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照课标发现,高中语文教学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其改进需要借助反思工具来完成,如分析性对谈、教学事件报告、结构化教学反思量表等;还需要依托行之有效的机制,组建合作探究的教学改进实践团队,明晰具体改进的流程。
摘要:中考语文整本书阅读情境类试题常见的考查内容包括整本书阅读对精神的启迪、整本书阅读方法与经验;情境类型分为日常生活类情境、文学体验类情境、学科认知类情境和跨学科学习类情境四种;其命题在内容选择、能级要求、设题范围、组题方式上分别呈现出立足整体视角、指向高阶思维、强调多部联结、趋向融合命题的特点。对应的教学启示为:找准特定的学习主题,设计注重关联和应用的学习任务,创设与试题对应的四种情境类型。
摘要:高考试题的跨学科特征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启示。教师可以在明确语文学科教学主线的基础上,以教学自标为引领,借助跨学科的方式,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可以围绕高考试题的常见话题设计教学主题,凸显语文学科的本位;可以借鉴高考试题的考查方式设计教学任务,关注综合能力的提升。
摘要:《玩偶之家(节选)》教学不应过分聚焦社会问题,而忽视了戏剧性。矛盾、情节和人物这三个核心要素,应是《玩偶之家(节选)》阅读教学的立足点。首先是复杂的矛盾冲突,剧中冲突多维、多层、丰富、复杂;其次是巧妙的情节突转,形成戏剧审美的丰富内容;最后是丰满的人物形象,冲突、突转有合理的人物形象基础。
摘要:《有为有不为》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体裁是议论性散文。作者季羨林先生围绕思辨性话题“有为有不为”,以“义"字立骨,从容论述;通过善恶对比,精选典型事例,表达自己鲜明的立场;在说理中寄寓浓浓情味,不仅寄寓着对社会个体的鞭策与激励,更表达了对社会道德水平整体提升的热切期盼。
摘要:《井冈翠竹》中对翠竹的称谓有直呼其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等方式。文章巧妙运用称谓变化,构建起从客观叙事到主观抒情、从个体象征到集体共鸣的情感脉络,实现了精神升华、结构呼应、情感深化等复合效应。这种称谓变化,既遵循托物言志的文学传统,又注入了革命文学的时代新内涵,使竹的意象承载了厚重的精神重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将“称谓变化”作为打通文章形式与意蕴的联结点,通过梳理变化、结合语境、比较关联、解码情意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从形式到实质的文本分析逻辑。
摘要: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课文《“蛟龙"探海》中“骄傲和自豪”之情的表达蕴含了作者从语言锤炼到手法使用的匠心。在语言锤炼上,作者通过雕琢“国之重器”,表明自信底气,并通过叙写深潜壮举,凸显雄厚实力,从而铸就情感表达的“深刻”之基。在手法使用上,作者以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加情感表达的感染力,以铺垫和衬托的表现手法增加情感表达的深刻性,从而达成情感表达的“隐潜”之效。
摘要:健康教育由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生物学、科学等多门课程共同承担,体育与健康是落实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可以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方式实施健康教育:以主题为线索,整合跨学科的学习资源;以问题为驱动,设计跨学科的学习任务;以表现为抓手,进行跨学科的学习评价。
摘要:将学生的健康素养培育渗透在课堂活动,是学科课程的应然目标。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在学科课程中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深挖学科之中蕴含的健康教育资源,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学科教学全过程。学科课程中渗透健康教育,可以借助以下策略:在教学目标中融入健康意识,在探究活动中拓展健康知识,在话题迁移中关注健康状态,在课后作业中引导健康行为。
摘要:因健康教育内容分散于各学科,多学科融合教学有助于学生构建完善认知体系,提升健康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确定主题时,要从学生的健康需求出发;设计的任务不能成为多学科的“拼盘”;具体教学中,要处理好融合与分科的关系。
摘要:在新教师入职之初,有必要对其进行教学规范化的培训,帮助他们提升教学实践力,促进专业成长。具体来说,需要开展教学设计规范化的培训、课堂教学规范化的培训和说课评课规范化的培训。
摘要:思政课一体化强调在各个学段之间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有机衔接和相互促进,以形成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序列。为了更好地适应思政课一体化的要求,江苏省徐州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发展共同体以“服务思政课一体化、赋能教师专业成长”为宗旨,构建了“理念引领一协作联动一实践深耕"的教师发展模式,在促进教师协同成长方面形成了独特经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锚定思政课一体化方向的主题研讨;二是紧扣思政课一体化要求的课堂教研;三是聚焦思政课一体化落地的专题研究。
摘要:高中文言文教学应围绕知识理解、能力提升、素养培育开展有深度的教学,引导学生在文言理解、文章细读、文化赋能的过程中提升审美的高度,拓展文化的深度,增加生命的厚度,实现从“教文言"到“育人文"的转变。高中文言文的“深教”之法包括:抽丝剥茧,直抵文本内核;层层深入,促成古今对话;迁移应用,落实以文化人。
摘要:一线教师在对教学的持续探索中往往会面临诸如情境创设流于形式、学习过程缺乏深度、教学对话遮蔽教学本真等困境。肖培东老师为一线教师摆脱上述困境、落实新课标理念提供了具有普适性的实践智慧与路径启示。他倡导“上一堂朴素的艺术的语文课”,并始终在教学中践行。结合他的主张与实践,提炼出语文教学艺术“三境”:情境创设“以简驭繁”课堂生成“化阻为机”教学场域“师生共长”。
摘要:在“数学探究活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熟悉的代数式子的结构变换中引导学生探究代数问题。以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为例,说明可以对式子中的运算对象(包括数字和字母)、运算以及大小关系进行变换,同时要注意调控问题的难度。这样,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由式子结构的“变与不变”,体会解题思路(想法)的“变与不变”,从而获得探究乐趣,感悟数学本质,完善认知结构,掌握思想方法,提升数学素养。
摘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一是认识社会,从“教材"到“生活”,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二是走近社会,从“接受"到“体验”,让学生将抽象的认知转化为具身感受;三是服务社会,从“理论”到“实践”,帮助学生将亲社会倾向转化为稳定的行为习惯。
摘要:统编高中历史教材设置了许多“辅助栏目”,如教材目录、单元导言、“学习聚焦”、“史料阅读”“思考点”“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探究与拓展"等。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用好“辅助栏目”:提纲挈领,帮助构建知识体系;凝练史实,帮助掌握历史阶段特征;组合史料,帮助突破理解难点。
摘要:在学校教育中,通过问题解决而开展的学习活动称为“问题解决学习”。在开展“问题解决学习”的过程中,要把握主体性、本源性、体验性、生成性等原则。“问题解决学习”的实施路径是:基于问题的本源创设相关情境,引发学生在情境观察和体验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基于情境开展自主性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对实践的评价;形成批判性与发展性的问题;设计创新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并开展新的实践;获得结论,凝练思想方法。
摘要: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可以在整体把握《对称图形一一圆》一章内容的基础上设计本章起始课,引导学生自然地顺承延伸已有圆的知识,类比迁移已有图形性质研究方法,突出图形的要素和图形的运动。具体地,可以分3个教学环节,用10个教学问题串联整个课堂。
摘要:教学“图形的旋转”时,可以基于单元整体理念,类比图形平移的学习过程,迁移图形运动的研究范式,设计相应问题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图形旋转的知识,同时发展相应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五个环节:复习平移知识,明晰研究范式;发现本质、关注要素,形成图形旋转的概念;注意维度、寻找对应,探索图形旋转的性质;应用图形旋转的性质,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小结本课所学,延伸知识结构。
摘要:以初中化学《酸和碱》复习课为实践载体,以指向核心素养的目标线为引领,通过梳理知识线、整合情境线、挖掘问题线、生成任务线和贯穿评价线,构建有机协同的教学体系,实现“教一学一评”一体化,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可参考的实践样态。
摘要:教学“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时,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让学生“想得到"图形构造的方法(证明的思路),也就是让图形(思路)自然“生长”出来。其关键是在大概念的引导下展开“由已知到未知"的逻辑推理。具体地,教学“勾股定理的证明”时,要在“数形结合”大概念的引导下展开“基于直角构造等边”的逻辑推理,让正方形自然“生长”;教学“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时,要在“对立统一”大概念的引导下展开“基于直角给定两边”的逻辑推理,让直角三角形自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