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为课程育人规划了实践路径。而语文课程又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做”“用”“创”理所当然是语文课程育人的实践路径。因此,语文课程育人就是在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语文式“做”“用”“创”的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展其才华、促其成长。 语文课程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则是语文式“
【摘要】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给一线教师带来了新挑战。要落实好新课标,必须厘清和把握新课标的核心概念。文章围绕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跨学科学习”等核心概念和关键议题开展对话,详尽回应广大教师在实践中的疑惑。旗帜鲜明地倡导语文教学回归本质,遵循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摘要】教材是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重要依托。统编版语文二年级教材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准绳,以现行教材为基础,稳中求进式修订。教材重视“以文化人”“优化结构”“学为中心”,顺应时代发展的育人需求、低年级学生“从单向到综合”的素养形成逻辑、二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时间向度。教师要以“用教材教”为立场,坚持以一带三、趣法融合、学用合一,充分发挥教材育人、育智、育学的作用。
【摘要】学习任务群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学习任务的达成需要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支撑,它们共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设计学习任务群及语文实践活动应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学习活动。同时,还应彰显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落实语言文字运用,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习任务及学习活动之间应具有一定的逻辑关联,环环相扣,润物无声,从而有效提高教学品质。
【摘要】深圳市桂园小学以“阅读推广”为切入点,提出“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的核心理念。从更新阅读观念、搭建结构体系、创新培养机制、保障阅读建设等各个方面做好顶层设计,从打造合适的阅读环境、提供专业的阅读指导、搭建多元的阅读活动平台等多个层面推进阅读工作,努力使阅读成为师生的自觉习惯,培养终身学习者。
【摘要】阅读是青少年学生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当前,儿童阅读碎片化、快餐化、与生活脱节等现象依然存在,阅读融入生活方面成体系的实践探索也较少。文章基于生活教育理念,重新审视儿童阅读课程,从构建六年一贯的课程体系、实施指向生活的活动设计、创新提升效度的多元评价方式等方面,阐述儿童阅读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一、当下儿童阅读课程的现状 儿童阅读是儿童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但笔
【摘要】在小学语文古诗文学习中,学生存在着知识点状分布、方法进阶不显、感悟千篇一律的“表面思维”现象,究其原因是课堂缺位于译读理解的阶梯式辅助、缺位于对学情及文本的差异化思考、缺位于思辨品质的过程性关注,导致学生思维生长点不明、兴奋点不足、连接点不强。为此,应于理解困难处、文本特别处、生活情境处发问,设计合宜驱动问题,让学生思维根系“活”起来、思维支柱“长”起来、思维果实“垒”起来,从而借古诗文学习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摘要】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统编版语文教材以单元形式编排综合性学习内容。面对当前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文章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建议,尝试从学科融合和形式创新的角度论述如何借助信息化赋能,让语文综合性学习真实发生。
【摘要】学会学习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品格和能力。小学语文整理性学习引导学生从言语再现、言语发现、言语表现三个维度,分别进行聚焦式整理、联结式整理、导图式整理,促使学生获得语文学习思维和能力的双提升。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考虑到大多数高年级学生对习作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小说文体的阅读教学中需要进行有效训练。文章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小说单元为例,依据文本进行读写同步训练,以“桥头劝慰”“渔夫‘心语’”“长征日记”等为话题,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再以“图解法”呈现习作内容的支架,不断推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让学生乐于动笔,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摘要】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价值追求、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在革命文化教学中,要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领悟教材内涵,优化整合红色资源,在情境中消除学生与文本、认知、情感的距离,使学生产生对革命文化的情感认同与接纳的积极情感和心理体验,在语文要素的落实中感受革命人物形象,体悟革命伟力,赓续红色血脉,坚定文化自信。
【摘要】在追求效率的大班额班级制授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或漠视,或消极适应,或极力消弭。差异是主体独特生命价值的一部分,可以转化为可贵的教学资源。文章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利用学生学习的基础性差异、生成性差异、目标性差异,让每一个学生在丰富、有意义的言语实践活动中,主动参与,全情投入,展开深切体验和深刻思维,实现深度理解和深化运用,体验成功,获得发展。
【摘要】项目式学习应用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中,能够打破学科壁垒,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有利于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综合素养。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合理确定项目主题,精心组建项目团队,科学制订项目计划,引导学生积极开展项目实施,提高整本书阅读效果。
【摘要】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化资源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活力。数字化资源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和便捷的获取方式,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便利,教师应充分加以利用。首先,可从教育官方网站与平台、数字图书馆与电子书籍、社交媒体与教育论坛、教育社群与专业App等渠道获取资源;其次,可运用资源,包括巧用大数据分析优化教学、资源整合与创新、创设情境激趣以及文化拓展延伸;最后,运用数字化资源备课时需注意内容评估与筛选、平衡传统与技术、版权意识与隐私保护等问题。
【摘要】“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聚焦“阅读、交流”,围绕“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文章紧扣“实用性”特点,针对情境设计,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从立足文本创设真实的内容情境、自主体验营造真诚的心理情境、遵循逻辑建构有用的任务情境三方面进行教学探析。
【摘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引入戏剧化教育元素,引导学生依托戏剧盒子,运用情境化策略从不同视角体验;引入跨学科学习方式获得多项效能;在融合互动中实现社会化发展,进行多元赋能;在游戏式活动中创意表达、审美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架构起语文学习的新路径。
【摘要】小古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为学生思维生长提供营养。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小古文的文本价值,以思维提升为核心,趣读,让思维在场;深悟,让思维提升;妙用,让思维飞扬。从趣味出发,以发展收尾,涵养人文,启迪思维。 翻开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其中变化最大的是言简意赅的小古文。小古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词句锤炼考究,语言精美深邃,里面包含了古人的生活、情感、精神、智慧、哲
【摘要】将教育戏剧应用于统编版语文教材传统文化类文本的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育戏剧在传统文化类文本教学中应用时应抓住适当的介入时机,用在文本空白处、文本矛盾处、文本开放处以增强思维逻辑性、培养思维辩证性、提升思维创造性。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语文课程改革开启了核心素养的新篇章,“思维能力”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纵观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类文本,其篇幅众多
【摘要】识字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的开始,一年级是掌握识字方法、养成识字和写字习惯的黄金阶段。通过丰富识字教学的内涵、拓宽识字教学的路径以及规范书写评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升其识字、写字能力。文章以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对韵歌》为例,探讨核心素养导向下一年级识字教学的路径。
【摘要】为了让学生乐于开启《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之旅,教师可采用“捧高”“降槛”“细嚼”等教学策略。导读课中教师可捧高《红楼梦》,捧高学生,让学生兴致盎然地走进“红楼”;可推荐适合的青少版,厘清整本书复杂的人物关系,让学生轻轻松松地阅读“红楼”;可读男女主角初相见,读刘姥姥三进贾府,让学生津津有味地细品“红楼”。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中推荐小学生读中国古典名著。中国古典名著是
【摘要】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教—学一评”一致性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追求的方向。素养能力的培养在传统教学中往往缺乏系统性和进阶性,教、学、评往往相互脱节。文章将“教—学一评”一致性理论嵌入观察能力培养的教学环节,从确立教学目标、策划学习活动、设计评价量表三个维度构建基于大单元教学的观察能力培养框架,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进阶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与情感教育的具体实践密不可分。文章以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为例,结合文本进行分析,论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的情境,开展切实有效的情感教育,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构建真实的语言运用环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已成为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导向。要将这些核心要素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从而为学生搭建起语言实践的稳固平台,促进其个体语言经验的形成,角色体验下的任务群教学无疑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实施途径。这一途径的具体实施策略包括:在角色体验中深化单元要素,通过角色体验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借助角色体验丰富学生的语感积累。这些策略的有效实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里,综合性学习单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语文学科的创新呈现形式,其强调实践、综合与生活融合,对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意义重大。教师可以通过前置激活、深度建构、迁移应用等一系列教学策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拓展知识应用场域,实现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协同发展。
【摘要】语文教学应置于学习任务群视域下,以便确定学习主题,创设真实情境。任务贯穿学习全过程,让学生在真实开放、有关联且有梯度的实践活动中,构建、积累和运用语文知识,实现思维能力的不断进阶,提升语文核心素养。随着“学习任务群”概念的提出,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文章将从教育教学现状出发,探讨如何在新的环境中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摘要】语文学科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文章从跨学科学习的设计原则、实施策略等方面,探讨基于语文学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提出“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跨学科整合与优化、强化学生主体性与实践性”三大原则,构建“单科为主,渗透融合”“学科协作,整合理解”两大实施路径,通过富有创意的跨学科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摘要】在引导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读物时,教师应着重培育学生的文体意识。教师通过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并设计吸引学生参与的阅读任务,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教师要针对科普读物采用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优化阅读指导方法,使学生在阅读同类书籍时,能够遵循科学的方法,进而有效提升其阅读效果和科学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着重强调了“少做题、多读书
【摘要】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它强调通过真实、有意义的项目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以此来建构知识。基于项目式学习的习作单元整体教学,是指通过项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促进习作单元核心知识在真实情境中的再建构与创造。文章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说明文写作中“学做义卖员”项目式学习为例,探索习作单元整体教学的融合“六式”的教学策略。
【摘要】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教材、高于教材,把握单元的大概念,将静态的知识和方法转化为更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培养,摆脱机械训练,解决知识零散累积的问题,提高学生知识的结构化水平。文章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从“关联文本与学生生活,确立单元主题”“遵循学生的学习逻辑,重构任务框架”“重视大单元中的单篇,找准训练重点”“设计学习的发展阶梯,强化进阶测评”“努力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实效”五个方面解析基于真实任务学习的大单元教学设计。
【摘要】本研究紧密围绕低年级无纸化测评展开,深度剖析其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困境。鉴于当前教育评价领域“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无任务不立题”的新理念持续渗透,研究发现测评实践中存在诸多矛盾与困境,涵盖测评标准体系缺失、测评内容覆盖失衡、测评形式功能局限、教师专业能力短板及家校协同障碍等方面。针对上述问题,新的评价模式应秉承教育评价新理念,构建精准测评标准,创新情境化测评内容,拓展多元融合测评形式,强化教师专业发展,深化家校共育,推动低年级无纸化测评的优化升级,切实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与发展。
1 问题: 古诗文教学在低、中、高三个年级的差异体现在哪儿? 在本期的《你问我答》栏目中,我们聚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古诗文教学在低、中、高三个年级的差异体现在哪儿?教师如何做到在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不产生偏差的情况下实施大单元教学?新教师是否必须通过手写教案来提升专业能力呢?针对这些问题,专家提供了实用、有效的解决策略,助力教师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回答: 结合新课标中的相关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