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大诗人,皆造境圣手也。 读李白,我们可以穿越时空,与之共饮美酒,体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情怀;读杜甫,我们仿佛登上泰山之巅,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读辛弃疾,满腔悲愤,当年“沙场秋点兵”的英雄,如今却成了只能“醉里挑灯看剑”的白发老人......诗人擅长将作者的感情融入到作品中去,创造出美的意境,把受众的注意力、内心的触角全部吸引过去,让人感同身受。 “造境”,
编者按:整本书阅读作为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随之而来的对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研究也是如火如荼。本期专题精选四篇文章,阐述整本书阅读教学不同课型的设计原则,以及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推进课、交流课的设计要素与实施策略,以期对一线语文教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有所助益。 整本书阅读由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最先提出,他主张“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他认为“所谓略读,主要指的就是整本书
顾名思义,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是通过一课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一本书的阅读之旅。从这个意义来看,导读课应具有激发阅读兴趣、习得阅读方法的功能,它的教学设计以及实施策略也应围绕这两点展开。 一、设计要素 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导读课的设计要注重趣味性,以教学设计的有趣导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教学设计的精巧实现阅读方法的习得。导读课的教学设计,应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知梗概 作为一本
对于小学生而言,根据计划进行长时间的整本书阅读,容易产生阅读疲劳。因此,在整本书阅读的推进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深入阅读和理解而设计并实施的教学活动——推进课应运而生。这种课型旨在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解决已发现的问题,并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发现阅读的魅力,呵护阅读兴趣,延续阅读热情,明晰阅读方向,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根据这一定位,在设计并实施整本书阅读推进课时需要更加用心、用情关注每个环节。 一
整本书阅读交流课是在一本书阅读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各自理解和感受的课型。主要目的是在阅读成果的展示中,进一步提炼阅读方法,呵护阅读兴趣,涵育人文思想和文化素养,最终导向学生自主阅读这一类书籍或者其他书籍,实现阅读工作的持续推进。 一、设计要素 1.成果展示 交流课的成果相较推进课而言,学生的关注度更高,也更能激励人心。鲍广润认为“阅读成果可以激发学生整本书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单元整体视域下的教学是将学生置于课堂中央,创设真实的生活化学习情境,激发、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语文学习活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推动着教学评价的变革,教学评价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评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优化教学,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立足单元整体,组织教学评价时,教师可以尝试开展可视化教学评价。可视化评价是:指向于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和语文学习品质的培养,结合单元
2022年版课标提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旨在指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和材料,辨析态度与立场,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整本书阅读”旨在帮助学生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融合法,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整本书阅读”整合在
2022年版课标在第三学段“课程目标”的“阅读与鉴赏”部分提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表达与交流”部分提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教师在课标背景下要有课程意识,要以选文类型、具体学情为依据,适当建构课程。由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构成统编本教材中的习作单元。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是六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的首篇课文
教育部2021年3月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给幼小衔接工作定好了主基调,把握了主方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重点关注好一年级第一学期入学适应期的教学,遵循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发展规律,结合学科特点,找寻到适合的幼小衔接教学策略,让幼小衔接自然发生。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六大解放”理念,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六大解放”理念给
中国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感悟,有利于引导其建立正确的生命观。本文以《渔歌子》一课的教学为例,阐述“赏生命诗意 悟风雨人生”主题下的古诗词教学,如何通过设计“赏诗意”“展对话—悟真情”“辨人生—书胸臆”三大学习活动,层层启发学生从诗词中获得“兴发感动”的生命力量。笔者以五年级上册《渔歌子》一课的教学为例,围绕
所谓群诗主题阅读,指的是教师基于教材古诗文本,围绕一个主题将多个适合学生阅读的诗词文本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诵读、比较、理解、创造,呈现主题突出、内外拓展、整合交互、开放高效等特征的教学方式。经过近几年的实践研究,笔者认为,群诗主题阅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与改进,以更好地达成“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独特育人价值,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要求,同时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古诗教学能力。笔者以五年级下
语文学科,在落实革命传统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教师应将革命文化资源与历史、艺术、科学等学科知识融合,设计一系列主题鲜明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革命文化内容,成为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备跨学科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接班人。 一、革命文化内容项目式学习的价值和目标 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进行革命文化内容的教学,不仅达成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并轨,更进一步实现了素养目标、课程资源和学习方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尤其喜爱故事性文本,如历史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革命故事……因故事性文本有着生动的人物形象、有趣的情节,加上具体生动的描写,很容易抓住学生的心。但作为小学生,抓住文本关键处仔细品读的能力不足,赏析品味的水平有限,造成了读文粗枝大叶,使阅读停留在浅层。如若对文本不能由此及彼地迁移、深入肌理地探究,不能产生必要的关联和想象,那么阅读就成了肤浅的“看热闹”
《乡下人家》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散文,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2022年版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在《乡下人家》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审美鉴赏阅读,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一、引导品味赏
教材在中高年级安排了专门的习作单元,用以系统性地、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习作的关键能力。习作例文作为习作单元中一个特殊的存在,是专门供学生学习和模仿的示范性文章,具有帮助学生突破习作难点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习作例文当成了略读课文,只是简单地讲一讲;有的教师把习作例文当作精读课文,只重视例文内容的理解,而忽略了表达方法的习得;还有的教师直接让学生用习作例文做模板,简单模仿,结果造成学生习作
面对小学生在习作方面呈现出的框架单一、想象力匮乏等问题,“支架”正成为促进学生完成习作任务的有力抓手。教师可以尝试找到教材合适的切入点,为学生搭建习作的支架,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提升习作教学的效率。笔者以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漫画的启示”为例,探讨支架式教学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与实施。 一、浅谈漫画“初”印象,打开想象空间 支架式教学强调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对习作任务进行拆分,以
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读后感”的写作实践时,尝试通过搭建支架式学习探究任务来推动他们进行深度思维,并达成“读得深刻,思得深入、感得深情”的目标。 一、搭建重点感知的任务支架 学生通过阅读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全面感知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的内容,而后通过概括复述、梗概介绍、情节再现等方式进行信息整合和有效传递,达成这样的“读有成效”,需要教师搭建逐步走向深刻的阅读、思考、表达的支架。如有的学生选择了《小
从知识习得的角度看,习作复习本质上属于习作的“再学习”“再加工”,是对整册习作知识的查漏补缺、归类整理、迁移运用、巩固提升的过程。科学的复习可以优化习作知识结构,促使学生习作素养的整体提升。五年级下册一编排了共八篇作文,每篇习作既有单篇能力的训练要点,也有素养序列的提升要求,复习时既要关注“点”,也要关注“面”;既要环顾左右,也要勾连前后,以期从内容选择、组织结构、语言表达、谋篇布局等方面提升学生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统编本教材中编排了专门的习作单元,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性。教学时,教师应准确把握习作单元价值取向,精心设计习作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精准指导,进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本文以“围绕中心意思写”习作教学为例,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选定汉字,读懂中心意思 1.出示汉字 甜 乐 泪 暖 悔 望 迷 妙 变 忙 寻 让 2
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童话主题,要求学生从阅读童话中“感受融化丰富的想象”,然后“尝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完成习作“我来编童话”。阅读童话时,学生借助想象将文字转化为想象;编写童话时,学生将想象中的童话世界用文字表达出来。因此,对于童话单元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至关重要,只因想象联结着学生心中的童话梦境和现实世界。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紧扣童话特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让学生畅游在现实世界
语文学科中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培养贯穿六大学习任务群,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中“创意”一词,强调要引导学生“观察、感受自然和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所谓“创意”,《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给出的解释是“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等”。2022年版课标在“总目标”中和“表达与交流”能力相关的内容是“具体明确、文从字顺”“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学习发现美、表现美、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读书方法,对前期读书情况进行汇报,并借助读书工具梳理人物关系图。 2.通过交流所读的故事情节,来感受童话的奇妙,以及童话人物真善美的特点,重点感受主人公王葆的人物形象。 3.创编故事,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读书交流,谈方法 1.同学们,我们已经用一周的时间阅读了《宝葫芦的秘密》前15章的内容,现在来交流一下你每天是怎样读这本书的。 (生
【教学目标】 1.认识“拂、莺、堤、柳、醉、咏、丝、绦、妆、裁、剪”等11个生字,会写“绿、诗、丝、碧、妆、剪、趁、童”等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联系生活,感知诗境 1.(出示课本插图)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两张图里最主要的颜色是什么,又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预设:绿色,生机勃勃、清
【教学目标】 1.发挥字典的助学功能,提高学生查字典的能力,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查字典习惯。 2.引导学生认识字典的编排特点,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转变学习方式,改善课程结构,完善和丰富校本课程。 3.走近魏建功,走近字典的前世今生,结合地方文史资源,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赠送国礼,遇见《新华字典》 1.观看周恩来总理赠送
作业设计是教学中的一部分,不仅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意图,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随着项目化学习方式的不断推进,“1+x”作业设计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1”是指紧紧围绕学科课程标准和本课学习目标而设计的基础性作业。“X”是指在“1”的基础上,根据本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拓展延伸而设计的有层次、有弹性、有创新的个性化作业,注重体现作业的实践性、体验性、探索性、趣味性。创新小学语文“1+X”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多种感官参与。在设计语文作业时,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注重学生的身体感知和情境体验,促进不同学生都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学习过程。笔者阐述具身视角下不同作业类型的设计策略。 一、身体力行:立足目标的基础型作业,强化语言运用 2022年版课标指出:“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语言运用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对于建立文化自信
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优化作业设计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认为,在作业设计上可以突出趣味性、主动性、运用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课堂知识,从而将“双减”政策落到实处,达到“提质增效”的效果。 一、突出趣味性 对小学生来说,对知识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及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伦理道德、优良传统、经济社会,内容包罗万象。在作业设计上设身处地从学生的年龄阶段入手,突出趣味性,就
“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是2022年版课标的热点和亮点。“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既是学习任务群的组织方式,也体现了其素养导向的内涵。如何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进行单篇课文教学呢?笔者以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为例,从三个维度进行了尝试。 以“情境”为任务载体 《西门豹治邺》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课文,本单元语文
在2022年版课标理念下,教师要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迁移和运用,形成知识的结构化。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主线组织单元,每个单元中都编入了文质兼美的课文,承担着落实语文要素、学习和运用方法的功能,单篇课文教学应当遵循单元整体编排思路,可采用“确定目标—落实任务—读写结合”的教学路径,将学习知识和运用技能落到实处。笔者以《剃头大师》为例谈谈
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内容与组织形式”中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组织与呈现”。在课标理念指引下,教学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学习语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发现,去探索,体现出情境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那么,2022年版课标理念下学习任务群该如何实施呢? 一、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 “情境”是2022年版课标的高频词,学习
2022年版课标从第二学段开始对“搜集和处理资料”提出了明确要求,从“搜集”“查找”到“整理”“运用”,要求逐级提高。而“查阅资料”“借助资料”“结合资料”等要素,在革命文化主题课文中有多处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循索“资料引入”方法,以教学时序为脉,目标导向查找资料,互联共生运用资料,迁移延展链接资料,助力学生素养进阶,推动教学双线并进。 一、目标导向,有目的地查找资料 2022年版课标
2022年版课标在“表达与交流”中对第一学段学生的要求是“听故事,看影视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讲故事”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低年级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课后练习都提出了让学生讲故事的要求,这给学生中高年级的复述训练提供了条件。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讲故事虽然不难,但是要想把故事生动、形象、完整地讲述下来还是有着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教师
朗读是中华民族学习诗文的传统方式,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诗词朗读不仅能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丰富学生情感,提升其审美能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有感情朗读古诗词的前提是深入理解古诗词及其传达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真实且富有韵味地表达。如何将古诗词的语言、内容、情感具象化,让学生可及可知可感,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的一篇游记,语言简练而又凝练,脉络结构层次清晰,叙述主次分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是学生学习游记类习作的范本,对于学生的阅读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2022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在单篇课文阅读中,如何把课标学习任务群目标落到实处呢?教师可以依据课文文体特点,发掘出与文本相对应的学习任务群,依此设计真实的学习任务,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任。2022年版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知音文化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伯牙鼓琴》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故事中伯牙与锺子期之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流传关于友谊的佳话,也是学生进行传承知音文化教学的重要载体。在本课教学中,怎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言文因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思想内涵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2022年版课标首次在义务教育阶段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维度的综合体现,核心素养视域下如何开展小学文言文教学,笔者以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杨氏之子》教学为例,探究核心素养四个维度的融合训练。 一、整体感知——识文字之趣 1.自创导入,激趣学习 (1)四年级
一直以来,教师都用“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让学生“我手写我心”指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然而,尚处语言初学阶段的小学生,语言大都来自生活日常的直白口语,要想他们一下子做到条理清楚、语言规范、表达流畅,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在鼓励学生大胆说自己想说的话的同时,也要给他们提供语言规范表达的例子,让他们在模仿和迁移中,学习规范化地表达。 一、积极解码言语表达的形式,促进主动建构 毫无疑问,我们的母
寓言故事一直都在文学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而且对于儿童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具有积极的影响。《鹿角和鹿腿》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只追求漂亮的鹿,喜欢自己的角,讨厌自己的腿,但是在一次遭遇狮子的追捕中,美丽的角差点让他送命,难看的角却让他狮口逃生的故事。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故事内容,还要让学生读懂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给学生以思想情感的启迪,让学
统编本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情深”,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父爱之舟》是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以梦境的形式追忆了“我”在少年儿童时期与父亲在一起的几件事情,营造出了浓浓的“父爱”氛围,展现出了父爱的无言与厚重,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与感激。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紧扣单元双线目标展开教学,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父亲对
2022年版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和书写常用汉字,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同时明确第一学段要“学习独立识字”。“独立识字”一般包括:能自主辨认汉字,能独立浏览文本,迅速准确地辨认出各个汉字;对于要求“四会”的一类生字,能掌握读音和书写,做到会读汉字,正确书写,包括笔画顺序、结构和书写规范;能理解汉字意义,包括其在不同语境中的特定意义。因此,低年级教材中,除了在每课的生字表中编排一类生字和
卷首语 语文之境 心灵之旅 谢立群 (2) 专题(8) 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究(编者按) 整本书阅读教学不同类型的设计原则 刘巧亮 (2) 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的设计要素与实施策略 毕 生 (2) 整本书阅读推进课的设计要素与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