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教育时,“被看见”"被尊重”"被爱”常常成为关键词。这些理念固然重要,但教育若止步于此,仍显单薄。真正的教育,还应当“被需要”,因为唯有被需要,人才能找到自已的价值坐标。 学生在“被需要"中成长。今天的孩子,不少都生活在被过度保护的世界里,上学放学家长接送,家务劳动鲜少参与,成绩成为衡量他们价值的唯一标尺。这样的环境,看似呵护,实则剥夺了他们证明自我价值的机会。一旦学业受挫,他们就容易
2024年,是我工作的第十二年。十二年间,我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摸索前进,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不可避免地进入职业发展的瓶颈期。正在此时,扩大了“青蓝工程"培养对象的范围,我因此幸运地与朱武英老师结为师徒。与朱老师接触越深,我越意识到自己对语文教学认识的浅薄。在朱老师的指导下,这一年多来,我对课堂教学、论文写作、课题研究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一、从熟练到深入 十二年的教学经验让我对课堂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通过涵泳想象,感受家国情怀。2.通过比较分析,体会不同人称的抒情效果,学习使用合适的人称进行直接抒情3.学习运用比喻、拟人、铺陈等写作手法,从嗅觉、视觉等角度描写景物,真挚巧妙地抒发感情。 【教学实录】 一、确定学习典范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播放歌曲《我爱你,中国》。) 师:“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我爱你青松气质,我爱你红梅品
生活中,学生常有动情之时,“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便是抒情。抒情写作的本质是情感的艺术化表达,其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具象的文字。七年级学生的作文呈现出内容与表达的情感不协调,抒情不自然、不到位等问题,反映出三个维度的能力缺失:情感体验的敏锐度不足、语言表达的精确性欠缺及抒情策略的系统性匮乏。如何针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真实问题予以切实可行的写作指导,让学生学会真实自然地抒情,让
【设计理念】 记叙文写作是初中阶段写作训练的重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初中学段写作教学的相关目标,包括“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丰富表达的内容”等,并要求学生学会借鉴优秀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统编初中语文教材36个写作单元中,有13个单元的写作任务是记叙文写作,另有12个单元的写作任务与记叙文写作紧密相关,要求学生记叙文写作学会选材、学会谋篇布局、注重细节,写出人物
笔者曾多次听陈其明老师的语文课:教学设计讲创意,教学风格日臻成熟,而且敢于向教学难题挑战。这也是一位热爱研究与实践的优秀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这次作文课,他以“记叙文写作素材加工”为教学任务,帮助学生破解不愿写、不会写和写不好的关键难题。课堂氛围很活跃,学习效果很好。审视这节课,大概有以下几个特点。 加工已有素材,使之紧扣题旨、重点突出,既是教师必须努力推进的,也是学生可能做到的。从师生的课堂
摘要 立足“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的新课标理念,根据言语教学理论要素,智善课堂构建“三环八步”基本教学架构,形成了以“学为中心,生为根本”为核心的课程理念。文章阐释了言语教学理论下的智善语文课堂的基本内涵及特点,并结合教学案例,提出课堂变革实施策略,即巧用文本信息,挖掘言语载体;巧设启智情境,激发言语创造;巧妙融智创智,形成言语思维。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自觉开展言语实践活动,习得言语创造的基本素养。
摘要 以打造高品质活力教育为目标,积极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探索,努力实现课堂提质增效。学校通过定量定向,分层异步提效能;精讲精练,当堂检测促实效;定向呵护,全员导师求进步;推进“筑基提质”“补短扶弱”“做优建强”措施,促进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
摘要 思政课有效实施与真正落地的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为此,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以师德建设为突破口,将其作为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提升的首要任务;以岗位练兵为主要手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以机制建设为可持续发展平台,增强教师发展的内驱力;以品格提升工程为方向引领,着力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这四个方面相互融合,协同推进,形成立体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提升体系。
摘要 古诗教学的独特价值在于通过凝练的语言、和谐的韵律与深邃的意境,唤醒学生对美的感知与情感的共鸣。跨学科学习通过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融合与多元实践,为古诗教学提供了新的范式。为提升学生对古诗的感受力,教师可尝试从“审美体验的诗性感知”“情感表达的诗意体味”“思维纵深的诗化熏陶”三个方面探索跨学科教学的实施路径。
摘要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活动·探究”单元强调实践性和综合性。为优化“活动·探究”单元教学设计,教师可从构建梯度化任务群、搭建差异化学习支架以及优化增值性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实现知识建构与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机融合,助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与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
摘要 词汇学习是初中英语教学的核心,但传统教学方法常因机械记忆导致学生难以长期掌握和灵活运用词汇。词汇组块法以语块为单位,强调在语境中学习词汇,符合语言习得规律。本研究基于词汇组块法的理论基础,探讨其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并通过实验对比分析其对学生词汇学习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词汇组块法能显著提高学生的词汇记忆效率、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兴趣,为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策略。
摘要 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教学评一致性是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理念。文章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探索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评价的策略:课前质疑,群评群议促真学;导入深问,整体设计凝课魂;课中比问,活动互评拓视野;课后实践反问,关注自省润心田。丰富完善课堂评价能够促进教学评一致性的有效落实,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
摘要 教师基于项目式学习开展大单元教学,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对知识的整体感知和把握能力。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通过增强项目导向,设定明确的大单元教学目标;梳理知识内容,依托项目整理单元知识框架;基于单元整合,开展综合项目练习,助力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水平。
摘要 图像证史是一种通过分析视觉材料来研究和解读历史的方法,有利于以视觉化、情境化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教师可设计“背景溯源”“细节解构”“内涵升华”等教学环节,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灵活运用图像证史教学方法,让历史核心素养有效落地。
摘要 以固城湖湿地生态环境调查活动为例,探究真实情境下的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选择与方案设计等。以真实情境确立学习主题,以资源整合构建学习环境,以明确任务驱动学习过程,以成果展示促进学习评价,拓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育人价值。
摘要 文章聚焦初中地理课程中的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育路径,以主题式教学为切入点,探索结构化、情境化教学模式。通过梳理区域认知的内涵维度与主题式教学的整合机制,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措施,同时设计以真实区域为载体的主题项目链,帮助学生厘清地理知识,形成系统化的认知框架。研究表明,在主题式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通过问题驱动、应用空间可视化工具以及认知建模等策略,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系统思维,深化地理实践力,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与转化。
摘要 对比2011年版与2022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及2012年与2024年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空气和氧气”内容,新版课程标准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和整体性;新版教材在知识点的呈现上更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增强了与生活、科技和环境等情境的链接。建议教师在教学中,精研新版课程标准,对比新旧版本教材差异,活用真实情境,多角度尝试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摘要 乡土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本土化特征,在生物学课堂教学和课程开发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借助区域优势,开展基于乡土资源的体验式教学,将生物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生命教育、地方特色等有机结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自标及重难点】 1.以植物为主体,设计刊徽,挖掘植物的特点,寄托寓意。2.梳理散文中人、物、志的关系,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创作。 【教学过程】 一、刊徽设计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紫藤萝瀑布》《爱莲说》《白杨礼赞》等托物言志的文章,出了一期有关托物言志类文章的班刊《草木寄心》,完成了封面和目录设计、美文赏析。为进一步完善班刊内容,策划者邀你参与班刊刊徽设计,描述图案,阐明寓意。要求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运算能力的重要性,即学生要能够依据既定的法则与运算律,准确无误地运算。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在初中数学课程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关键环节。扎实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能够为学生后续学习数式运算、解方程、函数等相关知识筑牢坚实的基础。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简单来说,就是在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这四种基本运算的基础上,任意组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所
“整体阅读”是指对阅读文本侧重整体把握、整体理解的一种阅读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整体建构与设计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笔者以译林版《英语》八(下)Unit 1 Past and present 的Read-ing板块教学为例,探讨初中英语整体阅读教学的育人实践路径。 一、教学目标 本单元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范畴下的“社会服务与人际沟通”主题群,涉及“家乡和社会的变迁,历史的发展,对未
当前一些学校和家长过分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孩子“语言运用”核心素养的培养,导致其语言缺乏逻辑性,出现发展性阅读障碍等。而培养学生的语言高阶素养,有助于解决以上问题。语言高阶素养是指个体在语言学习和运用中达到较高水平的综合能力。具备语言高阶素养的个体能够通过丰富的词汇和准确的语法构建清晰的句子和段落,并运用修辞手法等语言技巧使语言更生动、有力。语言高阶素养的发展应该是有梯度的。在这个过程中
项目化学习,是指围绕来自真实情境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项目主题,在精心设计任务与活动的基础上,使学习者进行较长时间的开放性探究,最终建构起知识的意义并提高自身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科项目化学习不是学科的活动化,而应该是核心知识在情境中的再构建与创造。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对“项目化学习"有正确认知,即项目化学习中的“项目”必须具备研究的价值,项目化学习必须创设真实的情境,以学习任务为驱动,以问题
最近,笔者观摩了一位同事的数学教研课,课题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者将五种判定定理一次性讲给学生,没有演绎定理的由来,直接抛出定理的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然后用例题示范如何运用定理,采用“大题量、快节奏”的方式,让五种判定定理都得到应用。课后,笔者复盘这节课,觉得有些美中不足一一整节课过于流畅,教师很“顺”,能按照既定设计推进讲授内容;学生很“乖”,能够乖巧地配合教师完成学习任务。笔者深入思考后发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跨学科实践”主题的内容具有跨学科性和实践性特点,与日常生活、工程实践及社会热点问题密切相关。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旨在发展学生跨学科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乐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当前初中物理教学大多局限于物理学科知识的传授,缺乏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部分教师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广受青少年喜爱的音乐形式,已被纳人初中音乐教材体系,如苏少版(简谱)音乐教材中有《少年中国说》《明日歌》等作品。那么教师如何通过课程重构实现流行音乐的美育价值转化?笔者将着重从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四个维度,探讨流行音乐教学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一、丰富审美感知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审美感知是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美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