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刷到了主持人赵普的视频,他说:“这年头啊,心态太重要了。这人生顶级的心态就是允许一切发生。”确实,生活要允许一切发生。站在教育的角度,这不仅仅是一种好的心态,也应该成为新时代教师的一种教育教学的理念,更是一种豁达通透的教育境界。 教学中允许一切发生,就是允许课堂有不确定性。年轻的时候,我们带着准备,饱含期待,想象着在自己的引导下课堂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淌。但是真实的课堂常常会事与愿违,
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目标”里指出,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语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而思维能力“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我们提倡学生充分、负责任且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利用语言的规则和逻辑原则来进行探索与创新。此外,还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估语言作品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情况,这对于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是至关重要的。 “
2022年版课标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明确提出了“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确立了童话作为第一学段首选文体的地位。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使命。因此,在童话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让童话文本增值。童话文本的阅读,不能囿于新课标提出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除了“加强语言运用”“获得审美体验”等,还应从思辨的视角,通过比较、质疑、推断、讨论、批判等
文化认同感在维系一个民族、国家的价值信仰、精神继承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红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因此,统编本教材中编入了大量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这些课文是为学生打好精神底色的重要资源。 一、当前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的困境 1.时空背景认知差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所描写的故事与今天的学生生活有很大的距离,这是导致学生对此类课文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如《吃水
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部分提出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根据“教学建议”如何创设情境?如何统整单元主题教育元素与语文要素构筑单元教学境脉,有目标有进阶地设计连贯教学活动?笔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实践,以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来阐释具体的实施路径及教学策略。 一、驱动情境:在情境创生中开启单元整体学习境脉 1.探寻教材知识脉络
革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程不可或缺的内容。统编本语文教材中选编了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40余篇,其中蕴含了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革命精神,具有极高的育人价值。但是,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加之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学生学习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时缺乏切身体会,进而理解偏差,甚至产生错误认知。同时,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
语文“思趣课堂”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趣味性与思维含量,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的认知动力,激活学生思维意识,引领学生深度思考,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而一直以来小古文教学形式单调枯燥、过程浅尝辄止,整体教学效果甚微。基于此,教师应紧扣小古文特点,积极构建小古文“思趣课堂”,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达成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标。 一、导: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思趣课堂”应以“趣
在2022年版课标与修订版教材的背景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旨在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是符合时代发展和人才需求趋势的。本文聚焦第三学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在教学中的现状,实践探究“微辩论”式教学模式,以促进思辨实效,优化理性思维。 一、审视:思而无备,述而无法 当下,第三学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在语文课堂的落实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教育领域要加快建设高质量体系,就必须革新教育理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自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发布以来,我国全面推进教学方式变革,着力于解决教学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一、发现与思考:教学改革中的问题调查和原因分析 2022年版课标强调变革学习方式,我校也一直致力推动以真实性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方式转变。一项基于学校160名学生和4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作为语文课程六大任务群之一,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当前跨学科实践出现学科拼盘、脱离主体等现象,为跨而跨,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主体地位,语文学习目标偏离。笔者认为,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应该用语文做事,即运用语言文字作为工具或媒介来完成各种任务、交流思想和情感
2022年版课标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跨学科学习”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一个重要分支,被纳入语文课程内容体系。基于文化自信开展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在综合探究中传承历史文化,让学习有趣的同时更有意义。 一、聚焦文化自信的跨学科学习的价值内涵 文化自信是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及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表现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充满自豪,以及在此基础
一、趣味导入,认识“乌鸦” 师:同学们,猜猜看这两个甲骨文是什么字?(出示甲骨文,略。) 生:我猜左边的是乌。 生:我猜右边的是鸟。 师:乌鸦全身都是黑色的,感觉眼睛都看不见了。所以左边这个字,就是—— 生:乌。 师:右边这个字是—— 生:鸟。 师:看,这位老朋友是谁?(出示图片,略。) 生:乌鸦。 师:我们一起把它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乌鸦”的“乌”,中间能不能多一点? 生:
一、背景简介,读题生疑 师: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让我们打开一卷书,用心读一读。这本《方舆胜览》,作者是宋代的祝穆。这是一本地理类的书籍。据说四川眉州的磨针溪,就记录在这本书中。 师:(出示李白的图片)这是谁? 生:李白。 师:相传李白在这里发生了一件令他终生难忘的事。让我们走进《铁杵成针》。(板书课题)注意这个“杵”,木字旁,写右边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竖不能出头。 (
一、趣说,辨“一棵葫芦”与“一个葫芦”之异 师:今天我们走进一篇有趣的课文,一起读课题。 生:(齐)我要的是葫芦。 师:你们瞧,从前有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读一读课文,看看这一棵葫芦究竟是什么样的。 (生自读课文) 师:说说你的发现,这一棵葫芦上都有些什么? 生:它有细长的葫芦藤。 生: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 师:我们一起来看,就是这样一棵长满绿叶的葫芦藤,我们把它请到了黑板上。 (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人物,思辨萌芽 1.以诗为引,从“射”导入 (1)中华上下五千年,多少英雄豪杰。欢迎大家来到励志人物新闻发布会的现场。在座的今天将化身新闻小记者,走近一个神秘人物。 (2)在古代,有六种基本素养是古人必备的——礼、乐、射、御、书、数。这是通古贯今的六艺。请同学们观察以下诗句,找一找,这些诗句写的是哪一艺。(明确:射) (3)是啊,在那时,成为一名神箭手是多少男儿
【教学过程】 一、联情境解诗题 1.复习导入,景中有情 同学们,这两天我们跟着古诗在旅行。跟着刘禹锡我们看到了黄河九曲的姿态,知晓了诗人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跟着杜牧我们又来到了花红柳绿的江南,看出他对历史兴亡盛衰的感慨和对晚唐国运的隐忧。诗人的情由景而生,借景而发。 2.简介湖阴先生,引入诗题 今天,王安石带我们来到美丽的玄武湖畔,这儿住着一位湖阴先生,你对他有了解吗?(引导
【教学目标】 1.借助图片、字理、比较等认识“比”“尾”等9个生字,认识偏旁和新笔画,会写“巴”“比”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句的语气。(重点) 3.在阶梯式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儿歌的问答方式,并迁移训练,积累语言表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境——前往快乐动物城参加比赛 1.学习“比”字 (1)(出示 ),古代的“比”就像两个人面向右
【教学过程】 一、开阔思路,寻找“好戏” 1.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好消息。(出示) 招募令 同学们: 为了丰富大家的劳动实践周生活,我们正在招募新成员,一旦你加入俱乐部,将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戏,也能见识各方能人。当然,你需要在今天完成一项任务:在班级圈里发布《我的拿手好戏》。 “我行 ·我秀”达人俱乐部 2024年12月5日 2.欣赏“好戏”,理
素养指向下的完整学习过程涵盖阅读、思考与表达三大核心环节,它们分别对应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共同形成了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基石。思考是深刻的思维活动,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学习能力之一。语文实践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思考。 修订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于2024年秋季投入使用。新教材在内容上更加注重时代性和典范性,着重在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情境中培养其语言运用能力,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同时,通过适当降低课
人与人之间的同频,往往蕴含着不可思议的魔力 在一个冬日,我又一次与汤瑾老师相遇。交谈之间,话题总是自然而然地聚焦于课堂,尤其是她倾注心血的“思趣语文”。听她侃侃而谈,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她那丰富多彩的课堂画面,充满童心童趣,情趣盎然……课,亦如人,千姿百态。汤瑾老师的“思趣语文”,正是她本人有思有趣的写照。她的热爱、赤诚与成就,犹如冰心笔下的“成功的花”,绚烂而真实,为身边的人带来无尽的温柔与力量
初识汤老师是在10多年前。 那时的她,在20多岁的年纪就获得了安徽省“教坛新星”的称号。载誉归来后,汤老师面向全市教师执教了公开课《迟到》。时至今日,我仍然记得那节课上,她亲切地搂着学生的肩膀,让学生和书中的小姑娘进行心灵对话的场景。她柔和地看向学生的目光,带着无声的动人力量,点燃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2017年,她从安徽转到浙江杭州,一路追寻,一路叩问。作为朋友,我们见证了她的成长和蜕变:
回首我这24年的教学生涯,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描绘着充满挑战、收获与成长的追梦轨迹。从初踏讲台时那份青涩与紧张交织的懵懂模样,到如今站在教室前方所流露出的从容与自信,每一步都浸透着汗水与心血,也见证了我从一个怀揣教育梦想的青涩青年,逐渐成为深受学生爱戴与尊敬的资深教师的华丽蜕变。在这条漫漫征途上,我经历了从“以教定学”到“以学定教”,再到“以学定学”的深刻转变,而每一次转变的背后,都有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