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19年9月,统编版教材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使用,对于教材编排体系的研读以及在实践中的使用,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界热议的话题。统编版教材以“人文主题”和“双线并进”的方式编排,其中“语文要素”以体系化的方式,匹配学生具体学段的语文学习要求,罗列了小学阶段必备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 以统编版五下第四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这一语文要素旨
小学语文教材从2019年秋季起全部改为统编教材,为了更有效地使用统编教材,我们对小学语文人教版和统编版五年级上册两个版本教材从选文方面进行了比对,并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参考建议,以实现新旧版教材的有效衔接。 一、选文对比 1.选文的数量比对结果 从选文总量上来看: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科书入选的篇目稍多于统编版教材。人教版教材选入了28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同时在教材最后附
《猫》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课文体现的都是动物朋友这个主题,相关的语文要素训练目标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对接本篇课文学习,课后用两道练习题细化了训练要求:默读课文,举例说说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非常喜欢猫,在把你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出来;说说第1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课文还有哪些自然段的写法跟它一样。结合上述学习目标和要求,在对课文进行解读时可以重点抓“古
课程改革在不断地推进,各种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老师们眼前,致使老师们总是很迷茫,感觉语文课是千头万绪,无从抓起。因为我们的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作为一名课改的参与者和执行者,我总是不停地追问自己语文课究竟应该怎样上?什么样的语文课称得上一节好的语文课?我也在不断地努力去改变自己,尝试突破。 一、同课异构现弊端 在一次镇教
儿童诗的每行诗句长短不一,行数和字数也没有明确规定,但是因其灵动的语言、清新的风格、独有的童趣而被学生所喜爱。统编教材编入的儿童诗犹如一颗颗理想的种子撒入学生的心田,引发了他们阅读的乐趣。儿童诗的表现形式与其他课文不同,教学方法也就不同,那么,如何破译儿童诗教学中关于朗读、理解、感悟、创作等方面的密码呢?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寻找节奏,破译朗读儿童诗的密码 儿童诗描写的都是儿童眼中的世
季科平老师提出的“童真语文”主张,是与儿童的生命成长节律相吻合,与语文教学规律相契合的教学理想。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从儿童独有的视角出发,去找寻文本教学的生长点,出发,坚持以儿童为主体,创设一个符合儿童发展特征和年龄特点的语文世界,在顺应儿童本位的过程中提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益,让儿童成为语文课堂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 一、创设“真”情境,构建童真语文课堂生态 童真语文课堂要注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已在各校全面使用。据统计发现,仅1—3年级六册语文教科书中,选用童话就多达38篇,占课文总数的27.3%。大量的童话故事,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建构主义者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的“支架教学法”能够引领学生走进童话世界,激发阅读兴趣,培育语文核心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童话文体特点,积极构建支架,让学生顺着支架一步一步向上攀升。我们将
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推进语文“深度学习”,需要走出单纯语文知识点分散训练,单篇课文教学的线性排列格局。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双线来组织单元结构内容,为语文课程教学搭建了广阔的视野,也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建构与生成创造了条件。指向“大单元教学”的深度学习,应该是主动的过程,要建立在知识的整合视角上,积极、批判性的学习。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就大单元教学设计提出几点想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基于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阅读教学需要重构课堂教学思路,要通过改一改,让学生在对比中感悟语言文字运用的形式美;通过填一填,让学生在联想与模仿中感悟语言文字运用的结构美。通过议一议,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语言文字运用的意境美。 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如何才能更好落实语用课堂呢?笔者观察了一
导学案,是教师针对课堂教学预设而在课前编制的用于引领学生学习的方案。借助导学案能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师通过课前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到集体探讨,提高其教学水平。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还应兼顾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他们能够快乐学习。 一、通过课前问题设计,培养学生多元智能 小学生年龄较小,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结合他们的特点来设计导学案。在课前导学案
预测策略作为统编教材安排学习的第一个特殊单元——阅读策略学习单元,并非以一捆柴的形式打捆呈现,而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理解水平按层次梯度呈现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在统分结合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预测的方法与步骤有效分解到每一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一层一层地落实预测策略的训练,进而能够在阅读中有效运用预测策略。 一、关注预测的依据 作为预测学习的第一个层次,需要重点关注的是进行预测的依据,也就是
阅读作为读者的一种主观投射的看,应该是学生了解语篇表达内涵意义的重要途径。阅读课文不仅仅是作者、读者、文本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由此及彼地联想探究中找到更多有价值信息。这种信息是学生对话语篇的必然和延伸,也是学生获得全方位感触认知的必然需求。解读课文需要有深度和广度,就是要让学生能够从课文中体味到其中的“言外意”,能让学生在真正聚焦核心要点的基础上产生丰富感触体验,能使得文本充满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新部编版教材也要求学生能提高整体把握的能力,在阅读作品的时候能借助各种方法掌握信息,并归纳整合文本的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支架,学会探究文章中的逻辑关系,从而提升整体化阅读的能力。 一、搭建支架,可以迁移模仿 部编版教材要求在教学中把握住学生的学情,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在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行,国家、社会大众对教育提出更高标准的期待,如何培育具有质疑精神、探究能力、开阔视野、综合素质的新时代人才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研究的核心。教师对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发问”进行了有益尝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积累知识,激发灵感 学生的“发问”不是凭空产生的,是要在一定的材料积累、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激发灵感火花,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国古人早已意识到“读”在理解文本中的重要意义,这一认识也为当前大部分语文教师所认同。然而,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要达到预期的目标,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必须要打破当前简单化的“朗读”设计现象,从平面化朗读变得立体起来,朗读主体更加多元,朗读形式更加丰富,朗读时机更加合理,从而使朗读成为文本理解最有效的方式。 一、情境化朗读,点燃文本理解热情 目前,小学语文朗读过程中,大部
诗意课堂是体现美感的、灵动的、活泼的教学形式,教师要能够抓住教学内容,把握急、缓、雅、俗的变化,让整个课堂举重若轻,促进学生在诗情画意中获得丰盈意趣。本文以部编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比较阅读课为例,就诗意课堂的营造展开梳理,开启学生是诗情想象空间,体会诗文的壮美与情感。 一、通读古诗,把握诗题的基本意义 古诗词是语文教材的重要部分,诗意课堂的营造,要激活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
文言文承载着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其语言精练、意蕴丰富,语言规则与当下有着较大的区别,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理解障碍。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拉近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为学生的深入理解和品味架设桥梁,从而读出文言文独特的味道。 一、拾级而上,多重朗读中品味文言之“文味”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要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纵观整个小学阶段,新课标并没有针对文言文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古诗词资源,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为学生学习创设适宜学习情境,让学生顺利进入古诗词感知体验环节,并在多元互动之中建立学科能力。小学生对直观感知情境有特殊接受度,教师利用情境教学展开学习调动,能够快速启动学生学习思维,形成崭新学习主动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动课堂思维 教师利用问题展开教学调度,这是最为常见的教法运用。在问题设计时,教师需要有更多考量,不能借助现成的教案问题设
作为语言文字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诗歌的魅力是无穷的,它根植于社会,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诗歌内容是丰富的,在对其进行鉴赏的过程中,教师要建立本源意识,给学生提供品读、欣赏的平台。在具体操作中,诗歌鉴赏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教师采取的往往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形式,学生不能深度理解诗歌内容、主旨,对诗情、诗韵的把握也就无从谈起。 一、吟咏诵读,感知诗词内涵 诗歌是古代劳动
文化传承和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能继承、理解并借鉴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出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学生很难快速掌握,若直接灌输相关知识,学生的印象不深刻,很难形成共鸣。此时要引导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结合古诗词展开文化启蒙活动,让学生从古诗词中体会到浓浓的传统文化。 一、鼓励猜测,唤醒生活体验 小学生常常对猜谜等活动很感兴趣,在文化启蒙中也要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不仅是我们的精神食粮,也是文学文艺的范本。引导学生学会古诗词,可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一些学生并不喜欢古诗词,甚至害怕背诵。究其原因,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所采用的方式较为单一,课堂中讲授后便布置抄写和背诵任务,要提升古诗词教学效率,还得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古诗词特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在
部编版新教材的特点是不同的单元有统一整合的单元主题和学习任务,这样就能促使学生重点学习相关的内容,并尝试展开应用和迁移。若能组织学生积极展开多元体验,则能让他们全面提升读写能力,提高语言应用和建构的能力。 一、置换比较,体验严谨性 在引导学生阅读作品的时候,鼓励学生抓住描写事物的关键性词句加以分析,然后思考是否能用同义词替换掉其中的某些词句。这样的置换比较有助于学生从语言本身的角度入手思考,能
汉字是如今世界上唯一的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就是一套“文化密码”。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追溯汉字的来源,探究汉字字形字义的演变及其背后的故事,不仅在低段的识字教学中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使语文阅读教学更加轻松,使课堂更精彩,更具“语文味”。 一、析形索义,辨析易混字 随着年级的升高,语文学习的重心慢慢从低段的字、词、句转移到段和篇的阅读理解,随着学生们识字能力的增强,字的教学在五六年级慢慢弱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鉴于此,统编版教材在低年级的“语文园地”中设置了“字词句运用”的栏目,旨在为学生提供最真切的教学资源,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地生长。为此,教师不能以孤立的视角关注文本教材中所设置的“字词句运用”,而需要以单元统整的视角来推动学生言语实践的训练,为铸造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奠定基础。 一、基于整体把握,构建有机的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为此,统编版教材在语文园地中设置了“词句段运用”栏目,旨在为学生提供体系化适切而优质的训练资源,对于其中所关涉的语文知识,只是停留在了解和认识的层面上,缺乏整体洞察和运用的意识,导致“词句段运用”应有的教学资源并没有真正彰显出来。鉴于此,笔者以为要真正揣摩编者如此设置的真实用意,将“词句段运用”的价值凸显出来。
普通话是汉民族的共同语,它有利于各地民众的沟通和交流,是维系中华民族的主要纽带。作为语文教师,为了更好地教学,教学过程中应使用规范的普通话。方言主要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但作为历史文化的标志,方言在语文教学中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我们也可汲取方言中的精华,了解方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将它合理、科学的运用,使语文课堂大放异彩。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对此有所实践,有所思考。 一、方言可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习作教学。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是习作的起步阶段,既是低年级看图说话、写话的延续,又为高年级的作文训练奠定基础。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常会遇到这些问题:学生写作时无话可写,一页纸只写三四行,达不到要求的字数;语句表达不通顺;标点的运用频频出错;长篇大论却无主题;文章内容贫乏,缺少新意。 作文教学中
“作文”是一个古老的难题,又是一个日久弥新的课题。小学三年级孩子们开始正式写作文,像演员初次上舞台,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手中的笔终于有了用武之地,紧张的是不知道能不能写好。因此,探讨作文入门教学策略十分有必要。笔者阅读过很多关于写作的理论著作,并向同行及教育前辈们取过经,然后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总结了几点作文入门教学的经验。 一、“阅读”先行 学生学写作文就像说话一样,首先就得
文本中有特点的语言表达主要是指那些体现了作者语言表达经验的句子、语段,这样的经验就包含具体语境中在言语形式的多个层面,首先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到独特的语言表达,通过仔细品读、揣摩、推敲,获得其中的表达秘妙,再借助模仿和迁移运用,慢慢学习这些有特点的语言表达,进而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 一、在文体特征中发掘“这一篇”的独特表达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种文体都有着自身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以
皮亚杰说过:“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文教学的关键是关注语言,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这个角度审视,关注语言就是要关注思维,这种意识要在第一学段语言训练的起始阶段就扎下根。笔者即以统编版二下《我是一只小虫子》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依托关键语句,在概括中让言语思维更聚焦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的语文学习以识字写字为主。”但二下作为向
部编版新教材讲究教学的整体性,要求将阅读和写作联合起来,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吸收,在写作中实践,进而全面提升语言应用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采用读写联系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阅读中系统化地建构语用知识,并谨慎思考如何利用语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自己的思考更缜密、更系统。 一、关注整体,培养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是一种从全局出发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在引导学生展开读写活动的时候首先要促使学生建立思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阅读教学由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课外阅读形成了系列,其中略读课文教学承担着把课内精读中所学习的方法加以训练,形成阅读能力,最后在课外阅读中迁移运用。一篇略读课文教学都是用一个课时完成的,相对来说,略读课文在篇幅上与精读课文差不多,还强调是自主学习,那么达成教学目标就只有学会抓住扶手,才能高效开展略读教学。通常情况下,哪些内容可以成为略读课文教学的扶手呢? 一、抓住“导读提示”确
群文阅读是指将单篇文章组合成群文进行阅读教学的一种学习活动,它最显著的特征是改变单篇教学现状,改变学生孤立化学习局限性。群文阅读教学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要在群文之间寻找组合的契合点,在单篇文章之间建立起关联性。主题就是群文组合的契合点之一,它发挥主题统摄作用,按照相同或者相似的主题将文章进行组合,引领学生在主题学习视野下,借助群文阅读进行自主建构,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下面以“神话故事”为例,简
深度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身心地投入亲力亲为地探索情境、反思过程,广泛联系各种学习资源,以进入一种欲罢不能的学习氛围中,并在思维能力上获得发展和提升。正因为深度学习能够带来深度发展,有些教师认为不是一般学生能够进行的,也不是一般进行环节可以做到,似乎只有在那种深入品读环节才能够开展。其实,这是对深度学习的误解,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都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 一、在字词学习中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其思维能力。”深度阅读避免了阅读的浅层化,能促使阅读者通过自主探究的方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然后自主建构,找到其中的规律,最后展开拓展应用。在深度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能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问,自主探究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的常用方法,英国学者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使学生思维并评价教学效果、实现预期教
“深度”,可以理解为深沉、深奥等意思,也因如此,大部分教师会下意识的将“深度阅读”与深奥含义联系在一起。事实上,深度阅读只是一个相对与“浅阅读”而言的概念。浅阅读以给人简单、轻松的阅读体验为目的,而深阅读则是以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理论素养及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的一种阅读形式。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构建深度阅读体系呢?本文主要从语言、思维及情感三个方面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进行阐述,希望能够为同行开展深
所谓质疑简单地说就是提出问题求解,虽然说统编教材在四年级上册安排了一个提问策略的特色单元,但不能说提问策略单元的学习能够解决所有质疑的问题,更不能说一切提出问题的学习都要等到在那个单元去解决。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适时教给一些质疑的方法或者提示一下质疑的路径,为提问策略单元的有效学习进行铺垫。 一、抓住课文的题目质疑 课文的题目通常都是很简短精炼的,甚至很平常朴实,如何才能从题目中
问答活动是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师生互动最基本的方式,教师借助问题而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展开阅读活动,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不仅可检测学生的阅读情况,其他同伴也可在倾听中对比、思辨,更好地对文本进行解读。在阅读教学中借助问题而形成师生间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性,读中思,说中感悟,这样才能让阅读教学更加有效。 一、借助情境提问,互动中探究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