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强调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系统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教育家精神在内容上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崇道尚德、尊师重教的核心理念,通过对新时代教师职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精神长相"的塑造,充分彰显了中国教育的思想精髓。在教育强国建设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摘要: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一个独立子群,教学目标主要定位于审美鉴赏与创造,如何利用作品中的形象支持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审美力的发展,有三条经验可以借鉴:一是形象的精神成长价值关联引领审美教学目标递进;二是形象的品质特点关联支持审美教学内容累进;三是形象的读者深度关联实现审美活动效果升级。
摘要:着眼劳动对生命发展的价值取向,提出语文学习须以劳动审美的姿态融合劳动教育的观点,并在语文实践中积极探索,在语文学习中唱响劳动审美的时代主旋律。即经历充分的语文学习,在文本阅读中寻找与感受劳动的诗意与浪漫,在语言的表现形式中咀嚼与回味劳动的内涵与审美,在言语的意义表达中建构与思考劳动的价值与影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贯穿语文学习全过程,终结性评价包括学业水平考试和过程性评价的综合结果。并提出素养立意、依标命题、科学规范的命题原则。自2022年版课标颁布以来,各地市尤其重视培养教师命题能力,在教师技能赛中设置命题考核、举行命卷比赛等,促进教师命题能力提高。通过对这些命题比赛的案例分析,阅读题的命题问题较为突出:情境与
从儿童阅读素养的评价研究来看,语文阅读素养评价框架包含信息提取、形成解释、整体感知和作出评价四个层级。作为基础能力的“信息提取”,其测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整个阅读素养评价的效度。 笔者对Z省第三学段学业质量检测的53份试卷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发现信息提取类试题存在着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对第三学段学生来说,此类试题难度低,主要考查对阅读内容最基本的、最直接的理解,故而得分率较高;一方面由于测评方式单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立场是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核心价值取向,体现了对儿童主体性、发展需求及个体差异的充分尊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儿童立场正逐渐从理念倡导走向实践落地,越来越多的课堂能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语言习得规律,因材施教,促进其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然而,在备受关注的考试命题环节,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成人本位倾向,命题者大多以自己的认知逻辑、价值判断与话语体系来主导试题命制,导致儿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的颁布,如何评价,怎样命题,怎么考查,都成为教师的“必修课”,也是面临的“新课题”,更是与时俱进的全新职业技能。关注并收集来自全国各地的试卷,明显感觉试题命制有着让人惊叹的改变。从原先的传统题型考查,到任务群视野下的新题型测试;从原先对记忆、背诵、知识点积累的崇拜,到任务统领下的真实任务抵达;从原先单一的答题模式,到多样态
“写具体”是第三学段习作的重要目标,但在当下的习作命题中却存在缺乏儿童立场、脱离教材要求、缺失指导方法三大问题。笔者在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梳理“写具体"的目标序列和内容类别,用“ 1+N′ 的习作命题方式,在基础题干上融入更多语言材料即“N”,展现习作目标及详细要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和写作技巧,以此协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完成习作任务,进而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提升书面表达能力,提升习作素养。
【教学警语】 课文之美在于其语感、情感、美感,它们都有滋润学生心灵的力量。 【课文美读】 这篇散文视点独特,取材精致,“挑山工"三个字表现出一种豪气,一种刚性,有着美好的人物形象和浓郁的画面感。 全文的选材好,立意好。选材好,是作者另辟蹊径,不写泰山美景而写以泰山为背景、为场景的普通劳动者。立意好,塑造了挑山工的奋进形象,并从挑山工负重登山一直向前走的艰苦劳作中,开掘出深刻的生活哲理,渗透
一、师生对话,建构关系 师:同学们,你们好。知道怎么称呼我吗?除了“老师”这两个字,知道我的姓吗? 生:知道,姓李。 师:你用目光搜寻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到我的名字。找到了吗?我叫什么? 生:李竹平。 师:除了喊我李老师,还可以怎么喊我? 生:李竹平老师。 师:对,假如这里有好几个李老师就需要区分开,把名字带出来,叫李竹平老师。你看,我们的耳朵是多么重要!它不仅听到了老师的问题、同学的
一、预热——名字介绍有情商 师:我们准备上课,你们是五几班? 生:五(6)班。 师:介绍一下你的语文老师。 生:我的语文老师叫田瑶。 师:哪个“田”,哪个“瑶”? 生:田地的“田”,歌谣的“谣”。 师:歌谣的“谣”是言字旁。你们老师的“瑶”字是什么旁? 生:王字旁。 师:那么可以说,就是歌谣的“谣”把言字旁换成王字旁。可以组词“瑶台、瑶池”。这个“瑶”字其实不简单,它并不是王字旁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田忌赛马。 师:下面检查大家的预习。这些词语每个读两遍。预备——齐! 赏识 脚力 对阵 猜测 输赢 引荐 胸有成竹 摩拳擦掌 跃跃欲试 兴致勃勃 遥遥领先 不动声色 出谋划策 如实相告 (生齐读) 师:“兴”是后鼻音,请注意。其他都读得很准确。这里加点的
一、以歌引文,走近经典 师:(板书课题:为人民服务)同学们好!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曲。(播放歌曲《为人民服务》) (生静听音乐;部分学生发现歌词源自课文,惊喜地议论。) 师:听出来没有,歌词竟然出自这篇课文。是哪一段? 生:第3自然段。 师:很好,听得非常认真。这首歌的演唱者是老师的妈妈,今年72岁。这首歌曲自打她十来岁开始唱,到今天已经唱了60多年了。 生:(惊讶地)啊! 师:其实
一 观察能力是写作能力的基础,众多写作名家和语文教育家都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其作用。鲁迅在《致董永舒》中强调创作须以观察为先。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他提出:“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莫泊桑拜师福楼拜学写作的佳话广为流传:莫泊桑常收集他人故事作为素材,福楼拜建议他骑马外出观察一两个小时,回来后详细记录所见所闻,以此训练直接观察生活的能力。身兼作家和语文教育家的叶圣陶早年在《论写作
小丹: 你好! 你来信问起《燕子》一文的结构:第1自然段写燕子外形,第2自然段写春景,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作者写作时,有他自己的考虑。有些考虑,作者会直接告诉读者;有些考虑,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猜到;有些考虑,作者不想告诉读者,甚至设置障碍故意不让读者猜到。美国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说“一切阅读都是误读”,仔细想想是有道理的。当然,即便是误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也
新西兰教育学者约翰·哈蒂“可见的学习”理论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清晰可见,由此来促进学生“可见的生长”。受此启发,作为教研员,在日常的听评课中也常以“可见”为标准,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具体实施的全过程 一、目标可见,任务指向明确 教学目标是教学所期望达到的标准和要求,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指南。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往往存在泛化或随意的问题。作为教研员,听评课首要把握的是课堂教学目标是否清晰可见,教
夹叙夹议是一种将叙述与议论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要求作者在叙述事件或描绘情景的同时,穿插自己的见解和评论,使读者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具有融合性、灵活性、启发性和表现力。夹叙夹议语段分为:先叙后议语段、先议后叙语段、边叙边议语段。这些语段能够丰富文章结构,增强文章深度,提升文章说服力。 “夹叙夹议"中的“叙"实际上就是事例的叙述。它的叙述为议论服务,并且要和后面的议论有
文言文是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统编本教材一共编排了13则文言文。这些文言文短小精悍、意蕴深刻,对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健全人格、审美情趣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版课标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从思维能力的内涵表述可以看出,思维
2008年,《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首次提出把民族团结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要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具有民族元素的内容,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了解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基于此,本文以统编本教材中民族团结选文为研究对象,探究培养学生形成民族团结意识的教学策略。 一、统编本教材民族团结选文分析
2022年版课标在第一学段中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对于低年级古诗教学而言,落脚点显而易见——学会诵读,感受语言之美。 古诗语言意象含蓄,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入心地解读,才能读之有感,诵之有味。基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性,根据笔者多年教学实践,提出了巧用“具象化”策略,使低年级古诗朗
开展课题研究是小学语文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其本质是将教学现场转化为研究现场,通过行动研究促进教学经验向教育智慧的转化。这种基于实践场域的持续反思,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更能助推教师实现从“教书匠”向“研究者”的专业蜕变。然而在具体实施中,一线教师仍面临诸多亟待突破的现实困境。 一、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的“难掩之隐” 课题研究要求教师既要维持常规的教学质量,又要同步实现研究数据的有
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每学年需要在课内开展16次左右的写作教学。表述为“左右”,因为六年级下学期教科书中编撰的写作教材不足8次。其余年级,每学年均要求进行16次当堂教学。 实施至今,发现写作教学效果不佳。出现“会写的依然会写,不会的依然不会”。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不利,写出作品的效果不佳,当堂作文教学是否真正产生作用,开始引发反思 令人更为担忧的是,反思的结果大多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