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语文单元梳理课须在“单元”“梳理”“课”三个关键要素中确定其价值取向:指向学习方式的优化。“梳理”既是一种语文学习活动,又是一种语文学习方式;“单元”这个要素从对象角度决定了梳理内容的重点在于实现对单篇课文教学的超越;“课”这个要素决定了单元梳理课要实现“举一反三”的目标。语文单元梳理课作为一种新的课型,在教学内容的取舍、课堂教学实施、课后追踪等方面,仍须进一步深化研究。 关键词
摘 要 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指向整体育人,倡导通过建构学校内外、课堂内外、学科间融合的语文学习场景,形成更开放、更多元的生活场域,让语文学科从“割裂”走向“统整”,让学生在各个领域里学语文、用语文,从而获得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本研究结合具体课例,从三个层面论述在大单元教学贯彻“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践:素养为纲,多维互动——融合多学科知识“学”语文;实践为线,情境驱动——变革学习方式“融”
摘 要 “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语文阅读课应凸显人的地位,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因此,语文教师亟需优化育人方式,从“教会”的迷途中走出,让学生进入“学会”的大道,进而来到“会学”的天地,最终沉浸于“乐学”的殿堂里。 关键词 “教—学—评”一致 学会 会学 乐学 当下,应试教育给素养为本的学科教学拖了后腿,导致育人实践中“有分无人”“高分低能”的现象频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摘 要 语文教学进入核心素养时代,学科实践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日益呈现出其重要性与优越性。语文学科实践的核心思想在于“整合思维”,即教师在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观照下,充分整合学科资源及学习任务群,打通学科间、家校间、教学与管理间甚至与社会力量的壁垒,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化为旨归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应长远规划、多方聚力、打造精品,让语文学科实践真实发生;整合学科资源与学习任务群,让语文学科实践走向深入;
摘 要 ICAP学习方式分类学提出,学生的学习方式可分为被动、主动、建构、交互四种,其学习效果由低到高,思维参与度由弱到强。将其用于语文课堂的实践改革,在学习内容上,建立螺旋循环的学习链条;在学习活动上,注重学生内化与外化的交互式参与;在学习评价上,设置指向高阶思维发展的“主题”式作业。由此,真正帮助学生完成深度学习,提升语文素养及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ICAP学习方式分类学 高中语文
摘 要 “情感”是语文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在实际教学中,“情感”往往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重视。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研究倾向于将情感视为促进认知发展的积极因素,属于道德范畴。而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情感”一词具有多重内涵,其中尤为重要的一项是:情感是学习的对象,往往具有审美特性。语文课程观照下的情感培养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情感审美的规律。 关键词 情感 语文课程 情感审美 在《普通高中
摘 要 进入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在知识广度、深度和难度等方面有所提升,更对学生的文化积淀和思维品质能力有进阶要求。在学生的高一阶段,通过自我介绍、课前演讲、名言警句分析和书籍阅读与推荐等形式多样、内容灵活的语文课前十分钟实践活动,能够有效衔接高中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思维转变,继而在各类目标明确、内容条理清晰、由浅入深的专题任务中有效调动学生进行语言交流和互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由此,能够激活语文课
摘 要 结构化阅读是基于结构化思维的系统性核心特征,针对散点式、碎片化、浅表性的低阶阅读教学而提出的一种阅读路径。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运用结构化阅读思维可以形成确切事件的诗歌鉴赏途径。关注诗歌中的真实情境,能够助力学生整体性阅读思维的形成,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诗歌鉴赏的阅读素养。 关键词 结构化阅读 确切事件 诗歌鉴赏 结构化思维的核心在于整体的有机的系统认识,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
摘 要 本文立足图式理论,以《猫》为例,尝试探索多材料叙事散文的基本教学路径。首先,联系旧知设疑,唤醒旧图式;然后,聚焦文本,运用已有图式推论新知,即立足描写,构建每则材料中猫的形象图式,并分析文中人物对猫的不同行为表现及情感,推论形成新的图式;最后,梳理、整合材料之间的关系,并整体架构文章,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不断融合新的图式变量,建构多材料叙事散文的阅读图式和学习路径。 关键词 图式理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和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思辨性文章,前者是诤臣对贤君的劝谏,后者是名臣之间的辩难交锋,二者都展现出古代士人面对现实社会问题时的持正见识和家国情怀。笔者在教学本课时设置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并以典型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活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即是深度学习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 一、学习目标确定 必修下册第八单元所属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摘 要 关于初中阶段小说类文本的阅读教学,不少课堂停留于文本内容的浅层获知与作品主题的简单感受上,忽略了小说文本的言语形式、作者的行文技巧、语句的言外之意。鲁迅的经典小说《孔乙己》通过多幅场景勾勒出孔乙己的命运发展,言有尽而意无穷。紧扣文本特质,关注言语形式,设计恰当的语言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感受这一经典作品独特魅力的有效路径,同时也是凸显语文学科特质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 孔乙己 最后一幕 言语
摘 要 为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的论述文写作能力,基于有效失败视角,教师可在普通高中论述文写作校本课程中,设计“问题—支架”式写作课程,关注课程情境创设的时机,注重学生合作参与的设计,最终使学生在失败中获得经验并提升写作能力。 关键词 有效失败 普通高中 论述文写作 一、基于有效失败视角的普通高中论述文写作校本课程设计 卡普尔在2008年首次提出“有效失败”这一概念,主张让学生在没有结构
摘 要 议论文思辨写作具有思维与说理的多重价值,不但能提升写作者的思维品质,而且能使其观点表达更有说服力。在议论文写作中引入“隐含假设”能将思辨写作落到实处,其对深入理解所给材料的意图、发现论证中的潜在漏洞和弱点均有益处。在立意的切入阶段充分挖掘因果型假设、规范型假设和范式型假设,在立意的深入阶段具体分析填空项和支撑项,补充相应的隐含假设,能促进议论文思想的深刻性。 关键词 议论文 思辨
摘 要 “比”式说理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散文,自秦汉统一后,逐渐发展为一种形象说明事理的论说方式。“比”式说理借助简明生动的喻体来论证道理,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传达世界认知的重要方式,可谓中华传统思维之“根”。如何利用“比”式说理进行高中议论文“寻根式”教学写作是一项值得积极尝试的实践。 关键词 议论文写作 寻根式教学 “比”式说理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谈到:“且何谓为
摘 要 当前,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多数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虽然创设了情境,但无法产生提升学生思维的教学效果,不能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以统编《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引入“虚拟论敌”为例,借助图尔敏论证模型,探索强化作文逻辑的写作教学策略:紧扣学科核心素养,筛选学习资源,构建阶梯式支架,科学实施教学与评价。通过引入“虚拟论敌”的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能力,从而强
摘 要 言语情境、关系探究和整体生成是影响语文思维训练质量的三个关键。把静态的语言文本转化为动态的言语情境,可以为语文思维的有效训练创造条件;把零散的语言解析转变为核心信息的关系探究,可以提高语文思维训练的过程性质量;把知识建构过程转化为思维生成过程,可以提高语文思维训练的深度和成效。 关键词 语文思维 言语情境 关系探究 整体生成 【编者按】本刊2023年12月上旬刊(即第3
摘 要 对于高中语文新课标,从教学角度看,其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性、教学内容的整合性、教学过程的情境性、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从学生角度看,其注重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实践性、体验性等。这呼唤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李华平教授执教的《六国论》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把握课中的导演角色,落实课前的编剧角色,修炼课外的专家角色。 关键词 导演 编剧 专家 教师角色 关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
摘 要 UbD理论的逆向教学设计强调从“循因觅果”到“持果溯因”的转变,即依循明确教学目标、确立评估证据、设计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次序。基于UbD理论对统编《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进行逆向教学设计,教师能够对教学进行统整谋划与层级设计,从而助力学生学习反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 UbD理论 逆向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教学理论在语文课堂的
摘 要 《纪念白求恩》是各版本教材保留的为数不多的传统篇目,因其篇幅短小、意蕴丰厚、语言平实、循循善诱而被硕师名教争相解读。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学习的思维逻辑特点,教师可以尝试从语感、语意、语体、语用四个维度来逐层学习该文,多方位生发学习引擎,并尽量做到每层有重点、层层有提升,从而让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有梯度、有探索、有体验、有所得。 关键词 语感 语意 语体 语用
摘 要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的传世名作,其最大的艺术魅力在于沉哀入骨、直指人心的情感力量。词人通过“心物交战”的抒情方式,突出了主体与环境的对立,全词笼罩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中,表现了词人从不甘沉沦到无处可逃的心理轨迹。这不同于古典诗词在书写悲态时通常所采取的顺应或超越的态度,使得诗性精神几乎消失殆尽,强化了词人的悲苦心情。而词人在书写回忆时,欲说还休,轻轻一点,不作任何渲染,维持了词整
摘 要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阶段最重要的读物,语言文字规范是语文教科书的基本要求。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存在着语句语法、标点符号等方面的瑕疵,影响学生正确学习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弱化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对此,教材编者要对入选的作品严格把关,并对作品进行适当的加工,力求使其更加完美;教师要以科学的态度客观审视课本中的语言表达,同时要教会学生从规范的视角发现课本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引导学生
摘 要 “梳理与探究”命题指向与学业质量标准如何关联,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考什么”“怎样考”,高三又如何复习备考。本文从“语言建构与应用”这一核心素养出发,探讨基于“梳理与探究”命题指向的语言文字运用的测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备考建议。 关键词 命题指向 语言文字运用 测评分析 高考备考 高考命题关注哪些测评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规定“阅读与鉴赏”“
摘 要 文学类语篇阅读理解的测评有两个逻辑方向,一为理解鉴赏,二为语言运用。近年全国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测评文学类语篇的阅读理解,体现出“语料选择突出文学特质”“设题维度指向语言运用”“评价标准遵循‘三角’逻辑”三个特点。这些命题特点可以从两大方面给一线教学与备考指导提供启示:在传统语意理解与手法鉴赏的基础上引入语用视角、进一步加强对学生阅读与答题思维精准性的指导。 关键词 语言运用 文学
摘 要 以中观视角解读文学类文本,对于促进文本理解、提高答题准确率、提升文学类文本的复习效率,是大有裨益的。中观视角是立足于文学类文本的体式特点、高考文学类文本的选文特点而提出的一种有效的阅读策略,是指通过探寻文本的深层结构,把握附着在该结构上的意义意向,穿越语言的丛林,整体有机地把握文本的深层内涵与价值意蕴。应用中观视角解读文学类文本,需要明辨文本体式,挖掘深层结构,读解主题意蕴。 关键
摘 要 素养导向的高考试题由解答试题转向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需要回答的潜藏问题,发现潜藏问题则需要对试题所给出的题干进行审题,审题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本文以2023年全国高考试题为例,提炼了六种审题思维方法,并以这六种审题思维方法为依据对教育考试院提供的全国高考试题的答案进行检视,同时补充完善了部分试题的答案。 关键词 素养导向 高考试题 审题思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摘 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性质、目标、内容和学习方式上对写作及写作教学有了新的表述。新中考的写作考查在形式上出现了多题型考查、多元化选择的趋势,在内容上多以交际语境写作、任务驱动写作为主,在要求上重理性表达已成新趋势。中考写作复习策略也应更新观念,重视写作的交际功能,从知识逻辑走向生活逻辑。 关键词 中考写作 交际语境写作 任务驱动写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摘 要 单元整理课是单元整体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更好地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能学以致用,解决真实生活世界中的复杂问题。本文以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整理课为例,从大概念整理主题提取、进阶式任务设计、评价量表运用等方面探讨单元整理课设计时遇到的一些问题,并探索相关对策。 关键词 单元整理课 大概念 进阶式 评价量表 单
摘 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依据“六三”学制设置了学段要求,各学段阅读教学内容难度由低学段到高学段逐步加大。中小学阅读教学衔接不畅,学生应试时阅读题失分多,致使教师、家长、学生产生焦虑的情绪。为此,教师应做好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各学段衔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落实新课标提出的“阅读与鉴赏”要求。 关键词 中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衔接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
摘 要 课程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学界争议颇大,意见难以统一。如果承认课程是动态的,文本就有可能被赋予鲜活而强大的生命力,师生才有可能和文本产生互动。《短歌行》的节奏是紧张的,而《归园田居》的节奏是舒缓的。“紧张”和“舒缓”是师生通过和文本的互动得出的结论,教师要提高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 文本 体验 主观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课程是静态的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