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三版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编排的三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其中的“相差关系”内容,都注重与生活情境的联系以及数量关系的结构化,也逐步精简例题与习题,体现了“解题训练"到“素养导向"的转型。在教学中,要注重数量关系与生活现实的联结,通过“表征 $$ 抽象 $$ 建模”的路径逐步建立结构化的数量关系,并且渗透函数思想,培养变量认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摘要:“伴学课堂"是一种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以“学伴共同体”为组织形式,以互助合作为基本学习形式的课堂教学样态。“学伴共同体”是基石,主张与“人”“物”为伴,在交互中共学。“伴学课堂"关注学习主体、学习伙伴和学习品质,有问题引领式、任务驱动式、项目融合式等实践样态。
摘要:问题引领式“伴学课堂"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和创生新问题为目标,要义在于以“问题”引领“学习”,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自主构建的过程中,促进思维走向深处。具体环节有:情境预学,唤醒问题发现意识;聚焦核心,激发问题探究热情;资源助力,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全班交流,生成问题汇聚智慧;灵活变化,深化问题拓展方法;反思质疑,形成问题再生习惯。
摘要:任务驱动式“伴学课堂"以任务驱动学生学习,主要应用于复习课和练习课。课堂上,紧扣“任务导入一任务解析一任务实施一任务叠加一任务实现”五个环节,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拆解任务难点,明晰本质要求;协作实践操作,转化知识技能;深化问题解决,促进思维进阶;挖掘思想方法,实现素养跨越。
摘要:项目融合式“伴学课堂”倡导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伴行者,在项目立项到结项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习过程真正回归学生的经验生长。具体而言,分为五个阶段:项目确定,从一个驱动性问题开始;项目设计,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项目探究,学生根据兴趣点和能力点选择任务;项目发布,注重成果分享与多元对话;项目复盘,师生共学共创、共思共行。
摘要:江苏省南京市逸仙小学依托校内外资源,根据各个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形成了“遇见光”“追寻光”成为光”系列思政育人课程。低年级通过动画角色、革命歌曲启蒙价值观;中年级以绝活实践、社区寻访等活动培育奋斗与奉献精神;高年级依托梅园历史、校友故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课程实施以课堂为阵地,以活动为抓手,并在评价中形成由“知”到“行”的闭环。
摘要:“我的‘星伙伴”思政育人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观看经典动画,选择一个最喜爱的角色作为自己的成长伙伴,向其学习优秀品质,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地实现育人自标。寻找“星”伙伴、介绍“星"伙伴、致敬“星"伙伴三个环节,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并学习优秀人物身上所体现的积极品质与高尚精神,从而汲取成长所需的正能量。
摘要:“看见平凡的微光”课程以具身实践理论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社区寻访、体验平凡劳动者的工作,将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至社会。课程构建了“寻访一体验一反思一辐射”的学习闭环,实现了认知、行为与情感的协同发展,有效破解了思政教育“知而不行"的困境。
摘要:“闪光的你”课程采用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情景剧的形式,为小学思政育人课程的实施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原型挖掘、剧本重构、角色代入和展演辐射这四个阶段的逐步推进,学生深入理解思政知识,实现价值内化和行为实践。课程的育人成效主要体现在认知、行动、情感三大维度上,三者协同作用,共同推动思政育人的落实。
摘要: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应将单元学习内容划分到每一课时中,既要关注每一课时的各自特点,又要关注课时与课时间的连贯性和层进性。学习活动应置于真实的情境中,既要有整体规划,也要有微观设计。学习活动的整体规划应按照“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思路,遵循由“导"到“扶”再到“放”的方法;学习活动的微观设计应将单元目标转换成情境统摄的单元学习任务,进而细化为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实践活动。
摘要:教学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这一阅读策略单元时,要锚定“从不同角度提问”这一“关键概念”,让学生在课后习题和旁批问题中感知“关键概念”,在明确意义和实践探究中理解“关键概念”,在经验内化和迁移应用中强化“关键概念”。
摘要:深化与巩固语文单元教学的效果,构建从起点出发又回归起点的教学“闭环”至关重要。语文单元教学的“闭环”可以导语为起点,明确单元教学思路,围绕要素落实单元教学重点,并以评价贯穿,最终回到导语中去。
摘要:拼音教学的趣味化不应仅停留于课堂,而应延伸到延时活动和生活环境,让学生时时处处体验拼音学习之趣。可巧用插图和实物、创设游戏情境、创编拼音故事等,在课堂教学中“激趣”;可开展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在延时活动中“玩趣”;可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拼音形状之趣、随物制作趣味拼音认读标签、联系身边素材有趣地读写拼音等,在生活环境中“寻趣”。
摘要:创意表达的核心在于“创意”。它要求学生突破“复述”或“套用”,基于对生活的观察、对文本的理解,结合自身经验与想象,形成有独创性的表达。教师可以教材里的“口语交际"和“习作”为抓手,促进学生创意表达,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通过选择差异性表达内容、拓展差异性表达思路、呈现差异性表达形式,建构创意表达;通过整合学习经验、优化资源联结,加强创意表达;通过反思和评价,丰富创意表达的内容、明确创意表达的路径,从而深化创意表达。
摘要: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知识技能、方法经验、学习需求等角度进行理性分析,从而大致框定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而综合使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方法进行实际调查,从而精准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然后从知识技能、方法经验、学习需求等角度入手,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引领教学的核心问题。
摘要:数学教学中的提问除了要注意启发性,尤其要注意层次性,引导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渐进发展。整体看数学教学中的提问,可以相对清晰地分为助推知识理解(建构性)促进思维提升(探究性)指向学习迁移(应用性)三个层次;具体看各宏观层次的提问,可以比较模糊地分为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等的若干层次。
摘要:思维品质反映学生在理解、分析、比较、推断、批判、评价、创造等方面的层次和水平,是英语课程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之一。聚焦小学英语教材Storytime板块开展的故事教学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载体,教师在故事教学中应以故事内容为依托,通过联结生活、巧借插图、随文标注、构建导图、迁移运用、升华主题等方式,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摘要: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龙集实验学校所在的区域乡土资源丰富,教师可以利用乡土的环境、器物、人物等资源,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增强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依托乡土环境,开展科学观察活动;利用乡土器具,开展科学建造活动;邀请乡土匠人,开展科学交流活动。
摘要:古典音乐因其具有“优美的旋律、严谨的结构、丰富的和声与对位、精湛的技巧”而经久不衰。教师要为学生架起跨时空、跨文化的“理解”桥梁,引导其从时代审美视角、作品审美视角以及听者审美视角去感知古典音乐规整而明晰的音乐语言风格,探索其自律而热烈的音乐情感表达,使学生从这些“优美、严谨、丰富、精湛”的经典作品中获得启迪。
摘要:美术学科中的艺术实践活动,是以美术技能的运用为基础的个性化艺术表达活动。美术教学要在造型表现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工具使用技能,在欣赏评述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审美鉴赏技能,在迁移应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意设计技能。
摘要:“单元图谱"是基于单元整体内容生成的极简教学示意图,为教师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备课思路。在设计“单元图谱”时,要基于教材确定“单元图谱"中的学习目标,基于目标确定“单元图谱”中的学习任务,基于任务确定“单元图谱”中的学习评价。
摘要:前置性作业是一种预学性、预习性的作业,它是在正式学习之前,布置给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无论是起点型前置性作业还是过程型前置性作业,从本质上说,都是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一种“前移”“上移”,它是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准备。立足数学学科视角,分享起点型前置性作业和过程型前置性作业的设计。
摘要:问题链是依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或即将出现的疑惑,将教材内容转化为一系列围绕核心知识而设计的层次清晰、相互关联、系统性强的问题序列。教学《认识千以内的数》一课时,依托问题链组织教学活动,在迁移时以一串多,在探究里寻根问底,在比较中凸显本质,在拓展后领悟思想,呈现由浅入深、质疑问难、对比启思、学以致用的数学课堂。
摘要:语文课堂存在朗读不到位、思考不深入、写作不适当等误区。薛法根老师执教的《桃花心木》一课,阅读与思考紧密结合、阅读与写作完美交织,教得干净,教得深入,是返璞归真教语文的典范。语文教学中,要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把更多的思考带给学生,把更优的策略注入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