通过“分享与剥离”“对话与提取”“关联与整合”“应用与升华”使教师缄默知识与明言
有效治理在线教育以推动其健康发展是一项重要议题。目前,在线教育治理的实践路径主要基于康德的“自律—他律”理论框架,存在事中干预的难题。在智能时代,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以及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进行公共治理活动已成为最显著的基本趋势和普遍现象。在此背景下,以道德物化视域下的“物律”为新的规范道德主体行为手段,着重探讨在理论与现实条件下,如何利用智能技术实现“物律”以达成在线教育治理目标,
“空间”是乡村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载体,从“空间”视角切入,探索乡村教育振兴的实践路径,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意义。21世纪以来,乡村教育空间在“撤点并校”浪潮中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乡村学校与乡村家庭、乡村社会逐渐疏离。从空间视域来看,乡村教育空间涉及家庭空间、学校空间和社会空间,乡村教育振兴应从单一的乡村学校建设,走向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共生”重构,打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关系
随着教育改革的纵深推进,学校德育逐渐由去中心化向微分化态势转化,此乃实现协同育人德育路向之必然趋势。然而,德育活动的权力下沉与分散亦使其面临多元、德育主体间的点距张力、德育关怀纽带中的情感关系张力之实践困境与潜在风险。因而,需基于微观权力视角对学校德育活动之权力关系网络及其内生逻辑予以剖析,以合理规划网格化治理的学校德育思路,构建指导道德关怀的德育智库,直面学校德育过程中权力微分化症结,探寻化解德
教师交流轮岗是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公共服务公平化的重要举措,是教育系统适应新时代发展格局、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近年来各地在教师交流轮岗的深入实践中积累了诸多经验,同时在政策执行层面也暴露出资源利用低效的问题。通过资源依赖理论分析可知,因替代性资源不适切、非对称性依赖和行政资源动能不足导致交流轮岗政策执行目标偏离、优质均衡效率不高、政策实效受限是当前教师交流轮岗实施面临的主要困境。针对这些问题
教育家精神是教师的最高精神追求,是教师队伍的宝贵精神财富。将内涵丰富的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丰富教师精神世界,推动高质量教师队伍发展。但当前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要素协同性分化、理论与实践分化、投入与效益分化等现实困境。基于此,提出树立系统观念、提高“三全”协同性,推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聚焦“三个”着力点,完善供需体系、实现“三个”相平衡等优化策略,提升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队伍
研学旅行作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一种重要实践形式。学校教师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价值体现在引导家校社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更加紧密的教育合作机制。然而,研学旅行中学校教师角色囿于目标分歧、实践失当、功能失位的分离困局。据此,借助交叠影响域理论将研学旅行教师角色划分为三场域角色、双场域角色和单场域角色,并依次阐明其蕴含的统领、交互和聚焦的角色价值,依托宏观把控统领角
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仪式对增进中小学生爱国认知、激发爱国情感、驱动爱国行为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从互动仪式链的角度审视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仪式,发现其存在的困境主要为:学生主体“假性”参与,身心在场不足;仪式活动运作固化,共同关注焦点模糊;仪式情境互动不良,积极情感共享受阻;仪式符号使用僵化,价值观念传递窄化。基于互动仪式链视角,应对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仪式的困境应
日常性学业动机复原力是指在学习中经受压力和挫败感时,能够调节自身的动力水平,迅速恢复并持续保持学习力,不断使行为指向学习目标的能力。学习投入状态不稳定、学习受挫后的消极应对、易陷入学业习得性无助,是中学生学习动机复原力不足的典型表现。学习动机复原力动态过程模型认为:“投入—应对—再投入”构成日常学习动机复原力的动态变化过程,“适应性应对与适应不良的应对”决定了动机复原力的走向,“再投入”是学习动机
以跨界融合理念为指导开展基础教育课程建设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整体学习观的推动亦是知识经验观的呼唤。跨界融合视域下的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应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宗旨,从单项建设走向系统化的实施,打破碎片化的以知识点为中心和分科主义的界限,实现课程、活动、资源等有机整合。在行动策略层面,要以全息育人实现课程目标跨界融合,以课程群实现课程内容跨界融合,以创新教学法实现课程实施跨界融合,以多元学习空间实现课程
教科书插图作为教科书组成内容的必备要素,具有促进学科育人的功能。然而当前教师教科书插图的使用主要存在以效率至上遮蔽教科书插图价值的理念,以说明式插图教学规训学生理解的方法,教师难以开启多元理解的复原取向及教科书插图仍被理解为文字的从属效果四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图文互释的高质量课堂开展。要突破此困境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对问题进行消解:以理解充盈教科书插图价值,以深度理解推动学生的增值性理解,以对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不仅是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高考命题的依据。通过对2021-2023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发现,我国新高考试卷在挑战来源及部分领域的范围、平衡、挑战性达到一致性标准,向心性未达到一致性标准。所以,新高考数学试卷应通过科学编制试题,增强契合度等方式实现数学教学的本质回归,进而落实新课标理念。 新高考;数学试题;新课标;Achieve模式一致性分析 刘锦,付
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需要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做好不同学段、不同要素、不同场域之间的工作衔接。具体实施中,应在既定纵向结构中寻找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思政等不同要素之间的耦合性,在各要素的耦合关系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接序性和整体性;在“衔接主体—衔接内容—衔接方式”的逻辑框架中理清“党委领导、学校组织、教师承担、家社配合”的多主体参与论、“
新时代劳动课程建设成为当代基础教育研究的重要议论。针对劳动课程开发存在的“四大”困境,运用课程美学的理论提出解决劳动课程开发的实践策略,即立足关照生命的原则,促进劳动课程目标的和谐性;立足博雅通的原则,促进劳动课程内容的统整性;立足审美经验的原则,促进劳动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立足鉴赏解释的原则,注重劳动课程评价的发展性。 劳动教育;课程开发;课程美学 白月,熊梅.新时代劳动课程的美学意蕴及开发[
学习评价数字化转型既是数字技术对学习评价的全方位赋能,也是以数字颠覆为表征的学习评价范式的转变,更是以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为价值引领。学习评价数字化转型呈现出从终结性赋分到发展性增值、从单极蛰伏到多极觉醒、从片面僵化到全面立体、从纸笔测验到全息评价等特征。当前,学习评价数字化转型正处于发轫之始,亟需面向国家数字化发展战略和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破解迷思、开放创新。通过创新评价应用场景、提升主体数字素养、规
数学核心素养是我国基于人才需要提出的数学课程目标,在中考试卷中合理、均衡的渗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发展,还能使中考选拔更贴近社会需要。基于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划分体系,构建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测评模型,将其分为基础、进阶和创新三种水平。基于各水平的划分依据讨论不同核心素养的划分标准,并对北京、陕西、云南三地2023年中考数学试卷进行了核心素养的测评分析。 核心素养测评;试题分析;中考数学 沈凡起,张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