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方式编排课文,其中语文要素不仅依循着语文内在的知识体系,展现出鲜明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指明了单元学习的方向和训练要点。部编版教材进入高年级之后,每个单元常常设置不止一个语文要素。 很多教师认为这些要素之间各自为阵,缺少必要的联系,比如,首先,部编版教材六下第四单元就设置了两条语文要素:“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其次,“阅读相关资
科普类课文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虽然没有精彩的情节和细腻的情感,但是因为语言文字的简洁,表达形式的多样,说明方法的丰富引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在教学时只注重讲解科学概念而忽视其它内涵的话,就难免会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因此课堂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趣味性的教学策略,营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科学知识。 一、角色拟人化,让课堂充满童趣 统编教材中的科普文大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规律,教师必须紧扣教材,为学生积极搭建合适的训练支架,进行扎实有效的言语表达训练,提高阅读课堂的成效。统编教材课文内涵丰富,文质兼美,尤其是精读课文,着眼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培养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借助插图、词语、情节、想象等方面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技巧。 一、借助插图,搭建
童话是学生最喜欢的文本内容,因为有丰富的故事情节,能够吸引学生的阅读目光,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从儿童角度出发,精准设问、创设情节、演绎设计、创编组织,为学生带来更多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具体想象中建立学习认知。想象是童话学习的重要手段,学生想象力极为丰富,这是重要教学资源。教师合理运用想象手段展开教学调度,能够生成更多教学亮点。 一、精准设问,调度生本想象思维 童话有丰富的情节,也有典型的人物形
语文能力离不开广泛而深入的阅读,统编版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就曾经说过:“统编版教材专治不读书。”统编版六下第二单元,将经典的外国文学名著,以原著节选的方式,编入单元的精读类文本。面对这种独特的文本形式,如何才能彰显其应有的教学价值,更好地推动学生语文综合性素养地发展呢?笔者即以统编版第二单元《鲁滨逊漂流记(节选)》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谈一些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整体把握,利用梗概概括文本大意
从宏观来看,文体的差异性,不仅表现在文章结构与内在关系上,在言语表达规范上也存在不同。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作为游记类散文,在文体结构上讲究清晰的脉络主线,在语言表达上突出简洁而凝炼。因此,教师要围绕文体,充分认识和挖掘文体特征,引领学生厘清文本结构,把握叙述主线,强化语用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 一、梳理文体结构,把握详略主次关系 《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是游记类的写作范本,主要向我们
中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偏好叙事文学,以小说阅读为主体,以话题分享为模式的班级读书会(以下简称“小说读书会”)便成了培养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只要将承载着具体目标的话题,隐藏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就能让小说的话题讨论达到“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的境界。 一、搭建情境,诱发参议的情绪 情境教学的倡导者李吉林老师说过:“积极的情绪参与是学习的关
所谓知识性铺垫,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情实际而设定投放的铺垫性内容,这些内容是对学生认知的重要补充,促进学生顺利进入文本解读环节,形成重要学习启迪。小学生语文知识积累还比较零散,难以形成体系和关联,教师有意识为学生提供一些知识支持,让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环节,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一、筛选知识资源,建立学习起点 语文知识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学生对此也不是很明白,会将所有语文关涉的东西都
语文教学说到底是师生双方围绕着文本进行深度对话的过程,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就成为了铸造高效语文课堂的基础。一般说来,教师阅读文本需要经历三个角色:第一是纯粹的阅读者,从感知理解的角度,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第二是专业的教师视角,从语文课程的角度遴选、研制出最适切的教学内容;第三是学生的视角,从学情角度出发,凸显学生关注文本内容的认知障碍点。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对文本解读是夯实高效课堂的基础。那教师该如何
前言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常规的小学语文课堂氛围较为沉闷,难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情境教学是指在课堂中引入一些具有情绪色彩以及生动形象的场景。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构建中应用情境教学,能有效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任务。 一、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情境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具有较强的生活性,其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进一步开展情境教学
统编版六下第三单元的《古诗三首》编选了唐代诗人李贺的《马诗》、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以及清代诗人郑燮的《竹石》,很显然这三首诗都是典型的咏物诗,即借助相关的事物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志向。因此,咏物诗的教学既需要从古诗一般特点入手,同时也要凸显咏物诗“借物喻人”的本质特点,引导学生与诗人进行深入对话,真正探寻诗人蕴藏在文本中的价值意蕴。 一、石灰视角:以生产为主线,理解诗意中感受石灰形成之艰辛 咏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仅存的古文明依然传承的国家,由此可见中国文化的勃勃生机。中国最灿烂的文化主要还是集中在古代,现代文明相比之非常短暂。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古诗文主要是小古诗文和古诗,笔者认为学习这些古诗文可以把“文言、文字、文学、文化”融合起来,以提高小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一、文言——古典雅致之美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等日本援华物资上的古诗句,前段时间在
讲故事是大人小孩都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它包罗万象,开启人们的视野,展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在我们内心播下善良、美好的种子。其实,在我们古诗教学的课堂中,同样可以让故事“功德无量”,为课堂教学增色添彩。 一、亲近诗趣:故事就是一粒生长的种子 古诗的语言抽象概括、精炼含蓄,加之生活环境的变迁使孩子理解上有很大的困难。学习古诗的第一要义就是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接近古诗,有兴趣学习古诗,有热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练习应少而精,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教科书非常重视古诗词的教学,每册教材里都编有七八首古诗,课后习题以理解、背诵为主,但是如果仅仅布置学生完成抄写读背等机械化形式的作业,那么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巩固只能浮于表面,学习所得就非常有限,因此我采用设计探究式作业引领学生更加深入学习古诗的方法,来激发他们积极探索古诗词精髓的兴趣,取得了较好
历年教师招聘考试中,书面的教学设计是重要的考核内容,在考试中所占比值高,难度系数大。书面教学设计包括选择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难点、运用教学方法等。考试中会选定文本的某一句或某一段作为考核的内容,那么如何品析这个句段的语言韵味,挖掘文本“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在研读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统编版教材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契机,顺应新课标中“综合性”和“实践性”元素,在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中增设了“词句段运用”的栏目,旨在提供“语言文字训练”最实在的信息和资源,为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地生长服务。如何正确理解“词句段运用”这一栏目的设置定位,准确解读和充分运用统编版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呢?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基础。整体来看,部编教材先学汉字,再学拼音,对字种、字序、字量的安排,以螺旋递进排序,多板块识字融合呈现。在部编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要基于教材编排结构,突出识字教学地位,遵循学生识字学习规律,科学、有序展开识字策略。基于此,笔者提出四个教学策略,帮助学生习得识字规律和方法,提升识字学习效率。 一、顺应认知发展规律,从趣味识字展开教学 刚进入小学的学生,年龄小,思想活跃,对新鲜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版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就曾经指出:“小学阶段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快速识字、大量识字。”从这个角度来看,小学低年级的文本和素材,都应该是学生进行识字的载体,但纵观当下的识字教学,存在三种严重的缺失:目标不够精准,教学重点偏颇,教学失去了方向;层次混乱,识字与写字混淆,教学失去了定位;方法不准,简单生硬,教学失去了效果。鉴于此,笔者以为要充分利用文本内容的具体
作文怎样开头是学生比较犯难的一件事。元代著名文人乔梦符把文章开头比作为“凤头头”,是说它小巧玲珑,引入注目,引人遐思,别具新意。学生习作能力的好坏将会影响着学生今后的作文写作潜能。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时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写好记叙文的开头,这是许多语文教师关注的话题,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感受。 学生每一篇作文的开头其实是有文章的主旨和体裁的要求来决定的。相对记叙文来说,学生写起来
习作例文作为一种课文类型,在人教版教材消失一段时间后,在统编教材中获得了回归;不过这一次回归具有很清晰的定位,即只出现在从三年级起每册教材的习作单元中。通常出现主题习作之前的习作例文,所选的文本多是一些体现习作专题方法又贴近学生表达习惯的范文,以批注的方法加以引导,意在为学生的全面习作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帮助。那么,教师该如何把习作例文教学落到实处呢? 一、在习作例文中感悟重点写法 在教学习作例
写话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中低年级语文教学,写话可以培养学生多种语文能力。教师在写话教学指导策略选择时,需要从更多视角展开思考,以提升写话教学的有效性。从词语本义引申义角度展开引导、从多种句型方向进行具体提示、从内容立意选材角度展开思考、从修辞方法综合运用角度进行启迪,都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帮助,教师科学合理运用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多种语文能力。 一、从词义角度展开引导 写话教学中
在低段语文课堂,“讲故事”这一语文要素的训练,有助于强化学生言语表达,提升语言结构的条理化,增强学生言语实践能力。挖掘教材的图示信息,“以图导读”,为学生“讲故事”搭建学习支架。结合低段学情特点,在运用图示方法导读时,要遵循阶梯式规律,循序渐进,不断锤炼学生的言语思维。本文以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童话故事为例,从中提炼图示化信息,帮助学生讲好故事,练就语言表达能力。 一、罗列故事人物及内容,构建有条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生学习写作并非是学习、工作的需要,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当作家,而是为了在不同的情境下,灵活应用恰当的词句进行表达”,这一理论充分说明了写作在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先导式”习作模式则是强调教学课堂的整体性,重视学生的情感表达与发展需求,并且能够搭建出自我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与精准定位写作方向,构建出写作结构,从而实现强化写作技能
作为一项言语技能,习作是学生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的重要方式,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实践,才能逐步养成。统编教材在习作教学目标上明确地指向学生的真实学力,通过合作式学习、课内外结合、多元化训练等指向学力提升的习作教学策略,能够有效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习作言语的生长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一、真实学力:统编小学语文习作教材的目标指向 真实学力,简单地概括,是指学生在已有学情基础上,面对问题时的学习
文章的修改,是讲要用学到的写作知识检查自己写的文章,通过修改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文章的批改是指怎样修改别人的文章。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是一项经常性且比较繁重而又重要的工作,对青年教师来说,批改学生作为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对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也是有着积极作用的。 作文教学包括三个环节:指导、批改和讲评。指导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提出每次作文的具体要求,明确单篇作文的谋篇布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将阅读和写作、口语表达结合起来,全面地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读写结合的活动,在阅读后总结写作经验,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这样能让学生提高语用能力。 一、重难点,再度创作,凸显个性 在读写结合的活动中首先要找到语法、修辞等方面的重点或难点,引导学生积极阅读课文的例句
阅读和写作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读写结合”作为新课标理念所倡导的新型教学理念,不仅是教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基本手段,更是学生汲取阅读知识和写作营养,逐步实现读写素养提升的主要途径。因此,在“不动笔墨不读书”思想的引导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读写结合”教学所表现的“读以致用”的重要价值,灵活利用好“读”所具有的思维引导性,巧妙地运用有效策略来实现“以读促写”,让学生能够在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都是以一个单元为单位设置一个主题,每单元根据主题一般选编3至4篇课文,虽然同一单元里的课文题材不同,体裁也有所不同,但是如果把这些相同主题的课文放在一起,对其语言、结构、表达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比较阅读的话,那么就会让学生对所学的课文有更深一步的理解。下面就以这一单元课文为例粗略地谈谈多维比较的策略。 一、比较情节,找到相似之处 小说大多都是在讲故事,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构
叶圣陶强调:“教育的最后目标,却在种种境界的综合,使得各个分立的部分整合在一起,构成有机的整体,让学生沉浸其中。”单元主题教学引入整体建构思想,以单元为基础,以主题为统领,整合单元知识点,来变零散为整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对单元的重整教学,摈弃单一寓言故事讲解方式,以比较阅读方式让学生从阅读中对照、鉴别,提高阅读思辨力。 一、比较文体,从不同阅读中感悟其深刻哲理 该单元的寓言故事,形式多
部编教材各单元突出“主题”编写特色,每个单元有“导语”,并对本单元学习侧重点进行提示与说明。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整体设计意图,重视对“导语”的研读,明晰教学目标,拓展单元主题阅读,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一、依“导”而定,提炼单元预习任务 每个单元的“导语”部分,既是对本单元选文主题的整合,又是兼顾本单元教学重难点,提示教师明确教学主线。要重视“导语”研读,结合“导语”来整合预习目标。课前预习是促进
阅读教学中的言意共生,“言”即文本的语言,“意”即文本的内涵,“共生”是对言意兼得的提升和超越,强调的是在语文学习中,“言”与“意”不是单方向的,而是和谐共生,互相促进,不断创生出新的“言”和新的“意”。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语言习得规律时,需要努力兼顾文本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深入梳理、挖掘教材中,探求言意共生的契机,破译语言表达的秘妙,真正实现言语交互生成,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统编教材在一些课文之后安排了“资料袋”“阅读链接”等内容,虽然也具备拓展阅读的意义,但这样的安排对于众多的课文学习来说,只是一种示范意义。因此,在日常阅读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根据文本学习的需要和学生的阅读水平,从课外选择适宜的文本(片段)或资料,及时组织学生在阅读的关键处开展拓展阅读,快捷方便地使学生有效突破阅读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让拓展为阅读教学提质增效。 一、在有效拓展中助力多元解读 阅读教
统编教材安排的口语交际活动每册有四次,与原人教版教材相比数量上明显减少了。因此,要想口语交际训练获得应有的效果,有必要适度增加口语交际的训练,这种增加并不是说要改变教材现有的编排,适时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结合的训练,是这种训练与读写结合训练一样,既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关键内容,又能够提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获得实实在在的双赢。 一、借助复述,训练口语交际能力 复述是统编教材十分重视的
低年级阅读教学让很多语文教师感到头疼,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多,阅读理解能力不强,面对文本,虽然在教师看来浅显易懂,但他们却不知道其中含义。在阅读教学中,要切实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多注重直观引导,让学生逐渐进入到文本中,在情境、活动的辅助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获得体验,这样才能提升低段的阅读效率。 一、情境引导,理解课文 低年级的学生认知尚浅,理解能力较差,若在阅读中直接告诉学生文本的意思,学生
寓言主要通过一个独立的小故事深入浅出地阐述富有劝诫性质的道理,故事的主角很多都是人格化的动物,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是耐人回味。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选取了一些精彩的寓言故事,让学生领略到了它以小见大,说理性强的特点。基于寓言结构简单却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征,教师应采取相应的策略来进行教学。 一、贴近生活经验,消除认知障碍 从寓言内容可知,寓言故事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是对各种生活经验的高度概括,有的
统编教材依照双线并进的方式编排课程内容,人文主题广泛灵动,语文要素明确扎实。每个单元提出的语文要素,对“教什么”和“学什么”指出明确要求。语用,即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学生对语言理解内化习得后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的灵活运用。如何落实语文要素,并通过有效语用训练将其转化为语文能力呢?下面以六年级统编教材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创设交际情境,培养口语能力 在高年级语文课堂中,优化实施语用训练,教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如何精准落实语文要求,形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下,这是对语文教师提出的严峻考验。语知、诵读、鉴赏、读写等,都具有语文要素特质,教师要从“听说读写思”等多个方面做出精确判断和设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些语文学习环节,在不断落实的过程中内化语文要素,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 一、注重语知积累,启动语用意识 语文要素包括诸多内容,教师要启动语用意识,在教学设计和训练发动时,全面渗透
语文学科百花齐放,许多观点各成体系,常常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语文新课标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以外,还提倡进行个性化解读,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思辨的过程一般都要经历提出问题、寻找原因、辨别真伪、得出结论等步骤,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教师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去鼓励学生勇于审视,敢于质疑,并乐意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一、感悟调整内容,勤于思辨 统编教材在选编课文的时候一般都是忠实于原文,
优秀的中国著化是我们中国精神的具体体现。在现阶段的小学教学中,语文是最相关的科目。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对国家和名族有责任感。在这一改革的督促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 一、拓展教材之根,落实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1.根据教学中的内容推荐学生诵读经典 在实际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主要内容结合学生自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