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谱写南宁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南宁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南宁市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常住人口894.08万,区位优势突出。全市现有中小学校、幼儿园2968所,在校生176.30万人,专任教师11.15万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南宁市将深刻把握教育强国、教育强区建设的时代内涵,奋力谱写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第一,强化保障,彰显教育资源供给
摘要: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对深化教育改革及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教育集团从教育家精神引领、组织赋能、教育重塑、教研创生四个维度,构建多元共生的教师发展生态系统,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为教育集团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师资保障。
摘要:在桂林市秀峰区新教师四项关键能力培训“三联四维”体系框架下,桂林市长海实验学校在对本校新教师进行一年岗位适应期四项关键能力校本培训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校培训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县区培训:通过校长思政大讲堂、师德案例工作坊、年度“最美教师”评选中的情境学习,精心培育新教师的师德践行能力;通过精准诊断、分层筑基、夯实教研的针对性培养,扎实提升新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通过“慧彩微讲堂”、班主任沙龙、师徒结对指导的案例浸润,创新培养新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通过以赛促练、读写结合、职业规划的专业引领,促使新教师逐渐形成自我发展能力。下启自主研修:通过创建新教师四项关键能力校本培训的“双螺旋”机制,为新教师四项关键能力校本培训提供资源和平台支持,有效激活新教师四项关键能力提升的内生动力,促使新教师走上专业化发展道路。
摘要: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对新时代少年儿童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其价值观的塑造提出了新的要求。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少先队工作是促进我国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组织,塑造少年儿童正确的价值观是少先队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应重视少先队辅导员的培训、设计丰富和多元化的少先队活动、推动少先队活动的评价创新、促进少先队活动与家庭及社区的联动,帮助少年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摘要: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南宁市越秀路小学为例,探讨将节气文化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包括建立校本课程体系、设计分层课程内容、开展多元评价等。实践表明,该模式可有效提升学生劳动技能与文化认同感,为新时代劳动教育与中华优秀文化传承提供参考。
摘要:针对小学中存在的书法师资匮乏、书法课程技能化、书法展示场景单一化等问题,南宁市华西路小学探索“浸润式”书法美育路径,围绕全员教师成长、全学科课程融合、全情境展示整合三个层面进行实践,通过建立“三制”教师培养机制、开设“书法+N"课程融合课程群、创设“学校、家庭、社会、校际、网络”多维展示平台,打通书法美育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通道,为推动书法美育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出了新路径。
摘要:为推动普通学校教师与特殊教育教师协同发展,提升特殊学校与普通学校教师开展融合教育的能力,钦州市钦南区特殊教育学校探索构建“三层次协同联动”普特教师专业发展模式,通过党建引领师德、教师专业成长、区域辐射三个层次相互支撑、协同发展,形成从价值引领到能力提升再到区域联动的完整闭环,有效提高了普特教师的专业能力,促进了区域融合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摘要:阅读对幼儿的认知、语言和情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幼儿园应当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资源,鼓励和支持幼儿阅读。随着早期阅读理念的普及和幼儿园课程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多种形式的阅读进一步促进幼儿园阅读课程的建设,成为幼教工作者的关注点。幼儿园构建与实施“立体阅读”课程,应当树立“阅读 + ”课程理念,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确定“立体阅读”课程目标,设置“三式”立体阅读课程,通过打造立体式的阅读空间、提供立体化的阅读材料、开展多元化的立体阅读活动,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
摘要:浦北陈皮制作技艺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将浦北陈皮制作技艺融入幼儿园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钦州市浦北县第一幼儿园把浦北陈皮制作技艺这一地方资源融入幼儿园五大教育领域,根据小班、中班、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本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展园本课程实践活动,丰富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与形式,提高园本课程实施质量。
摘要:乡土文化涵盖一定地域内的历史人物、自然风貌、民俗风情、民间传说、谚语俗语等多种文化元素,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以广西北流市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为例,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灵活融入北流本地文化,可以有效补充、丰富语文课程资源,凸显学生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单元整体教学是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核心素养导向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初中数学的单元整体教学通常以章为单位进行整体教学设计。以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7章“一元二次方程”为例,教师在进行本章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可遵循以下路径:通过厘清教材编写意图、明确课标相关要求,制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通过提炼单元教学主线,整体规划单元学习路径,并在概念教学、解法教学和应用教学中贯穿相关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以及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效夯实学生的“四基”"四能”,并在评价反馈中逐步落实“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摘要:家国情怀是初中历史核心素养要素之一,也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具有积极意义。以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为例,教师开展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单元教学,做法如下:整合单元内容,建立单元主题框架;在情境中开展单元教学,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开展历史项目式学习,深化学生对家国的认识;在实践活动中厚植家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
摘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与体验。以“制作红军草鞋”综合实践活动为例,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流程实施教学:分析学生的学情,制定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拟定活动方案;开展综合性实践体验活动,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开展有效评价,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质量。
摘要:针对传统语文教学不够重视学生理性思维培养的问题,教师可借助“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理性思维,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跳水》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铺设语文知识问题、巧设多维思维问题、创设情境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逐层深入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训练,从而有效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摘要:学生需求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一要素,为此应该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从“保障—目标—内容一组织实施—评价”五个维度实施课程开发,构建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数学步道”校本课程。该课程将学生的发展需求放在核心位置,以兴趣为内在动力,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导向,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摘要: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往往侧重知识灌输与机械训练,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更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了唤醒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帮助学生突破数学认知障碍,小学数学教师应基于情境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情境,通过知识衔接、兴趣激发、难点突破和能力提升四个环节,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与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
摘要: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新理念。为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应在课前巧妙设计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预习任务和课前预习评价表,使学生逐渐学会预习并对自己的预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从而不断提高预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在课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不断优化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后通过巧设分层作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通过改进作业评价促进学生适性发展,从而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摘要:在实施“双减"政策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背景下,基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新理念,加强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分层作业的设计与评价研究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针对当前小学中高年级数学作业在设计与评价方面所存在的作业时长设计违背“双减"政策要求、作业内容设计背离课标核心素养导向、作业整体设计忽视学生的差异化发展需求、作业评价单一主体的单调反馈弱化了作业的育人功能等问题,教师可通过优化作业结构平衡作业“减负”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通过提供差异化学习支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重构作业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全面加强对小学中高年级数学作业的分层设计与评价,并通过对作业难度、作业题量、作业评价的精准分层,确保作业设计的质量,达到作业评价“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效果。
摘要:针对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机械训练占比过高、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氛围沉闷等问题,教师应以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探索新型教学模式。绘本凭借多彩图画与精彩故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应遵循数学学科性、认知趣味性和儿童适龄性三大原则,精心选择合适小学数学教学的绘本,结合教学目标、学生情况和绘本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观察讨论、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等教学活动,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充分发挥绘本的教学价值。
摘要:在小学阶段,一些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存在不少困难,主要表现为数学基础概念掌握不牢、计算速度偏慢、理解能力较弱等,导致数学成绩不理想,急需得到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应深入分析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的具体表现,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并结合实际采取对策:强化基础知识,夯实学生教学基础;重视学生的思维发散,增强问题表征能力;实施个性化分层教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完善学校教学设施,优化数学学习环境;创新数学学习方法,组织趣味教学游戏;加强教育督导,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摘要:数学项目式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初中生家庭开展数学项目式学习时,面临着学生学业负担重、项目设计适配性不足、家长时间紧张且指导能力有限、资源匮乏等现实困境。针对这些问题,初中生家庭可以通过优化时间管理、精准设计项目内容、提高家长指导能力和拓展资源获取渠道等措施来有效应对。
摘要:初中英语传统教学存在学用脱节等问题,制约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可以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构建“进阶·情境·融合”读写教学模式,通过该模式中的“五步十环"教学步骤、情境创设四要素及动态评价体系,实现学生认知水平、读写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螺旋式进阶。运用该模式进行的教学实验表明,实验班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成绩显著高于控制班学生,参与实验的学生读写兴趣、批判性思维及迁移创新能力均显著提升。
摘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依据学科核心素养制定了英语学业质量标准,目的是为课堂教学评估、评价体系改革及考试命题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与清晰指引。但在实际应用中,该标准的部分描述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导致教师很难直接使用。为此,本研究探索构建一套操作性转化策略,包括细化标准内容、明确评价目标、转化行为词等,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评估的精准性与考试命题的科学性,推动义务教育英语评价体系的完善。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课程。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教学模式陈旧、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脱节、课程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建议教师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思想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并通过情境教学法、跨学科教学法、进行科学有效评价等策略,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针对长篇课文教学中存在的过分强调生字新词教学、教学内容贪多求全、教学深度与广度不足、教学单元整合性缺失等问题,教师应不断探索长篇课文教学的有效方法,包括:借助预习单,优化字词教学;把握关键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挖掘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维度;依据"双线组元”,重组教学单元。
摘要:“双减”背景下,如何从课业“轻负担”和语文教学“高质量"之间找到契合点,是教师应努力探索的课题。为此,教师可尝试以下三种策略:挖掘教材,设计趣味性教学情境;利用资源,设计实践性教学内容;基于学情,设计层次性学习任务。通过以上策略,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打造具有趣味性和实效性的小学语文课堂。
摘要:实施跨学科主题教学,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系统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语文作为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双重属性的基础学科,与音乐这一强调艺术表现与情感传达的学科之间,存在认知结构与审美体验的互补性,具有进行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可行性。以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课前微课引导学生有效预习、课中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课后拓展任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摘要:错题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思维漏洞和解题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教育资源,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载体。初中数学教师应对错题资源进行系统性分析,深入认识其在知识巩固、思维训练、学习态度养成和方法优化等方面的作用机制,运用科学有效的错题资源整合应用的思路和方法,通过“误中思 $$ 思中悟 $$ 悟中做”的认知发展模式,帮助学生利用错题资源提高学习效果。
摘要:教育戏剧作为一种兼具合作性、启发性、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常常被应用于英语故事教学中。在侗族民间故事《长发妹》英语戏剧教学中,教师要以让人听得懂、读得懂、看得懂的方式讲好民族故事,必须做到以下几点:认真分析故事内容,挖掘故事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根据学生的学情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将故事中的民族文化元素巧妙融入英语戏剧活动;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戏剧范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摘要:初中物理跨学科教学能够为学生创造更为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通过整合多学科知识、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在解决跨学科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初中物理教师应立足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系统规划跨学科教学路径,通过构建知识网络、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创新实践活动和开展多样化课题研究等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新能力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摘要:针对小学美术剪纸教学中出现的学生创意匮乏、技法薄弱与文化理解不足等问题,建议运用“创视—创动—创艺”三阶策略,包括通过视觉感知激发、操作流程引导与文化内涵融入,引导学生逐步实现从兴趣激发到技能提升再到审美建构的转变。实践表明,该策略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与艺术素养,具有艮好的教学实效与推广价值。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多发态势。体育除了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能放松学生的身心,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时要做到“育体”与“育心”并重,灵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初中生放松身心,疏解不良情绪,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