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学生综合素质养成并不断提升的重要场所。课堂,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主阵地。笔者认为,课堂不仅仅是教师展示的舞台,更是学生品格生长、学业水平提升的乐园。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要学、会学、乐学、主动学”,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目标才能得以更好实现,学生综合素养方能全面提升。 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的学而设计。要让
从2011年踏上教师岗位起,不知不觉我已从教十四年。从泰州市海陵区新锐教师到泰州市学科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初中培养对象,回顾成长之路,我深刻体会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孤独的修行,而是在前辈火炬照耀下的接力奔跑。这一路,我以师傅钱蓉蓉老师为榜样,心怀敬畏之心,谨记教师的职责。这一路,师傅的悉心指导与无私点拨,犹如明灯,助我驱散迷茫困惑,战胜挫折挑战。 一、在教学实践的土壤中扎根 初登讲台时,我是茫然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跳读课文,筛选相关信息,梳理作者游踪。2.细读课文,概括景物特点,鉴赏写景语言。3.品读课文,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情思。 【教学实录】 任务一:介绍各拉丹冬,标注地理要素 师:同学们,当一滴水从各拉丹冬的冰川坠落,它便开始了6380公里的长江之旅。大家按照课前分组,小组合作,化身“旅行手账设计师”,共同探究马丽华笔下这场惊心动魄的长江溯源之旅。今天这节课,我们将
尤婕老师执教的这节《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巧妙融合地理、美术学科,以“旅行手账设计师”的角色情境为切入点,采用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入解读文本,体悟情感思想,发展综合素养。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兼具文学性、实践性、探究性与趣味性,是一个目标明确、层次清晰、学生主体性突出的优质课例。 一、能力发展和素养提升有机统一 本次教学设计立足文本特质,实现了学科能力与核
【设计理念】 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教学以“”为核心主旨,承担着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难心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任务。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笔者在本节课教学中,采用“情境一探究一实践”三元融合的创新教学模式。本次教学的重点聚焦于精心培育学生敏锐捕捉生活细节的能力,以及将这些细节巧妙转化为精彩文字的本领。而教学难点则在于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重重束缚,鼓励他们在写作中大胆展现独特个性与创新思
当前初中作文教学中,学生常面临“无话可写”和“写不生动”的双重困境,原因之一在于写作与生活脱节。秦敏亚老师的“热爱写作,学会观察”作文教学课,通过构建“生活化支架”,为学生搭建起连接生活与写作的有效桥梁。“生活化支架”是指以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具体、可感的情境,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并提炼写作素材,从而激发表达欲望,提升语言感染力。强调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内容,在亲身体验中唤醒情感,使写作回归生
摘要 化学教学是落实化学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初中化学教师应基于自身学科理解,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通过单元教学、“境脉引领”下的项目式教学、客观评价等方式,帮助学生在真实问题解决过程中对学科知识进行结构化建构,对思维方式和方法进行深层次认知,增进学科理解,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摘要 朗读是散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提升语言能力。然而,当前散文朗读教学存在模式化、随意化等问题,朗读指导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散文朗读教学要立足学情,灵活运用多样的朗读形式;要强化任务驱动,体现朗读教学的层次性;要提供实用支架,针对性地开展朗读教学,从而使朗读真正成为学生理解文本、体悟情感、发展思维的有效途径。
摘要 跨媒介创意读写适应新媒介时代发展趋势,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跨媒介背景下,通过情境创设、布置课堂任务、资源融合等途径开展创意读写教学,以促进学生进行真实表达,积极分享交流,提升读写素养。
摘要 秉持“风雅语文"教学理念,以《醉翁亭记》为例,从声韵、意象、精神三个维度解码与重构文言文教学。“声韵寻雅”让学生感受汉语的音韵之美,“风雅悟境”引领学生体悟文学的意境之深,“风雅叩问”启发学生思考文中的精神内涵。学生在语文课堂领略汉语独特魅力,体悟文学深远意境,塑造语言建构能力、审美情趣、文化品格,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摘要 《西游记》因篇幅长、生僻字多、学生新鲜感缺失等问题,成为七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难点。本文针对学生阅读中的字词障碍、时间不足、方法缺失等核心问题,提出“引读一指读一深读”三部曲推进策略。该策略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助力其感悟经典的不朽魅力。
摘要 针对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碎片化、浅表化、应试化等问题,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以学程设计撬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改革,通过三维目标的建构、三类活动的拓展和三阶评价的赋能,探索“目标一活动一评价”三位一体的学程设计实施路径,破解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效能。
摘要 针对当前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形式单一、分层薄弱等问题,提出“三阶递进”作业设计模式,旨在优化作业形式和内容,实现减负增效。通过遵循主体性、差异化、发展性原则,引入生活化、易错题作业资源,实施分层作业,完善多维评价体系,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数学素养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思维品质反映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是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名著阅读是对思维品质的一种“沉浸式”综合训练,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名著、思考作者意图、转换读者身份等,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结合注释,自主阅读小序和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2.结合旁批,赏读诗句,深入理解诗人炽热的情感和豪迈的情怀。3.学习革命先驱崇高的理想信念,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有这样一段话:“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是啊,面对生与死的考验,每个人会有不同的心境和感慨。司马迁说 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新知识的学习,展现“知识背景一知识形成一揭示联系”的过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适当体现“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求解验证”的过程,以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知识与方法、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四能”,开展素养导向的教学。苏科版数学教材七(上)“直线、射线、线段"是平面几何入门阶段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特别地,在教学中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结构化教学是指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以教材为基础整合初中数学知识,凸显知识间的逻辑关联,继而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知识模块的教学。但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施以来,数学教育正经历从“知识传递”到“素养涵育”的转变。笔者认为,初中数学课堂应追求“德理共生”,即以“德”为魂,以“数理”为体,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经历价值追问、价值探源、价值践行三个阶段,在问题解决的实践中涵养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鲁教版数学教材七(上)“探索勾股定理”一课,在此理念下具有双重典型价值:历史厚度,凝聚人类智慧,激活文化自信;思维深度,锤炼学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应紧密围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以及学习能力。在当前数字化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欺凌问题已成为全球青少年面临的严峻挑战。网络欺凌行为会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严重危害,引发长期的心理创伤,影响其健康成长。新课标强调应积极开发多元课程资源,注重学科育人。据此,笔者以“反网络欺凌”为主题开展英语阅读教学,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要求,各校在编制各类教学计划时,应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的实际,制订明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整体设计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内容。在初中田径投掷类运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双手头上前掷"技术要领,笔者深入思考,认真解读教材,全面了解学情,根据初中生上肢和核心力量较弱以及身心发展的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通过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以积极的语言实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基于此理念,笔者从“生活化”“跨学科融合”“探究式”三类情境作业切入,结合实例探讨初中语文作业的多元设计路径,助推学生核心素养落地。 一、设计“生活化”情境作业,联通“语文"和"生活”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应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习题的设计要关注数学的本质,关注通性通法,满足巩固、复习、应用、拓展的学习需要。初中数学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能够帮助教师评估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传统初中数学作业多以“题海战”为主,学生负担较重,积极性缺失,不利于其素养的培育。数学教师应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于数学学科知
初中语文名著教学存在明显的被动和功利现象。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外乎阅读任务繁重,教学模式单一,教师素养缺乏,传统文化遭遇冷落等几个方面。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语文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品析文本,借鉴名著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素养 一、导为先:激发兴趣,拉近学生与经典的距离 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寻找切实可行的路径,使学生能够从阅读名著中获取知识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教育"的步伐显著加快。地理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学科,其教学内容涉及广泛的空间信息和数据分析。譬如,在研究城市人口分布时,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空间分析。数据样本的大小、数据更新的快慢、数据精度的高低、数据来源的多寡等因素,都会影响教学效果。毋庸讳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引入为初中地理教学提供了新的工具
2022年底,生成式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GeneratedContent(AIGC)大模型横空出世,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关注,其后,国内各种应用大模型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25年3月,教育部召开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部署会,提出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以充分释放其变革教育的巨大潜力。会议提出要培养更多“懂技术”“懂教育”“懂人心”的教师,以重构课程,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一学一评'有机衔接。"在新课标推进过程中,尽管“教一学一评”一致性理念被广泛倡导,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单元教学缺乏一体化设计。部分教师虽尝试单元教学,但未能系统构建“教一学一评”一体化框架,导致教学、学习与评价相互脱节,目标、过程与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